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六月份,我們推出了第一季的《相處手冊》;在今年的二月份,我們又繼續推出了第二季的《相處手冊》。
今天,我們正式推出第三季的《相處手冊》啦!
這一季的手冊繼續展現了一些與跨性別朋友相處時的場景,其中有不友好的,也有溫暖的。
我們將通過這些場景及相關分析,幫助大家避免踩雷,也能給身邊的跨性別朋友多一分尊重與溫暖。
還是那句話,讓我們帶著愛與理解彼此擁抱吧!你會發現跨性別朋友們的善良與可愛,也將收穫更豐富的友誼。
小菲是一位跨性別女性,一次她和幾位順性別女性朋友一起去國外旅遊。
然而在旅遊期間,每當遇到只讓女性進入的場合,例如衛生間等等,那幾位朋友就會把小菲一個人留在外面,或者讓她一個人去男性的區域。
其中一個朋友說:「沒辦法,這是別人的規定,你早點去做手術吧。」
小菲感到很失望,只好放棄旅行,一個人提前回了國。
強硬地要求小菲遵守所謂被指派性別的規則,這恐怕不是作為朋友的合適做法。
可能有些朋友會覺得,允許跨性別者依照性別認同來使用一些場所及設施,會侵害到順性別朋友的權益。但我們忍不住要說,這種所謂的侵害,在很多情況下其實並不存在。
比如,有許多跨性別女性的衣著外貌及氣質都較為女性化,她們在使用女衛生間等場所時,基本上不會讓人覺得不適,而女衛生間均為隔間,也不存在互相侵犯隱私的情形。
而如果她們使用男衛生間,勢必會令在場男士感到不適,同時也令她們面臨著極高的被性侵害的風險。至於使用男廁違背其性別認同,這就更不必說了。
由此可見,在採用隔間的情況下,允許跨性別者依照性別認同而使用相應場所或設施,其實並不會影響到在場的人。反倒是生硬地要求其遵守所謂被指派性別的規則,才會令相關人員都感到不舒服。
誠然,多數人可能習慣於依照生理與身體來指定一個人的性別,而要求接受跨性別者依照自我認同來使用相關設施,或許會令一些人感到難以接受,並會習慣性地表示反對。
但正如我們所分析的那樣,其實這樣做並沒有什麼不妥。
當然了,以上的分析並不全面,對於尚未開始性別轉換的、性別表達與氣質同傳統規訓不符的,以及性別認同為非二元的等等跨性別朋友來說,這一分析路徑可能並不適用。此處僅僅是一種想法,而更全面地解決「衛生間難題」,可能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討論。
Photo by Franck V. on Unsplash
而說回這則故事,小菲的朋友至少有很多種更好的方法,來應對這一情況。例如,在小菲使用衛生間存在困難時為她解釋(此時朋友的順性別身份可能更有助於解決問題),或者是幫助小菲尋找無障礙衛生間等等。
解決方法有很多,但朋友們卻要求小菲遵守其被指派性別的規則,這可能意味著,朋友們並沒有理解和尊重小菲的性別認同,這自然也不是一個作為朋友的合適態度。
假如你也是跨性別者的朋友,那麼我們非常希望你可以更設身處地地思考TA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與挑戰,並能更用心地去幫其解決。
小宋是一位被指派性別為女性的非二元性別者,現在擔任著班上的值日組長。
一天,由於一些原因,組員們沒有來進行掃除,於是作為組長的小宋,索性一個人掃完了整個區域。
結果這件事被老師知道了,於是老師在課堂上教訓這些同學:「你們怎麼能讓一個文弱女子掃完整個區域呢?」可這句話卻讓小宋感到非常的不舒服。
小宋積極完成值日任務,然而老師卻依據小宋的被指派性別,認為這不是他應該做的。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位老師缺乏性別平等以及多元性別的意識,從而說了讓學生感到不適的話。
小宋既然已獨自完成值日,這就很好地證明了打掃衛生的能力與其被指派性別無關,更不是什麼不應該打掃完整個區域的「文弱女子」。
事實上,許多老師都會給學生灌輸「男有男樣,女有女樣」的觀念。
對於選擇文理科、參加體育項目、打掃衛生等事情,許多老師會根據性別對學生作出要求,甚至質疑某一被指派性別的同學完成某項工作的能力。
這種做法不僅會帶給其學生不合理的性別觀念,而且會違背不少學生的意願,甚至有可能影響學生的人生道路。
同時,男女有別的教育會讓跨性別學生感到不適,進而產生抑鬱、焦慮的情緒。
因此,我們呼籲教師們注重多元性別理念的學習,這樣才可以避免因為過時的性別觀念而傷害學生,同時也可以讓下一代樹立性別平等與多元的的意識,不成為性別歧視的加害者。
Photo by Neal E. Johnson on Unsplash
小萱是一位跨性別女性。一天,小萱正和一位新認識的朋友聊天。
聊著聊著,兩人聊到了關於跨性別的話題。這時,對方突然說道:「其實,我剛見到你時,一眼就看出你和別人不一樣了。」
雖然對方之後又說了一些小元很漂亮之類的話,可小萱還是感覺很不舒服。
強調對方的跨性別身份,並刻意突出對方的「與眾不同」,這很可能會讓跨性別朋友感到不舒服。
客觀地講,許多跨性別朋友希望自己所呈現出來的樣子,就是自我認同的性別。
因此,指出小萱一眼看過去就顯得「不一樣」,可能表明小萱的性別轉換不夠成功,這會讓小萱感到失落。
我們並不是說,跨性別者是在刻意地迎合刻板印象,實際上許多跨性別者都在探索多樣化的性別表達。
但話也說回來,許多跨性別者仍希望自己的性別認同能得到周圍人的認可,並被自然地接納為相應性別群體的一員。
所以說,指出小萱明顯地不一樣,可能也意味著,說話者並沒有認可小萱屬於女性群體的一員。
當然了,可能說話者本身並沒有這些意思,只是想表明自己能看出小萱是跨性別者而已。但不得不說,跨性別本身也不應該成為一種所謂與眾不同的標籤。
畢竟,跨性別者也是普通人,跨性別更不是TA們所彰顯的個性。
我們希望大家不要帶著新奇或者好玩的態度來接觸跨性別者,而是能夠更深地體會跨性別朋友的心聲與訴求。
Photo by Tiago Felipe Ferreira on Unsplash
小夏是一名跨性別男性,在健身房鍛鍊時,總是為了讓自己表現得更男性化,而選擇不合適自己的大重量。
一天,小夏照常來到健身房,這時一位事先知道並理解小夏性別認同的教練,走到了他的面前。
這位教練貼心地建議小夏選用合適的重量,並對他說:「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用這個重量都很合適,不必為了表現得男性化而勉強自己啦。」
這是一則暖心的故事。
我們知道,在社會生活中,許多能力往往都被貼上性別的標籤,比如「男生的力氣應該很大」,又如「女生應該很會化妝」。
這樣的標籤,同樣會讓自己能力達不到所認同性別的標準的跨性別者,感到非常不適。
有些跨性別者為了突顯自己的性別認同,會勉為其難地去做一些自己並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但這樣反而會讓自己不舒服,甚至對自己造成傷害。
就像這則故事中,小夏用不適合自己的重量鍛鍊,是起不到效果且有一定安全隱患的。
而故事中教練的做法就很恰當。教練指出按照性別選擇重量是不合適的,這是其專業性和人性化的服務的體現,同時也尊重了小夏的性別認同。
其實,順性別人群中也有很多人達不到所謂的「能力標準」。因為性別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能力,這樣的要求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對此,我們有兩個建議:
第一,可以禮貌地詢問對方的能力或條件,而不是根據性別直接做出判斷;
第二,在與對方有了一定接觸後,可以根據對方的實際情況來建議對方調整做法,但不必強調對方的性別。
Photo by Risen Wang on Unsplash
小葉是一名跨性別女性,現在在上大學。因為沒有變更證件,因此目前仍被安排在男生宿舍。
小葉室友的女友經常會來小葉的宿舍,可每次小葉和室友的女友碰面時總是很尷尬,也能感受到對方似乎對自己不懷好意。
小葉覺得,可能對方不喜歡自己男友和另一個女孩子成日共處一室吧。其實小葉一點兒也不想這樣,可這也沒辦法啊。
這則故事可能也是,許多在校住宿的跨性別者會遇到的尷尬。
室友女友的小心思我們不難理解,但實際上,跨性別者並不一定是異性戀,並且即便喜歡男生,那也不見得要喜歡你的男朋友呀。
所以說,大家完全沒必要「擔心」,跨性別者會喜歡上自己或是自己的戀人。
其實,對於LGBT+的朋友們來說,傳統的住宿安排多少會令自己或是周圍人感到彆扭,而這可能是目前還難以避免的尷尬。
大家不妨用更多元的性別觀念來看待世界,既拋開不必要的顧慮,也更自然地走近性少數的朋友。
而對於住宿生活中可能面臨的尷尬和麻煩,我們也希望大家能夠儘量幫助性少數朋友解決。
當然了,我們也呼籲各寄宿制學校,能夠為跨性別學生提供變通的安排。
Photo by Taiga Ishii on Unsplash
小瑋是一位跨性別男性,現在住在女生宿舍。
雖然小瑋還沒有向室友出櫃,但室友們平時都不會對他用女性稱呼。並且,由於小瑋的本名特別女性化,因此室友們對他都是使用另一個,他自己用了多年的名字。
一天,一位室友不小心稱呼了小瑋的本名,之後她馬上改口,還向小瑋道了歉。
另外,小瑋的寢室有一個QQ群,別的女孩的群頭銜都是「XX公主」,但她們很貼心地給了小瑋一個「白馬王子」的群頭銜。
寫到最後,我們再給大家分享一個暖心的故事。
可能有些朋友會注意到,很多跨性別朋友都不太喜歡自己的本名,而更希望使用一個自己所起的名字。
事實上,正如我們於《在星巴克,你叫什麼名字?》一文中所談到的那樣,在不同的文化裡,名字基本上都在漫長的歷史中,被賦予了不同的性別符號。
可以說,很多時候名字都蘊含了相應的性別規訓,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次次地使用這些帶有性別意涵的名字,實際上也是在一次次地進行性別確認。
所以我們並不難理解,為什麼許多跨性別朋友,不願使用甚至是透露自己的本名。
故事中,小瑋的室友注意不對他使用本名,這便是尊重小瑋性別認同與表達的很好方式,非常值得大家學習。
此外,我們還建議大家,不要隨意打探跨性別朋友的本名,以及不要隨意向別人透露跨性別朋友的本名。
最後QQ群的故事,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特別好的例子。
我們可以看出,室友和小瑋之間,既沒有因為性別認同與表達的不同而刻意保持距離,又做到了尊重彼此的生活方式,真的讓人覺得特別溫馨。
如果你也面臨著類似的情況,那麼你也不妨學習一下這些做法喔。
Photo by Jon Tyson on Unsplash
好了,本季的《相處手冊》到這裡就要告一段落啦。
本文所展現的六個場景,均改編自我們社群朋友的真實經歷。
在編寫本季手冊前,我們特意面向社群進行了素材徵集。許多朋友所講述的經歷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也幫助這本《相處手冊》反映得更全面,在此我們深深地表示感謝。
衷心希望通過本系列手冊,能促進大家對於跨性別群體的關注與理解,減少針對跨性別者的種種不尊重、不友好現象,讓不同性別的朋友都能友好地相處。
我們的《相處手冊》系列將會持續更新,讓我們相約下一季啦!
* 本季手冊的第二、四小節,由跨之聲評論部的志可君主筆。
** 貓、小凱、志可君及兩位不願具名的朋友,為本季手冊提供了素材,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