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2021年10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出席在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並發表主旨講話強調,秉持生態文明理念,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按照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黨組部署要求,老中鐵路有限公司、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自覺肩負中國鐵路「走出去」的重任,堅決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環保理念,組織中老兩國建設者克服地質狀況複雜、自然條件惡劣等諸多困難,鋪就了一條為中老兩國人民謀幸福的鋼鐵大動脈,讓綠色環保成為中老鐵路的鮮明底色,讓共商、共建、共享的發展成果沿「一帶一路」播撒開來。
中老鐵路途經雲南西部和寮國北部山區,沿途山高谷深、地質複雜,國內段、寮國段橋隧比分別達到87%、62.7%,工程建設難度極大,被稱為一條「不是穿行在洞中、就是穿行在空中」的鐵路。
「地質博物館」擋道,建設者無所畏懼、迎難而上。
面對全線隧道存在的高地應力軟巖大變形、高地溫、富水破碎圍巖、鹽巖高侵蝕等多種不良地質災害,中老兩國建設者積極創新建造技術和信息化管理措施,動態調整工藝工法,彰顯了中國鐵路建設的先進技術和標準。
回想起,中老鐵路第一長隧安定隧道集有害氣體、巖溶、軟巖、湧水、高地應力、高地熱等不良地質於一體,其工程規模、建設難度與施工風險在國內鐵路隧道施工領域中都極為罕見,創造了中老鐵路玉磨段「八個之最」。建設者「長隧短打」,開設多個正洞作業面、輔助坑道作業面,戴面罩、蹚積水;
回想起,「一隧連兩國」的友誼隧道巖體破碎,遇水軟化,自穩性差。建設者採用高強度、高耐腐蝕性的混凝土和環氧樹脂鋼筋,為高含鹽區段制訂「注漿堵水、全包防水、圓形多層結構、強化材料防腐」的施工方案;
回想起,寮國段最長隧道——森村二號隧道位於寮國琅勃拉邦省和萬象省之間的無人區,圍巖破碎、裂隙水較發育。建設者採用「短進尺、弱爆破、強支護、勤量測、快封閉」的方法,創下月掘進245.8米的紀錄;
回想起,全線最後貫通的景寨隧道穿越瀾滄江斷裂帶,累計發生湧水突泥、坍塌、軟巖變形等險情1000多次。建設者成立技術攻關組,採用帷幕注漿加超前大管棚加固圍巖、雙層或三層支護以及三臺階預留核心土的施工工藝……
面對建設中雨季長、水文資料匱乏、交通不便等困難,中老兩國建設者創新應用抗急流浮式鑽孔平臺、水下爆破、多形式的鋼圍堰等有效手段,如期建成了302座橋梁。
難忘記,全線施工難度最大、技術最複雜的琅勃拉邦湄公河特大橋,5個主橋墩均位於河中。建設者一一攻克湄公河河水較深、河流湍急、雨季水位漲勢兇猛以及河床無覆蓋層、水下基礎爆破開挖難度大等難關;
難忘記,元江雙線特大橋最高的3號橋墩達154米,採用變桁高上承式連續鋼桁梁結構的主橋主跨249米,均創同類型橋梁世界第一。建設者採用兩個鋼筋混凝土薄壁空心墩間通過交叉式鋼橫聯結構組成主墩,為國內首創。
橋隧跨越山水,站房點綴其間。中老鐵路沿線,一座座車站建築風格充分融合地域文化,呈現出「一站一景」的鮮明特色,日漸成為當地新地標。
且看,西雙版納站屋頂造型猶如翩翩起舞的開屏孔雀,完美呈現「雀舞彩雲、靈動版納」;寮國段最大客運站萬象站站房內,中國結與寮國國花佔芭花組合成象徵中老友誼的全新圖案;磨憨、磨丁站採用一體化設計和跨境互聯關鍵技術,可實現快速通關。
六載時光飛逝,見證建設者的堅守和奉獻。中國鐵路人舍家為國,疏於贍養父母、照顧子女,甚至還有人沒有見到親人最後一面。
「國家重託,使命光榮。無論多苦多累,我們都能克服!」看到「瀾滄號」動車組飛馳的身姿,建設者頗感欣慰。
2021年夏天,在山川秀麗、生物多樣的中國西南邊陲,十幾頭野生亞洲象歷經17個月的奇遊之旅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中老鐵路沿線自然環境優美、動植物資源豐富,是一個巨大的「生態寶庫」。
幾年來,建設者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設理念,推動中老鐵路有效繞避琅勃拉邦世界遺產保護區的核心區、萬榮巖溶旅遊風景區、橄欖壩風景區等環境敏感地區,綜合運用水土保護、棄渣利用、節能環保材料等先進技術手段,打造了美麗宜人的「綠色長廊」「生態環保線」。
野象谷站,毗鄰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站在高處遠眺,運氣好時可看到一隻只亞洲象在熱帶雨林裡悠閒地漫步。
為不影響這些龐然大物的棲息環境,設計單位認真開展方案比選,最終決定:線路從地下穿越山體、原始森林,在勐養隧道、西雙版納隧道中間建設車站。
不止如此,建設者還採取延長隧道、調整隧道斜井位置等措施;在亞洲象棲息地附近設置醒目提示標誌,禁止施工車輛鳴笛;採取非爆破施工法,減輕爆破震動噪聲對動物的影響;研發鋼繩格柵防護柵欄,在野象谷路段設置防護;設置聲屏障,降低運營期間對亞洲象的影響。
據老中鐵路公司負責人介紹,在異國他鄉,他們格外重視野生動植物保護,組織施工單位最大限度繞避環境敏感區,減少對動植物生長環境的幹擾,多採用隧道、橋梁等方式通過防護林和生產林,保障沿線區域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安全。
對蜥蜴等動物棲息地加強現場勘探,合理規劃和修建便道;教育引導施工人員嚴格遵守寮國有關林業、野生動物保護法規,禁止在施工區及其周圍捕獵野生動物。中國施工企業嚴格自律、以身作則,贏得廣泛好評。
「環水保預防措施與施工同步落實,促進了中老鐵路建設有序推進。」寮國烏多姆賽省環水保局一名副局長給予中國施工企業高度評價。
老中鐵路公司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環保理念帶到寮國,要為當地留住一泓清水。他們禁止施工單位直接排放跨河橋梁鑽孔樁產生的泥漿,要求設置泥漿儲存池和沉澱池。據統計,寮國段所有隧道洞口處理施工廢水的沉澱池有157座,廢水處理站有5座。建設者會儘可能遠離河流兩岸堆放油類、水泥等物料,並在施工結束後對河道土方、圍堰進行打撈清理。
目光轉回國內。西雙版納南臘河兩岸雨林茂密、鳥鳴清脆,河裡暢遊著上百種魚類,其中包括極其珍貴的瀕危水生野生動物——桃花水母。設計單位在河岸兩端設置橋墩,不設置水中墩,採用大跨度64米的橋梁一步跨過南臘河。
彩雲之南,元江特大橋、阿墨江雙線特大橋、橄欖壩特大橋、景洪瀾滄江大橋等如鋼鐵彩虹,輕盈跨過沿線江河水源地。「這些大橋大部分採用了掛籃懸灌法、託架現澆法等施工工法。」昆明局集團公司滇南鐵路建設指揮部景洪段副指揮長喻有彪說,「掛籃兜底,能夠避免混凝土、焊花等掉入江河之中。」
根據路基邊坡高度、巖土性質及工程防護形式,中老鐵路分別採取灌草護坡、框架梁內灌草護坡等綠色防護措施;在隧道洞口邊仰坡選取植株低矮的匍匐型灌木,在明洞頂部平緩地段及洞口正上方進行植草;在橋梁下防護柵欄區域內撒播耐蔭草籽。中老鐵路寮國段沿線,一條條綠色長廊躍然眼前。
老中鐵路公司按照「試點先行、樣板引路」「四季常綠、喬灌草結合」的原則,在寮國段選取7處綠化工程試驗段,比選出適合於寮國當地氣候、經濟合理的植物品種、種植工藝及植物配置模式,完善全線綠色防護工程設計和實施方案。截至目前,寮國段綠化總面積約307萬平方米,栽植灌木約863萬株、喬木約5.5萬株,路基邊坡、隧道洞門口、橋下、臨時用地綠化生態恢復工程已全部完成,與當地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剛建設萬象北站時,為保護原有植被,我們把機械便道多修出幾十米。」中國中鐵二局集團六公司中老鐵路項目部總工程師黃代文說,他們堅持邊施工邊綠化,開發出路基邊坡綠化施工輔助卡具及裝置,獲得實用新型專利。目前,由中老兩國女性員工組成的「紅花園丁隊」仍活躍在車站附近,她們栽種的龍船花、福建茶、大葉草等長勢喜人。
在國內段,參建單位悉心保護沿線的熱帶雨林和農田,按照「永臨結合」原則,優化全線取土場、棄土場、施工便道等臨時場地設置以及土方開挖方案,控制施工範圍。施工後期,及時進行覆土和生態恢復,對佔用土地加以綠化,分「滇中勝景、林海茶韻、傣家風情、綠色森林」四部分打造綠色生態示範線。
在中老兩國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如今,一條兼具「智造美」和「生態美」的鋼鐵新絲路正穿山跨河、閃耀光芒。
來源:《人民鐵道》報
文字:王召傑 郭薇娜
圖片:楊紫軒
編輯:孫曉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