饅頭:像脫口秀和真人秀、或者直播節目,很多情況都是即興的,主持人或者現場觀眾,根據現場氣氛會即興說一些東西出來,這些東西是沒有劇本的,就不是所謂的英譯漢了,而是真正的聽譯,這個才是最難的。我覺得這種翻譯才叫做字幕,英譯漢的那種就是翻譯而已。當時我們幾個人做了兩三個月的真人秀節目,太傷腦細胞了。
娃娃:對,可以說沒有CC英文字幕的翻譯是另外一門字幕工藝。因為你沒有看到臺詞,而且完全要聽。要做一個完全聽譯的節目,就得反覆聽,十遍以上也是常事兒,一句一句地來回倒著聽。
饅頭:就比如我說北京話,吃完飯溜彎去,咱自己知道是啥意思,但這種特別口語化的詞外國人可能就不知道。脫口秀經常引用一些文化性的、甚至是政治性的一些段落,這就需要你不光英語要好,而且要對美國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都要了解。比如他說了一段話,觀眾全笑了,你必須得理解,用中國人能理解的中國話來表達出來,這就是最難的了。
娃娃:我翻譯過那種很冷門的、小國家的電影,一點都聽不懂,如果片源是從美國流出來的話,那會有英文字幕的,我們就可以對著英文字幕翻譯成中文,這相當於二次翻譯了,那個語言的原汁原味感又簡單了好多,你會明顯發現它跟那個劇情不是很貼合,他幹嘛突然講了這麼一句話呢?這種時候,我通常會比較本土化一些,自己發揮,按自己的想法來,就完全順下去了。
饅頭:我們比較忌諱的或者特別深惡痛絕的就是機翻,比如谷歌或者有道之類的,讓電腦給翻出來直接替換,它就純機器了,沒有原文的語境什麼的,就是逐詞翻譯那種。
饅頭:有人比較誠實,沒有不懂裝懂,給你瞎翻,混淆視聽。它會在某些地方打上一串字符,或者直接寫著,#我也翻譯不出來了#,起碼有的特別貼心的人還可能給你注釋出來,比如說水門事件,可能在畫面的上方注釋一下這個事件的大體背景。我覺得這種翻譯就更人性化。
娃娃:做過字幕組的人就會給各種字幕挑刺,特別是進電影院看電影的時候,就體現得很明顯。什麼「地溝油」等這種網絡詞也上去了,感覺有點接地氣接過了,完全曲解了英文的原意,完全變味兒,太過迎合最普通、可能都不是主流影迷的那一撥人,讓人看著很不舒服。
饅頭:我不知道你對翻譯了解多少,我專門研究過一些翻譯的學問,翻譯有三大原則——信、達、雅。所謂的「信」「達」「雅」是由我清末新興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嚴復提出的,他在《天演論》中的「譯例言」講到:「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信」指意義不背原文,即是譯文要準確,不歪曲,不遺漏,也不要隨意增減意思;「達」指不拘泥於原文形式,譯文通順明白;「雅」則指譯文時選用的詞語要得體,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簡明優雅。在中國的翻譯界,自嚴復首標「譯事三難:信、達、雅」之後,又有「忠實、通順和美」、「不增不減」、「神似」、「化」等說法提出。主張雖多,又各據其理,然就其可操作性來看,幾乎沒有如「信、達、雅」之可觸可摸。
娃娃:不是挖苦《黑衣人3》,在我看來,它糟糕的中文譯本,可以說各種失敗點的集大成之作。具體來舉幾個例子看它有多違背「信、達、雅」:例如【人物對話】I see what I』ve been treated,darling;【院線字幕】這蛋糕不錯 親愛的;【原文翻譯】你為我做的一切我都看在眼裡。再例如【人物對話】I’m enjoying this;【院線字幕】我只是餓了而已;【原文翻譯】我只是在享受這東西。再例如【人物對話】I keep emotion out of it,【院線字幕】這叫老當益壯;【原文翻譯】可以是「我不把情緒放在臉上」,意譯的話也應該是「我不漏聲色」,這樣的字幕翻譯得實在是太扯了。我這只是挑出來的鳳毛麟角的錯誤,細心的網友已經整理成了《黑衣人3》坑爹翻譯的全解析,十分詳略,不妥之處,可以寫成論文了。我想說,在院線看到這種質量的翻譯真感覺我們花的錢不值。稍後《黑衣人3》登場的《馬達加斯加3》的中文字幕也廣受詬病,字幕出現了趙本山、小瀋陽、周杰倫、歐巴馬、本·拉丹以及打醬油、地溝油、星光大道、房價軟著陸等詞,顯然這些並不是電影裡原來臺詞中有的,加笑料不是問題,但必須在尊重原本臺詞的基礎上,不要過多加工,否則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