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表在
《GUT》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英國聖喬治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研究團隊通過對超過1.5萬名患者的病例分析發現,
克羅恩氏病或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在確診前幾年出現抑鬱的情況更加普遍。克羅恩氏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統稱為炎症性腸病(IBD),該疾病會導致腹痛、腹瀉或直腸出血,許多人在確診前多年就有這些胃腸道症狀。這項研究分析了抑鬱症和日後患IBD機率之間的聯繫。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臨床實踐研究數據鏈進行了一項嵌套病例對照研究,確定了1998年至2016年間4531例克羅恩氏病和10829例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病例。研究人員發現,與那些沒有確診IBD的人相比,
IBD患者在確診之前的9年之內更有可能被診斷為抑鬱症;與沒有抑鬱症狀的人相比,在出現抑鬱症狀前報告胃腸道症狀的人患IBD的可能性高出40%。然而,與沒有抑鬱症狀的人相比,無既往胃腸道症狀的抑鬱個體被診斷為IBD的可能性並不高。這項研究顯示,抑鬱症本身並不是患IBD的風險因素,然而,有抑鬱症狀和既往胃腸道症狀的人可能更容易患上克羅恩氏病或潰瘍性結腸炎。該研究第一作者、帝國理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和倫敦聖喬治大學消化內科的Jonathan Blackwell解釋說:「抑鬱症和IBD之間的關係還不清楚,但很可能有些人在被診斷為IBD之前經歷的胃腸道症狀導致了抑鬱症。
如果你患有抑鬱症並伴有腹痛、腹瀉或直腸出血,那麼就應該去看醫生並做檢查,因為這或許是可以治療的。」該研究合著者、帝國理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的Sonia Saxena教授說:「對全科醫生和臨床醫生來說,這項研究提供的主要信息是,當患者報告感到焦慮或沮喪且伴有腹瀉、腹痛或直腸出血等症狀時,需要全面思考一下,這一切是否與炎症性腸病等潛在疾病有關。」在大流行期間需要格外警惕,因為通過電話很難發現情緒低落、焦慮或抑鬱的線索,並且這些症狀容易被認為與當前的全球危機有關。該研究通訊作者、聖喬治大學感染與免疫研究所Richard Pollok教授補充說:「人們有可能在出現未被確診的克羅恩氏病或潰瘍性結腸炎症狀的情況下變得抑鬱。現在,在大流行期間,及時診斷這些腸道疾病以保護患者的身心健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論文連結:
https://gut.bmj.com/content/early/2020/11/08/gutjnl-2020-32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