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中轉站、垃圾填埋場怎樣快速除臭除異味?
垃圾填埋現場作業區、滲濾液暴露區及臨時覆蓋區都會有臭氣的釋放,同時垃圾發酵腐爛的環境也為各種菌毒、蚊蠅提供了理想的棲身繁衍場所。這些問題直接傷害到群眾的身體健康。生活垃圾臭氣與蚊蠅問題成為目前亟需解決的難題。
-
垃圾填埋工:忍臭味戰高溫 每天填埋千餘噸垃圾
酷暑中的垃圾填埋場,讓人感受到的除了炎熱,還有撲面而來的臭味。上午11時許,室外氣溫36℃,正值垃圾清運車進場的高峰期,此時推土機手已經在垃圾堆中工作了5個半小時。沿途往返的垃圾清運車不斷,垃圾一傾倒下來,一股難以言喻的臭味就撲鼻而來,甚至讓人有點反胃,但工人們神色如常地工作著。3名常年與惡臭打交道的推土機手,每天輪流負責填埋所有運到這裡的垃圾。
-
原生生活垃圾處理三年內實現「零填埋」
原生生活垃圾處理三年內實現「零填埋」宜燒則燒 焚燒為主
-
株洲4起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突出問題典型案例被通報
近日,市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辦公室通報了4起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突出問題典型案例,其中有些案例涉及我市的工程項目、黨員幹部,有些案例則經由我市法院審理判決。
-
美加州甲烷最大排放源是填埋場
結果檢測、定位和量化了564個突出的甲烷點源。研究團隊發現,甲烷點源排放的最大來源是填埋場,其次是乳品和油氣行業。 將所得觀測結果告知合作設施的運營者後,直接使調查檢測到的甲烷排放源減少了排放。例如,天然氣管道和儲罐被研究人員發現洩漏後,便得到了修理。
-
雨汙分流工程給垃圾場穿上「雨衣」
發布機構 渭南日報 發文日期 2018-11-06 名 稱 雨汙分流工程給垃圾場穿上
-
海南進入生活垃圾全焚燒時代 日處理能力超萬噸
>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11575噸/日海南省於2001年建成首座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海口顏春嶺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處理垃圾800噸/天。圖為海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三期擴建項目控制中心。 王子謙 攝記者從海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了解到,過去海南省生活垃圾主要採取「衛生填埋+焚燒處理」的模式,其中又以填埋處理為主,焚燒為輔。
-
近8000噸化工垃圾填埋地下!姑息養奸者必須深挖嚴懲
近日,央視《焦點訪談》揭開了江蘇泰興的一大環保騙局——從2016年開始,泰興有企業打著土地復墾的幌子,在多個村莊大肆填埋工業危險廢棄物
-
農村垃圾問題如何治理?(附案例)
根據我國農村的垃圾成分及經濟狀況,遵循因地制宜、技術可行、安全可靠、經濟合理的原則,以垃圾處理中的減量化、資源化作為重心,無害化為基礎,將避免產生垃圾放在首位,其次是能源回收和廢品循環利用,最後才是垃圾的末端處理。
-
垃圾分類「深圳卷」擬出爐:探索生活垃圾費「隨袋收費」
近日,深圳啟動了「垃圾分類」立法審議,其中,關於「隨袋收費」的內容被很多人解讀為必須購買指定的垃圾袋,那到底是不是這樣呢?近日提請審議的《深圳經濟特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草案)》中明確規定,今後,生活垃圾處理或將實施「誰產生誰付費和差別化收費」,逐步建立計量收費、分類計價的收費制度
-
【典型案例通報(二十三)】常德市漢壽縣「散亂汙」企業整治工作不力 樟腦油非法生產問題突出
(三)未配套建設汙染防治和安全防範設施,環境問題和安全隱患突出。現場抽查的4家樟腦油生產企業,均採用未建設汙染防治設施的燃煤小鍋爐,含有大量二氧化硫、粉塵等汙染物的煙氣直接排放;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高濃度有機廢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排外環境,現場所見,受納水體黑臭現象明顯,採樣監測,外排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濃度高達4640毫克/升(標準100毫克/升);現場環境混亂,粉塵、噪音汙染嚴重,物料、燃煤隨意堆放,跑冒滴漏嚴重,也未配套建設任何安全防範措施,環境問題和安全隱患問題突出
-
氣溫反差高安「兒童病」陡增,兒科超負荷運轉!
據醫院醫務人員介紹,近段時間以來,醫院的日接診量都在1000人以上,特別是前幾天的氣溫驟降,門診接診量達到1300多人,其中兒科接診量增加更為明顯,兒一科、兒二科全部超負荷運轉。
-
4家公司因高價銷售口罩被罰 我市通報第一批哄抬物價典型案例
2月1日,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了疫情防控期間查處的第一批典型案例,男子反映的這家藥店就在其中。據了解,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市場監管部門加強對口罩、消毒殺菌用品、抗病毒藥品等防疫用品及糧、油、肉、菜等生活必需品的市場價格監管,嚴厲打擊違反法律法規抬高價格、銷售劣質商品、不明碼標價等違法行為,有力維護了市場價格秩序。
-
《國家賠償法》典型案例:強姦致死案
2020年底,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國家賠償法頒布實施二十五周年典型案例》。
-
錢庫「垃圾山」變身「金山銀山」
②垃圾填埋場生態化修復項目建設中在錢庫山下村,這個曾經在當地人眼裡已經「病入膏肓」的垃圾堆放場,錢庫鎮經過一年多專項整治,以打造「垃圾治理」「村社融合」「水鄉旅遊」樣板為目標,成功「脫胎換骨」,宛若重生,成為集休閒、觀光、科普於一體的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近日,記者來到山下垃圾填埋場生態化修復項目的草坪上,抬眼望去一片綠草茵茵,再不見昔日垃圾成山的景象,深吸一口氣,儘是甘草的芬芳。
-
垃圾政策也改了
除此之外,溫哥華市還出臺了新的垃圾回收政策,以更好地確保工作人員和公眾地健康安全。為了遏制新冠病毒的傳播,公眾對回收處理設施的使用受到限制,居民和企業也被要求改變管理垃圾的方式。根據市政府的聲明,以下服務已暫停,直至另行通知:塑料包裝/泡沫投放服裝和紡織品投放堆肥收集後院堆肥機銷售新的紙面石膏板投放(溫哥華垃圾填埋場仍接受舊幹牆)溫哥華市政府還要求居民,只有在絕對必要的情況下,才能前往回收站之類的垃圾處理機構,並且必須乘車而非步行前往,現金和支票付款方式也被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