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研究發現:這種新CT掃描方式可減少輻射致癌

2021-02-12 盛諾一家

本文由盛諾一家原創編譯,轉載需經授權

根據一項倫敦大學學院(UCL)的新研究,一種新的CT掃描技術將完整的X光線束分解為細光束,從而能夠在輻射劑量大大降低的情況下,提供同樣質量的圖像。

 

這項在微型CT掃描儀上的一個小樣本上所演示的技術,有可能應用於醫用掃描儀,並用於減少每年數百萬人所受的輻射量。

 

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是X光的一種,可以對身體內部進行非常精確的橫截面視圖。它用於指導治療,診斷癌症和其他疾病。

 

過去的研究表明,CT掃描可能會小幅增加終生罹患癌症的風險,因為其高能波長會損害DNA。雖然細胞會修復這些損傷,但有時這些修復並不完美,而導致在以後的幾年裡發生DNA突變。

 

在發布於《Physical Review Applied》雜誌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在X光線上放置了一個有小裂縫的遮罩,來將光束分解成細光束。然後,他們以擺線運動的方式移動被成像的樣本,以確保整個物體被快速輻射。這表示,成像的樣本中沒有任何部分被遺漏。

 

研究人員將新技術與傳統CT掃描方式進行了對比,傳統的CT掃描方法是將一束完整的光束對準樣本,同時旋轉樣本。他們發現新技術可以以大大減少的劑量獲得同樣質量的圖像。

 

UCL醫學物理和生物醫學工程學兼該論文的第一作者,也是UCL高級X光成像小組的成員的CharlotteHagen博士表示:「能夠減少CT掃描的輻射劑量是一個長期追求的目標。我們的技術為醫學研究開闢了新的可能性,並且我們相信它可以在調整後用於醫療掃描儀,幫助減降低許多國家的人民的主要輻射來源。」

 

在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的記錄中,每年大約要進行500萬次CT掃描。而在美國,每年進行的CT掃描超過8千萬次。CT掃描被認為佔了美國人總輻射量的四分之一。

 

傳統的CT掃描的方法是使用X光圍繞患者進行掃描。而新的「擺線」方法結合了這種旋轉方式,以及向後和向前運動。使用細光束的可以使圖像的解析度更清晰,作為掃描器「讀取」X光信息的一部分,它能夠更精確地定位信息的來源。

 

倫敦大學學院醫學物理和生物醫學工程學的Sandro Olivo教授,也是該論文的高級作者。他表示:「這種新方法解決了兩個問題:它可以用來減少輻射劑量;但如果使用了相同的劑量,它可以增加圖像的解析度。

 

「這意味著使用不同大小孔徑的遮罩可以很容易地調整圖像的清晰度,允許更大的靈活性,並將解析度從掃描儀硬體的限制中解放出來。」

 

來源:

本文編譯自倫敦大學學院(UCL)2020年7月23發布在Medical Press的《NewCT scan method lowers radiation exposure》,原文連結: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7-ct-scan-method-lowers-exposure.html

盛諾一家只做一件事情,就是救命。只要人類還有辦法,不論是新上市的特效藥物、還是前沿的設備,不論是在美國哈佛,還是英國、德國、日本著名醫院,我們都會快速幫助患者找到,都會兩周內幫助患者快速和全球專家視頻諮詢,或者直接飛到發達國家進行治療。我們每年服務上千位癌症等重病患者,其中很多患者因此重獲新生。

相關焦點

  • 日本輻射汙染食品「驚現」國內,告訴你輻射到底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
    輻射,如γ射線、X射線和放射性粒子,是通過損傷DNA來誘導癌症的。但是有多少腫瘤是由輻射損傷引起的?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尚不清楚。輻射可以將人體DNA的鹼基減少或倒位,通俗的理解就是輻射將DNA中的遺傳信息部分刪除或者進行改變,從而影響了DNA接下來對蛋白質的轉錄,從而發生了變異和癌變。
  • 給大家提個醒:這2類患者,儘量別做CT檢查!別冒險
    CT掃描是當前有效發現人體健康問題的診療方式,很多早期的疾病大多都可以通過CT,來獲得清晰成像實現診斷。
  • ACCP:減少CT,降低風險
    ACCP:減少CT,降低風險美國胸科醫師協會(ACCP)在2013年會期間發布了呼吸內科領域常用但並非始終必要的檢查列表
  • 爆炸性發現!美國政府證實:手機電磁波會致癌
    ,長期使用手機或可致癌!美國國家毒理學計劃(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研究團隊將一群公老鼠暴露於電磁波的輻射下後發現,接受過照射的老鼠有一定的機率生成腦瘤和心臟腫瘤。而從未接受輻射照射的對照組,體內完全無腫瘤生成。這份實驗中2500隻老鼠以組為單位,在為期兩年的實驗過程中,實驗組分別接受不同時間間格的輻射照射。
  • 新紀錄:史丹福大學用輻射冷卻物體,成功降溫42℃
    英國《自然·通訊》期刊13日發表的一篇能源論文,報告了一種採用輻射冷卻技術的裝置,其冷卻效果創下世界紀錄。
  • 研究表明電子菸可致癌,你被騙了多久?
    ——————廣告↑ 正文分割線——————美國當地時間周一,紐約大學實驗團隊發布最新實驗研究結果顯示
  • 研究發現:兒童感染新冠肺炎症狀或與成人不同
    然而最近英國的專家發現,兒童與成人感染新冠症狀有所不同,值得注意!新型冠狀病毒真是無處不在!成人感染會有哪些症狀表現呢?我們詳細了解一下。成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狀一般症狀:發熱、乏力、乾咳,逐漸出現呼吸困難;部分患者起病症狀輕微,甚至可無明顯發熱。
  • 別在訊號差時用手機, 美國新出6招防手機輻射!
    與此同時,對於手機輻射危害的擔憂也逐漸浮出水面。日前,美國加州公共衛生部(CDPH)公布了新的手機使用建議,幫助人們在正常使用手機的同時,減少輻射的傷害。手機輻射會致癌嗎?我們常說的「手機輻射」,指的是手機發出的「射頻能量(radiofrequency energy)」。手機在工作時,會發送訊號給手機訊號塔,並接收訊號。
  • 美國證實手機電磁波會致癌
    雄性老鼠暴露輻射 腦及心臟或長腫瘤美國國家毒理部近日發布一項研究證實,手機電磁波和癌症之間存在直接關聯。研究團隊把一群老鼠,暴露於電磁波的輻射下,其中的雄性老鼠有一定的機率生成腦瘤和心臟腫瘤。不過,研究也發現,雌性老鼠則沒有腫瘤。
  • 研究發現:貓比25年前胖了!肥胖可致癌
    可你知道嗎,世界上胖子最多的國家已經是我們中國了。肥胖不只會毀了美感,還會毀了我們的身體健康,更能胖出癌症!醫學大數據顯示全球54萬人死於超重的癌症。近日,一項針對貓咪的研究證實,貓也比25年前更胖了,貓咪的肥胖率也在不斷增加。人們應該認真對待貓咪肥胖的問題了,這是個危險的信號📶,並不是可愛。貓咪的過度肥胖同人類一樣也會引發健康問題,比如:糖尿病、心臟病、癌症、關節炎等等。加之體型變大,其供氧負擔也會增加,從而也會導致呼吸循環系統相關問題。
  • 「紅肉致癌」是真的嗎?
    多國肉類或畜牧業機構負責人站出來質疑研究結果。而公眾最關心的是,「紅肉致癌」的說法是否靠譜,大家今後還能不能愉快地吃肉了。世衛組織回應:紅肉致癌證據有限10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舉辦媒體吹風會,回應世界衛生組織癌症研究機構關於食用紅肉和加工肉製品致癌性評定。
  • 新研究:外用西替利嗪治療雄激素性脫髮
    為了進行這項研究,將患者分為兩組:第一組以1%的西替利嗪局部使用(每天1次,每天1ml)為特徵,第二組以安慰劑治療(十甲基環五矽氧烷,16%環戊二烯,96度乙醇)。在圖1中可以看出,總密度的明顯改善是顯而易見的。6個月治療後,治療組頭髮總密度平均增加11%,終毛(與絨毛相對)增加18%,絨毛減少15%。
  • 【資訊】鋰電池回收新突破!新技術可減少90%能耗和75%溫室氣體排放
    這項研究是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納米工程師進行的,重點是研究磷酸鐵鋰製成的陰極電池的回收技術。通過減少鎳和鈷等重金屬,這些類型的電池可以幫助避免礦產地的景觀和水源的退化,同時避免工人在開採時暴露在危險的條件下。人們對鈷相關問題的認識日益增強,正推動該行業發生轉變,許多人都在尋求替代電池設計,包括IBM和特斯拉這樣的大公司。
  • 美加州法院裁定:咖啡店必須警告致癌風險
    我們經常說喝咖啡對人體有很多好處,為什麼法院說咖啡會致癌呢?其實,咖啡本身未含丙烯醯胺,而是在過高溫度、太久的烘培過程中產生的,且多項研究證實,只要每天「咖啡因」不超過300毫克(約3杯中杯咖啡)的量,對人體反而更有益處。
  • 英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煮飯方法,既能除砷,又保住了營養
    近日,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整體環境科學)》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研究團隊表明,與傳統煮飯方式相比,用特定方式煮飯可以重要的是,這種方法不會減少大米中的微量營養素。
  • 250位科學家警告:蘋果無線耳機「可能致癌」?蘋果回應了
    在去年一次財報電話會議上,蘋果CEO蒂姆·庫克說:「AirPods這款產品供不應求,我們也在努力地滿足這種難以置信的需求。」但這兩天,國內外網上流傳的一個說法,可能讓正用著AirPods,又期待著AirPods 2代的網友「虎軀一震」——來自40多個國家的200餘名科學家發聯名信警告:AirPods和同類型的無線藍牙耳機,有致癌風險。
  • 認知功能障礙:五大研究新進展
    一項納入147例遺忘型MCI患者發現,至少伴有一個ApoEε4等位基因的患者更容易在2年內轉化為AD。至少伴有一個ApoEε4等位基因的患者發生AD的年齡更輕。另一項研究顯示,一種罕見的錯義突變TREM2與AD發生風險增高顯著相關,與該基因的非攜帶者相比,攜帶該基因者認知功能表現更差。此外,兩個與早發性AD相關的基因位點也被發現。
  • 鋰電池回收新突破!新技術可減少90%能耗和75%溫室氣體排放
    如今的大多數鋰電池都使用稀有而昂貴的金屬鈷作為陰極的一部分,但開採這種材料會給環境帶來巨大的代價。
  • 世衛組織曝光:被列入「致癌」名單的這種蔬菜,你還敢多吃嗎?
    世衛組織曝光:被列入「致癌」名單的這種蔬菜,你還敢多吃嗎?蕨菜,素有「野菜之王」之稱,它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南方。這種野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C,對人體有益。那麼蕨菜會致癌的原因是什麼呢?丹麥和日本的幾位學者曾經從蕨菜中分離出一種三級致癌物,原蕨苷。在1987年,蕨菜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2B類致癌物」。
  • EFSA審查表明:薑黃素並不會致癌
    生意社9月10日訊   薑黃素作為食品色素是安全的,EFSA贊同FAO和WHO的意見,認為這個食品添加劑並不會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