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t:抑鬱症與腸道疾病之間的關係

2021-03-01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發表在《GUT》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英國聖喬治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研究團隊通過對超過1.5萬名患者的病例分析發現,克羅恩氏病或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在確診前幾年出現抑鬱的情況更加普遍。

克羅恩氏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統稱為炎症性腸病(IBD),該疾病會導致腹痛、腹瀉或直腸出血,許多人在確診前多年就有這些胃腸道症狀。這項研究分析了抑鬱症和日後患IBD機率之間的聯繫。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臨床實踐研究數據鏈進行了一項嵌套病例對照研究,確定了1998年至2016年間4531例克羅恩氏病和10829例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病例。研究人員發現,與那些沒有確診IBD的人相比,IBD患者在確診之前的9年之內更有可能被診斷為抑鬱症;與沒有抑鬱症狀的人相比,在出現抑鬱症狀前報告胃腸道症狀的人患IBD的可能性高出40%。然而,與沒有抑鬱症狀的人相比,無既往胃腸道症狀的抑鬱個體被診斷為IBD的可能性並不高。這項研究顯示,抑鬱症本身並不是患IBD的風險因素,然而,有抑鬱症狀和既往胃腸道症狀的人可能更容易患上克羅恩氏病或潰瘍性結腸炎。該研究第一作者、帝國理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和倫敦聖喬治大學消化內科的Jonathan Blackwell解釋說:「抑鬱症和IBD之間的關係還不清楚,但很可能有些人在被診斷為IBD之前經歷的胃腸道症狀導致了抑鬱症。如果你患有抑鬱症並伴有腹痛、腹瀉或直腸出血,那麼就應該去看醫生並做檢查,因為這或許是可以治療的。」該研究合著者、帝國理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的Sonia Saxena教授說:「對全科醫生和臨床醫生來說,這項研究提供的主要信息是,當患者報告感到焦慮或沮喪且伴有腹瀉、腹痛或直腸出血等症狀時,需要全面思考一下,這一切是否與炎症性腸病等潛在疾病有關。」在大流行期間需要格外警惕,因為通過電話很難發現情緒低落、焦慮或抑鬱的線索,並且這些症狀容易被認為與當前的全球危機有關。該研究通訊作者、聖喬治大學感染與免疫研究所Richard Pollok教授補充說:「人們有可能在出現未被確診的克羅恩氏病或潰瘍性結腸炎症狀的情況下變得抑鬱。現在,在大流行期間,及時診斷這些腸道疾病以保護患者的身心健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論文連結:

https://gut.bmj.com/content/early/2020/11/08/gutjnl-2020-322308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與疾病的關係
    腸道菌群被證明不僅構成黏膜屏障,參與食物消化,刺激免疫,同時作為內化的環境因素它們還與人類疾病密切相關。以小鼠為模型的實驗研究表明,腸道菌群不僅在結腸癌和胃腸道癌的病程發展中起主要作用,還參與肝癌和乳腺癌等腸外癌症的發病[4,5]。此外,一些研究者發現除癌症外,糖尿病和肥胖症等諸多疾病都與腸道菌群有關。目前,有關疾病與腸道菌群的相關性研究已成為熱點,本文即將對此進行簡要綜述。
  • FASEB J:一種常見的口腔細菌或能通過改變機體腸道微生物組來促進代謝症候群的發生
    研究者表示,胰島素耐受性在代謝症候群的發生上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代謝症候群是一組包括肥胖、脂質代謝改變、高血壓、高血糖和系統性炎症等在內的疾病;儘管骨骼肌在幫助降低機體血糖水平上扮演著關鍵角色,但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牙周細菌感染和骨骼肌代謝功能之間的直接關聯。
  • 微笑抑鬱症:我很好,請你救救我
    什麼是微笑抑鬱症?微笑抑鬱症也屬於抑鬱症,和典型抑鬱症不同的是,「微笑抑鬱」的患者並不是每天癱軟在床上,喪失與人交往的能力,反而,他們可能看似擁有比普通人更好的社會功能,因為他們習慣隱藏自己的真實狀態,以「微笑」示人,表現出更為積極的社交活躍性。
  • 網友提問:抑鬱症病因到底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它呢?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工作、學習等壓力的增大,精神心理疾病發病率增高,不管出現什麼樣的疾病都是有引起原因的,而對於抑鬱症這個疾病的發生也是不例外的
  • 盤點:被抑鬱症纏身的10大名人!
    抑鬱症的危害很大,歷史上很多名人都飽受抑鬱症的痛苦,今天恩恩醫生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那些曾經得了抑鬱症的名人。一、梵谷梵谷一生中做出過很多古怪的,超出一般人理解範圍的行為,比如割下自己的左耳,還有把自己關進精神療養院。梵谷割下耳朵送給妓女的時候,他的抑鬱症已經很嚴重了。在之後的兩年之中,他不斷地嘗試自殺。
  • 【教練分享】腸保健康、增加腸道免疫力
    日本一位中醫師曾經治療一位小腸疾病患者,小腸問題治好後,病人原本疑似阿茲海默症的狀況竟然逐漸有了起色。小腸的毛病跟神經性病變有關係?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許多疾病都跟腸道健康有關係,像是癌症、失智、肥胖、三高、腎臟病、動脈硬化、關節炎、憂鬱症、失眠等,竟然都跟腸道不健康有關係!醫學研究發現,依附在腸道周邊的神經細胞,大約有一億個,與嵴髓神經細胞的數量不相上下!
  • 《自然》:沉迷微信將改變大腦區結構,或出現性冷淡、強逼症、抑鬱症?
    常見的關聯的疾病有:強逼症、抑鬱症、執行能力下降等等)。他們還發現微信支付功能使用頻率較高與伏核較小相關。(伏核:被認為在大腦的快樂中樞,對諸如食物,性,毒品等刺激有反應,伏核變小則刺激反應收到損害)為了更好地表徵通訊應用的潛在上癮性,電子科技大學的 Christian Montag、Benjamin Becker 及同事調查了微信沉迷水平與額葉紋狀體邊緣區域的結構變化之間的關聯。作者評估了 61 位被試的磁共振成像數據,並收集了他們自我描述的微信使用頻率信息。
  • 科普:腸道息肉病
    腫瘤性息肉是大腸黏膜上皮細胞增生的真性腫瘤,其單發者統稱為腺瘤,根據其組織學特徵和生物學行為的不同又可分為腺管狀、絨毛狀和混合性3類;它們與癌發生關係密切,存在不同程度的惡變率,是癌前期病變或狀態。有些典型的腸道外症狀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腸道外症狀就診,切不可忽視。由於本病臨床症狀少,容易忽視或漏診,因此,結腸息肉的診斷首先要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狀者,尤其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應注意作進一步檢查,以提高大腸息肉的發現率和確診率。早發現、早切除,是預防結直腸癌的有效辦法!
  • 排便時留點心:若出現這4個現象,說明你的腸道還不錯
    因為腸道功能良好,身體消化能力保持正常,食物攝入之後身體正常消化並吸收裡面的營養物質,糞便會保持良好狀態。如果糞便排洩規律、形態、顏色等都是正常的,表示身體還維持健康,可以通過繼續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的方式來呵護腸道。
  • 你知道你腸道健康麼,腸道保健,刻不容緩!
  • 【腸道保健】 腸壽才長壽!
    平日裡,我們總是十分關愛心肝肺胃的健康,時時關注著它們的狀況,一個不舒服就趕緊去醫院,卻忽視了保衛身體的「幕後英雄」——腸道。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腸壽」~腸道會分泌一種叫做酶的東西,把進入腸道裡的食物分解成可以被人體吸收的物質。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要通過腸壁絨毛進行吸收,然後通過血液運送到肝臟,在那裡再進行下一步加工。
  • 精神疾病的概念 :託馬斯·薩斯的觀點及其爭論
    ①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2月23日的《世衛組織:全球3億人受抑鬱症困擾 中國病例佔全國人口4.2%》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超過3億人受抑鬱症困擾,約佔全球人口的4.3%。中國抑鬱症病例佔全國人口的4.2%。2005年至2015年,全球抑鬱症患者的人數增長了18.4%。抑鬱症的發病率高峰出現在老年人群,其中55歲至74歲的女性患病率高於7.5%,高出同齡男性2%。
  • 江蘇醫保局:已將抑鬱症納入門診特殊病
    「每個月抑鬱症的藥費都需要1000多元,長期吃下去負擔太重了。今年都在呼籲要關注廣大抑鬱症群體,是否可以把抑鬱症納入門診慢病呢?」來自江蘇省連雲港市的田女士反映。對此,江蘇省醫保局致函回復稱,對此問題高度重視,已將抑鬱症納入門診特殊病。
  • 帕金森氏症可能是腸道微生物「惹的禍」
    帕金森氏症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大腦疾病,但美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細胞》雜誌上發表的動物研究顯示,這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先培育出了兩組過多生成阿爾法-突觸核蛋白的實驗鼠,這種蛋白被認為是帕金森氏症的「罪魁禍首」之一。兩組實驗鼠的唯一區別是一組擁有完整的腸道菌群,另一組是無菌實驗鼠。結果發現,無菌實驗鼠不僅沒有表現出帕金森氏症症狀,而且在跑步、爬杆等運動機能測試中的表現要明顯好得多。
  • 或不是便秘的錯,警惕4種疾病
    或不是便秘的錯,警惕這4種疾病1、腸癌當大便總是排出不乾淨的時候,不要單單的只考慮便秘的問題,若是遲遲沒有緩解的時候,最好還是去醫院檢查一下,或許跟腸道有著關係,確認病因之後讓自己安心。腸癌的人,通常除了排便不乾淨的情況,還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大便是否出血,還有腹瀉等現象。
  • 論文解讀:得克隆對鯉魚腸道屏障功能和腸道菌群的影響
    食物的消化和營養吸收均在腸道中發生,其中魚的腸菌群在機體的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一旦腸道功能受損,會對機體造成嚴重影響。 先前的研究表明,長期暴露於有機磷酸鹽和重金屬會改變腸道菌群的平衡,影響營養吸收,削弱能量代謝並抑制免疫功能,從而導致身體中毒的症狀。然而,目前有關得克隆對魚腸道微生物的毒理學影響尚不清楚。
  • 女大學生因抑鬱症被拒登機?各方回應來了
    近日,「女大學生因抑鬱症被拒絕登機」一事引發熱議。當事人於先生發文稱,他的女朋友患有抑鬱症幾年了,經過了一年多的治療已經基本康復,但是仍需每月按時就醫併購藥一次。13日,他們在山東威海機場準備乘坐春秋航空的航班前往南京就醫。春秋航空員工劉某某以他女朋友有精神類疾病情緒激動為由向公司和機長匯報,導致他們最終無法登機。
  • 新發現:帕金森病可能源於腸道的又一有力證據!
    根據近日發表在美國神經學學會醫學期刊Neurology上的一篇最新研究,帕金森疾病可能起始於腸道,隨後通過迷走神經轉移到大腦。迷走神經從腦幹一直延伸到下腹,控制著無意識的生命過程,如心跳、食物消化等。  這項初步研究檢測了接受過切除手術切除了迷走神經主幹或分支的人群,這種手術叫做迷走神經切斷術,用於治療患潰瘍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