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石不治石,從扶陽入手,用大劑四逆湯加味,體現了扶陽的威力。
老中醫吳佩衡,首任雲南省中醫院院長,因擅使附子、人稱「吳附子」,以下是其治療嚴重腎結石的一個案例,案例中,吳附子沒有使用海金砂、金錢草這一類通淋排石的常用藥物,而專注扶陽,患者痊癒。所體現的是整體調理,扶陽驅邪純中醫思維,而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西方醫學循證思維。
腎結石(中醫名「石淋」)案例
黃某,男,44歲。以腰痛數年而住某醫院治療,經 X 線攝片檢查,右腎腎盂有10粒結石影像,小如花椒,大至蠶豆,診斷為「腎結石」。
因其身體虛弱不能耐受外科手術,出院延「吳附子」診治。
症狀:
腰痛已久,時有所發,痛如絞作,延及腰腹,下引宗筋,痛甚則神怯而畏寒肢冷。小腹脹痛,小便短澀。飲食欠佳,精神缺乏。
辨證:
舌苔白滑而厚膩,脈沉遲無力。辨為腎臟寒極,寒溼不化,內結成石。
治療思路:
以溫腎扶陽溫化之法主之,投以四逆湯加味:
附片60 g,乾薑40 g,桂枝30 g,茯苓30 g,上肉桂10 g(研末,泡水兌入),杜仲10 g,北細辛6 g,甘草6 g。
服藥11劑後,相繼經尿道排出結石4粒,其中1粒較大者,排出時嵌於尿道口,尿線中斷,其痛非常,經用鑷子夾出。
X 線複查,尚餘6粒結石,但影像均較前為小,原大如蠶豆者已不復見。
調方:
腎寒日久,腰尚冷痛,繼以扶陽溫化主之:
附片100 g,乾薑50 g,北細辛6 g,薏苡仁30 g,桂枝30 g,狗脊10 g,上肉桂10 g(研末,泡水兌入),甘草10 g。
因服藥有效,信心不移,連服不斷,病情大減,食增神健,體質大為好轉,前後相繼數十劑,腰痛已不復作,開始恢復工作。
再以上方加減,數月後,最後一粒結石亦隨尿排出。
編後:見石不治石,而能成功排石,靠的是「治之但扶其真元」的火神心法,從扶陽入手,用大劑四逆湯加味,體現了扶陽的威力。全案始終未用一味排石藥,專從陰寒溼盛著眼,投以大劑附、姜,不治石而治人。
吳佩衡醫案所體現的是辨證準確,果敢命方的醫者仁心。
注意:文中處方僅供參考,請務必遵醫囑服用。中醫人,應有所擔當,大膽創新,為患者服務,為中醫傳承發展服務。
歡迎中醫人、中醫愛好者、患者帶案例討論。掃碼文後二維碼微信聯繫。
作者:吳佩衡(四川會理人,1886-1971,雲南省醫學院首任院長,經方大家,善用四逆湯,擅用附子、大劑量、突破常規用量、而療效神奇,在業界有「吳附子「的美譽)
編輯:愛心 (微信號碼pincheb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