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堂,據相關古籍記載庾姓在這裡生活居住,所以在南宋年間叫作庾巷村,後曾有龍、陳、黃、周等四姓雜居。聖堂以前是沒有人姓葉的,後來抗元英雄葉永青後人葉貫臺娶庾巷一位龍姓進士的女兒為妻,葉貫臺得到龍進士的寵愛和重用,從此葉姓就搬進了庾巷居住。經過一代又一代的繁衍,葉姓慢慢壯大,龍、陳、黃、周等姓慢慢衰落,此後90%以上的居民都為葉姓後代。
(圖一:洋坑塘黃氏 圖二:關嶺頭周氏 圖三:聖堂葉氏)
在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大範圍出現乾旱天氣,引發旱災,百姓都種不出農作物,出現了大饑荒,糧食嚴重不足,可以說得上是「鬥米千錢」,民不聊生,當時官兵又不斷地催交糧食,並登門勒令繳交,庾巷村的村民害怕官兵紛紛四散逃離,不敢回到村裡生活。
(網絡圖片)
當時放棄家園逃離的村民,饑寒交迫,非常困難。有一個叫葉永才的村民不滿官兵的所作所為,帶領幾名同村兄弟回到村裡反抗,並打死了在村的官兵。
(插畫:劉晏銘)
但這次行動惹怒清軍,清軍當時馬上派出大軍駐紮進了庾巷村,軍隊駐紮讓村民徹底不敢回村裡生活。當時的庾巷村真可謂是有屋沒人住、有田沒人耕。
(網絡圖片)
得知情況後,朝廷派出欽差手捧聖旨來到庾巷村,擺設於祠堂中,招呼村民回家安居樂業,但村民仍然恐懼。此時,有一外地收買廢品者入村,見各街各巷閉扉,逃散一空,便乘機偷盜各家鋼鐵門鉤和零碎廢鐵,被官兵發覺,當場捕獲,送官查辦。欽差見狀,立即以此是壞人搞鬼定案。馬上貼出安民告示,稱壞人已捉拿歸案,村民無罪免賠錢,無須懼怕,勸村民速回家安居樂業。後得族長紳老帶領欽差立即將聖旨擺在祠堂前,為村民安心,村民才陸續回村。
(網絡圖片)
此後,庾巷村便改為聖堂前,取聖旨在祠堂前義。民間也有歌謠傳唱:「陳龍庾巷在神邊,打死官兵免賠錢。」龍姓逐年人丁單薄,現已失散,所以現在的聖堂只剩下葉陳兩姓。
大朗的民間老故事還有很多,如果你知道,又有或者家中長輩代代相傳的線索,可在留言區內我們提供。
—終—
來源:大朗鎮志、吳沃根及網絡綜合
插圖:劉晏銘
編輯:爽朗仔
覺得不錯請給個z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