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衛生部1979年制定的《工業衛生標準》中規定,臭氧的安全標準為0.15PPM。美國標準規定,人員可在0.1PPM濃度下工作8小時。國際臭氧協會規定,應用臭氧的專業室內,在0.1PPM濃度下,允許工作10小時。濃度為0.5-1PPM會引起人員一定反應,允許接觸的時間是1.5小時,時間長了會有口乾嗓子疼頭暈等不適。濃度在1-4PPM會引起人員咳嗽,允許接觸時間為1小時。濃度在4-10PPM會引起劇烈咳嗽,允許接觸時間為20分鐘。
我國關於空氣治理的過程早在1995年有關部門讓我去談下一個五年計劃應抓的重點,我就講到必須注意細顆粒物,但當時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1997年我就提出,我們國家的大氣汙染類型已經變型了,由原來一直關注的煤煙型汙染到了複合型汙染,就是煤煙加上汽車尾氣、揚塵、各種各樣的VOCs,變成了非常複合的大氣汙染環境。
2013年我國開始出現重汙染天氣,實際上我們很早就測了,只是那時候沒有測PM2.5,但PM10汙染指數已經達到七八百甚至上千。大家關注是因為看見天灰濛濛的,但實際看到的不是PM2.5,而是PM2.5對大氣光的一種反應。我們這裡呈現是灰濛濛的,有的國家是黃色,也有的國家是粉紅的,什麼顏色跟一次汙染物的組成和量的多少有關。灰濛濛的顏色,跟一次汙染物中的黑炭有關。
PM2.5是由氣態物質轉化變成顆粒狀態。這一轉化過程是大家現在花大力氣在研究的,是由納米級開始的,好多問題還在探索過程中,但大面上已經清楚了,就是氮氧化物在太陽光作用下發生了一系列的光化學反應,速度快的不得了,中間起主要作用的就是自由基。
VOCs和氮氧化合物之間是非線性關係,並不是減VOCs這麼多,NO₂也減這麼多就是好的。在北京奧運期間我們測試,VOCs減的很多,氮氧化合物也往下減,結果,臭氧濃度反而會升高,所以減VOCs是更主要的。這是由每一個城市的地理位置、氣象和汙染物的排放種類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決定的。現在我們國家的VOCs排放量還在上升,迫切的就是一定要把VOCs降下來。VOCs的源和活性組分的情況是很複雜的,分布亦廣,如果不把VOCs的排放降下來,要避免臭氧的升高是行不通的。
2017 年1 月原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下達《環境空氣臭氧汙染來源解析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編制工作任務。該任務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牽頭,組織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暨南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北京林業大學等單位共同承擔技術指南編制工作。環境部介紹,發達國家的臭氧汙染控制經驗表明,臭氧汙染是空氣品質管理工作中最具挑戰性的難題之一。
為切實有效地進行環境空氣臭氧汙染防治,需要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開展環境空氣臭氧汙染來源解析工作,準確定量城市-區域-全國等不同空間尺度上的臭氧來源,制定合理有效的NOx 和VOCs 減排策略,明確控制重點,不斷提高臭氧汙染防治科學性和精準性。指南提出了我國環境空氣臭氧汙染來源解析的工作目標和技術路線,規定了開展環境空氣臭氧汙染來源解析的程序、方法與技術要求,將為我國科學、有效地開展臭氧汙染防治工作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