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不進去,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你的脾胃不好。脾胃功能虛弱,無法運化這些補益藥的精華,積滯在身體裡,就會出現這些不適症狀。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要想吃進去的補品轉化成我們需要的氣血,一定要脾胃健運。通常這五種人,因脾胃不好,會出現補而無效:
■ 脾胃氣虛
這類人常常表現為倦怠乏力,大便溏稀,食慾減退,神疲懶言,食後腹脹,脘腹隱痛,遇勞而發,口淡不渴,面色萎黃,排便無力,舌淡或伴齒痕、苔薄白,脈弱無力。
對於脾胃氣虛的人來講,冬天進補的重點應是先健脾益氣,儘量搭配甘溫補氣的藥物,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才能更好地吸收與調養身體。如果不注重健脾補氣,過食或者誤食滋膩的食物,不但沒有達到進補的目的,還會加重脾胃運化的負擔,出現腹脹、不能消化,甚至拉肚子等不適。所以吃膏方進補前,應該先服用有「進補開路方」之稱的健脾胃中藥。
■ 脾胃虛寒
這類人常常表現為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冷痛不適,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後疼痛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面色晄白,口唇色淡,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
對於脾胃虛寒的人來講,冬天進補的重點應該是溫中祛寒,如果食用太多滋陰寒涼之品,進補後更傷脾陽,就容易出現胃痛、腹脹等不適,這無疑是「雪上加霜」的行為。
■ 脾胃陰虛
這類人常常表現為飢不欲食,肌瘦膚熱,唇乾少飲,脘腹痞脹,夜劇晝靜,大便偏幹、排出無力,手足煩熱,嘈雜不適,舌質嫩偏潤、苔少。
對於脾胃陰虛的人來講,冬天進補的重點應是甘潤滋陰,如果食用太多溫補之品,就會加重體內的虛火,就像「火上澆油」一樣,容易出現胃痛、口乾、咽痛等不適。
■ 脾虛夾溼
這類人常常表現為肢體睏倦而重,或頭重如裹,胸悶腹脹,食慾下降,口中粘膩無味,便溏,舌苔白膩。
對於脾虛夾溼的人來講,冬天進補的重點應該是健脾祛溼,如果著急地服用一些滋膩大補的食物,就容易加重脾胃的負擔,影響運化功能,加重水溼的情況,出現腹脹、口臭、大便爛等情況。
■ 脾虛肝鬱
這類人常常表現為脅肋脹滿疼痛、或胃脘滿悶,噯氣反酸,食少納呆,口苦咽幹,咽部異物感,大便溏薄,情緒焦慮或精神抑鬱,睡眠欠佳,神疲乏力,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
對於脾虛肝鬱的人來講,冬天進補應的重點應該是健脾理氣、疏肝解鬱,先把鬱結的氣機給打通、理順,先通後補,邊通邊補,這樣的進補才能奏效。相反,如果一味地補氣,就容易出現越補越堵的情況,加重原有的不適症狀。
上述這五種情況是補而無效的常見類型。冬季的進補養生很重要。進補前一定要辨證好自己的體質,調理好脾胃。這才是冬季進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