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肛:補中益氣湯不好用?因為你少了一味藥 | 唱醫雅言•脫肛門

2021-02-12 中醫學苑

【組成】黃芪、白朮、陳皮、升麻、柴胡、人參、甘草、當歸。

【用量】黃芪15g、人參(黨參)15g、白朮10g、炙甘草15g、當歸10g、陳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薑9片、大棗6枚。

【用法】上藥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

【功用】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主治】脾虛氣陷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

氣虛發熱證。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

【方義】本證多由飲食勞倦,損傷脾胃氣虛,清陽下陷所致。脾胃為營衛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納運乏力,故見飲食減少,少氣懶言,大便稀溏;脾主升清,脾虛則清陽不升,中氣下陷,故見脫肛,子宮脫垂等;清陽陷於下焦,鬱遏不達則發熱;氣虛腠理不固,陰液外洩則自汗。方中黃芪味甘微溫,入脾肺經,補中益氣,昇陽固表,故為君藥。配伍人參、炙甘草、白朮,補氣健脾為臣藥。當歸養血和營,協人參、黃芪補氣養血;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共為佐藥。少量升麻、柴胡昇陽舉陷,協助君藥以升提下陷之中氣,共為佐使。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運用】本方用於脾虛氣陷證,臨床應用以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舌淡,脈虛,脫肛,子宮脫垂為辨證要點。

【加減】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頭痛者,加蔓荊子、川芎、藁本、細辛以疏風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麥冬以斂肺止咳;兼氣滯者,加木香、枳殼以理氣解鬱。

【禁忌】

陰虛發熱及內熱熾盛者忌用。

【文獻摘要】

《內外傷辨惑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

《古今名醫方論》:「凡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芪護皮毛而閉胰理,不令自汗;元氣不足,懶言氣喘,人參以補之;炙甘草之甘以瀉心火而除煩,補脾胃而生氣。此三味,除煩熱之聖藥也。佐白朮以健脾;當歸以和血;氣亂於胸,清濁相干,用陳皮以理之,且以散諸甘藥之滯;胃中清氣下沉,用升麻、柴胡氣之輕而味之薄者,引胃氣以上騰,復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長之令矣。補中之劑,得發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氣之劑,賴清氣之品而氣益倍,此用藥有相須之妙也。」

相關焦點

  • 補氣要方:補中益氣湯
    先從脾胃來講,當然首選的是補中益氣湯。丸藥的話就是補中益氣丸。處方:黃芪15g、黨參15g、白朮10g、炙甘草15g、當歸10g、陳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薑9片、大棗6枚這是這個方子平時的基本用量。補中益氣從字面上來看「補中」,就是補中焦,中焦是什麼?
  • 脾胃虛寒:理中湯和補中湯
    ,就好像倉庫的道路都被寒溼佔領了,脾胃就運轉不起來,這時會出現腹脹、食不下、自利、手腳冰涼等症狀,就需要理中湯,溫中祛寒,補氣健脾,乾薑去寒,白朮祛溼,人參將津液補充進去,甘草色黃入脾,能夠將其他藥物引入中土脾胃,而且甘草這味藥性質緩和,就是讓大家慢慢幹活,相當於西醫裡的緩釋劑,持續火的溫度,所以理中湯的作用就是將被寒溼侵佔的脾胃重新溫暖運轉起來,這樣脾胃得運化而復升降。
  • 膠艾湯:僅僅是四物湯?因為一味藥,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距!
    膠艾湯之所以出名,並不是因為其作為經方治療出血出名,而是因為這個方子是後世的婦科名方四物湯而出名的,其實四物湯就是膠艾湯的縮寫版。 四物湯是由熟地、當歸、白芍、川芎組成,而膠艾湯則是阿膠、艾葉、四物湯、甘草組成,大家都知道他們的差別只是三味藥,但是如果我們了解熟地與幹地黃的區別,就會發現他們兩其實差別並不大。
  • 醫案:提不上氣的胃下垂,補中益氣湯來拯救
    大病之後,臨床可見如手術放化療後,氣短乏力,食慾減退,可用濃縮的補中益氣湯(顆粒劑)。分析:藥力足夠,鼓動脾氣傳輸,增加脾胃運化和營養吸收。2.原因不明的低熱,臨床常見輕度貧血的患者,所謂:火欲發之,才可自降。
  • 氣血雙補——十全大補湯
    常用氣血雙補類藥食如人參、黃芪、白朮、當歸、熟地黃、首烏、大棗、山藥、阿膠、龍眼肉及多種動物肉類。藥膳方如十全大補湯、歸芪蒸雞等。工藝:將方中各中藥紗布袋盛裝,紮緊袋口。墨魚、鴨肉、雞肉、豬肘清水洗淨;排骨洗淨,剁成小塊;姜洗淨拍破;冬筍洗淨切塊;蘑菇洗淨去雜質及木質部分。上述配料備好後同時放鍋中,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煮開後改用文火慢煨燉,再加入黃酒、花椒、精鹽等調味。
  • 生經益氣湯:馬尾症候群
    俗話說的藥補不如食補,那在飲食方面我們就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了:1.給予營養豐富和易消化的食品,必須滿足蛋白質、無機鹽和總熱量等的供給。只有營養得到了滿足,才有更大地力量進行康復鍛鍊。2、注意膳食纖維,應多吃水果、蔬菜和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不能依賴緩瀉劑和肛門栓劑。
  • 巧用三芽化溼氣,2湯1粥輕鬆補
    ———— / 點擊收聽 / ————脾胃是後天之本,夏季因為氣候悶熱,很多人胃口不好還貪涼,到了秋天就攢下許多問題
  • 這個中成藥你值得擁有!
    故方中佐以升浮的防風,升發清陽,把下陷的氣機提上去。枳殼疏通氣機,能使胃腸運行收縮有力,雖然本身並無止血作用,卻可達到壓迫止血的目的。再用一味當歸活血,可使血止而不停瘀,讓血液流動起來。另外,痔血最忌大便乾燥,因為便燥會擦傷瘡面,加劇出血,所以當歸潤腸通便的功效在這裡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灸友日籤:單純補氣,四君子湯
    ,因為這兩味藥雖然補氣,但藥性很熱。現代人上火的很多,氣補上來了,火也上來了,副作用大,所以最好用西洋參。西洋參補氣不上火,就是貴一點,經濟條件差的病人,可以用黨參或太子參,當然量一定要大些,至少用15g。氣虛如果用了補氣藥,用了四君子湯,卻沒效,這在臨床很常見,此時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巧配,二是用特殊藥。仙鶴草屬於特殊藥,內科大夫都知道仙鶴草止血,實際上仙鶴草也是補氣的好藥。
  • 立冬食療 | 十全大補湯解析
    我們經常聽到老百姓說來一個十全大補湯,傳說中的十全大補湯到底是包含哪些補品在裡面呢?究竟有什麼作用呢?怎麼食用呢? 這個是有說法的。在十全大補湯前面呢,有一個四君子湯、一個四物湯,合起來就是一個八珍湯,另外還有兩味藥,共十味藥材。
  • 廚房每日一味:肉蓯蓉.冬季平補最佳食材!
    治療則宜補、宜潤,濫施瀉下之劑則耗傷正氣,徒損津液,致使津枯腸燥而加重便秘症狀。根據中醫辨證,常見的老年人習慣性便秘有如下幾種證型與食膳組方:食材:黨參30克,黃芪20克,肉蓯蓉20克,豬瘦肉50克。加天然礦泉水水煎服,每劑藥可煎2次,每日分2次服用,連服數天。功效:有補氣健脾,潤腸通便之功效。
  • 【每日一膳】​靈芝黃芪燉排骨:補中益氣、補肺益腎、養心安神的功效.
    靈芝黃芪燉排骨,補中益氣、補肺益腎、養心安神的功效。
  • 冬至後進補、補不進去?5碗湯,專調脾胃各種「虛」!
    補不進去,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你的脾胃不好。脾胃功能虛弱,無法運化這些補益藥的精華,積滯在身體裡,就會出現這些不適症狀。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要想吃進去的補品轉化成我們需要的氣血,一定要脾胃健運。
  • 今日養生方|豬腳湯裡加點這個,竟能益氣血、潤肌膚!快試試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中藥師李欣特別推薦的這一款豬蹄湯,其源自《內外傷辨惑論》中的當歸補血湯,原方劑由黃芪、當歸二味藥組成,具有補氣生血的功效,加上豬腳煮成靚湯,不僅適合寶媽產後調理,還有潤膚養顏的功效,愛美的女士不要錯過了。
  • 請注意:胃不好的人,多喝3種養胃湯,少炎症,還抑制幽門螺桿菌
    胃不好的人,別急多喝以下這3種養胃湯,既能減少炎症,抑制幽門螺桿菌,還能修復胃黏膜,胃也能一天天變得更好,有助於健康養生。1、猴頭菇雞湯:製作方法:1、起油鍋,爆香薑片下雞塊炸片刻,然後取出;3、將黃芪洗淨,並且與雞肉放入清水煲內,大火燉開;然後改成慢火煲3個小時,然後把黃芪去掉;4、猴頭菇洗淨切片,放入雞湯內熬煮10分鐘即可出鍋食用。
  • 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黃芪的5大養生功效,受用一生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釋其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黃芪還有一個別名,叫綿黃芪,綿軟的綿,為什麼呢,因為黃芪的氣很柔和,這個飲片你去掰一下,軟軟的,掰不斷,不容易像其他的一掰就斷了。黃芪的氣很香,很柔和,顏色也很好看,這是一股非常柔和、綿軟的土氣。
  • 保胃健康 | 冬至後進補、補不進去?5碗湯,專調脾胃各種「虛」!
    補不進去,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你的脾胃不好。脾胃功能虛弱,無法運化這些補益藥的精華,積滯在身體裡,就會出現這些不適症狀。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要想吃進去的補品轉化成我們需要的氣血,一定要脾胃健運。
  • 為什麼你燉的雞湯不好喝?這些細節你不了解~
    防止呼吸疾病還能提高免疫力 每個刮著寒風的夜晚,都迫不及待的鑽被窩,然而你會發現,並沒什麼用;每到秋冬季節面色蠟黃,痛經的更痛、月經不調的更不調...取暖器,止疼藥都是治標不治本,開個方子吧,喝中藥一言難盡。
  • 「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黃芪雖好,有4個食用禁忌90%的人不知道!
    適用症:適用於氣虛所致神疲、食少、自汗等身體虛弱諸證。黃芪+白朮功效:補氣健脾。適應症:適用於氣虛脾弱所致倦怠乏力、乏氣懶言等。黃芪+升麻功效:昇陽舉陷。適應症:適用於氣虛下陷的崩漏、脫肛、子宮脫垂等。
  • 冬令進補,可以選用十全大補湯
    因為按我國農曆推算,自冬至起即進入三九寒天。此時是一年中人體陰氣極盛而陽氣始生的轉折點,因而中醫理論素有「冬至一陽生」之說。當節氣運行到這一天,陰極陽生,人體內陽氣逐漸生發,最容易吸收外來的營養,使其發揮滋補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