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正常的梭子蟹是有8只腳、2只蟹鉗子的。不過,這兩天寧波已有好幾位市民從菜場上買到了蟹蓋上還長著不少「小腳」的梭子蟹。這可把個別市民嚇壞了,甚至還有人傳這種蟹是基因突變、被汙染了等的說法。
蟹殼上長著會動的「小腳」
昨天上午,家住鄞州中心區的張女士到鍾公廟菜場去買了三隻活的梭子蟹,準備回家美餐一頓。可是,等她回到家清洗的時候,發現了一件怪事。
「其中一隻蟹的蟹蓋上居然長著六隻『小腳』,而且不是長在一個地方,有長在蟹蓋中央的,也有長在邊緣的。仔細一看這些『小腳』,不僅有關節,而且碰觸一下,還會活動。」張女士在電話裡告訴記者,這「小腳」就像是剛長出來的梭子蟹末肢,而且長得還很牢固。
當時,張女士心裡確實閃過一絲憂慮,不過,到中午的時候,想想這蟹活得好好的,也就沒有太在意,直接就把梭子蟹蒸熟,吃下肚了。
張女士隨後表示,梭子蟹雖然已經被她吃了,但她給這隻長了『小腳』的蟹還是拍了照,因為心裡總歸是有點好奇,所以希望媒體能幫忙找專家看看,搞清楚這究竟是什麼。
無獨有偶,兩天前,也有一位網友稱自己買到了好幾個這樣的梭子蟹。當他把這種梭子蟹的圖片放到論壇上請教大家時,發現有不少網友都讓他最好不要食用這種蟹,甚至稱這是由基因突變、蟹被汙染等等原因造成的。這讓他不敢食用那幾隻梭子蟹,只好扔掉了。
「小腳」叫「茗荷」 本身也可食用
從這兩位市民提供的梭子蟹照片中,記者看到,兩隻成年的梭子蟹,外形與普通梭子蟹沒有差別。奇怪的地方,就在蟹蓋上長著粉紅色半透明的「小腳」,大約一兩釐米長。
記者於是將照片傳給了寧波大學海洋學院副院長王春琳教授,這位長期從事海洋生物學教學與科研,一輩子與梭子蟹、對蝦、烏賊打交道的海洋生物專家,一下子就斷定這是茗荷,而並非所謂的「蟹腳」。
「茗荷屬於節肢動物門中的蔓足類(與龜足同類),幼體浮遊,成體附著,這種現象也叫營固著生活。」王春琳表示,記者傳給他看的這兩隻梭子蟹,都是茗荷附著在了它們的甲殼上,這種現象在常接觸、食用鮮活海鮮的沿海地區居民看來,應該不能算少見。
王春琳接著告訴記者,海洋裡常見的節肢動物還有龜足、藤壺等,其中茗荷、龜足為有柄類,就是看上去還有「關節」的樣子,藤壺為無柄類。「茗荷最喜歡附著在髒的浮木上,龜足與藤壺則喜歡附著在巖礁上。」王春琳說,其實茗荷本身也是可以吃的,不過,一般情況下,不建議吃掉。同時,它們附著在蟹類的殼上,並不影響蟹的衛生或口感,所以只食用蟹肉不會傷害身體。
來源:寧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