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症可能是腸道微生物「惹的禍」

2021-02-10 腸菌與健康

        帕金森氏症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大腦疾病,但美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細胞》雜誌上發表的動物研究顯示,這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這一發現可能帶來全新的帕金森氏症治療策略。

  新華社華盛頓12月3日電(記者林小春)

       帕金森氏症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大腦疾病,但美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細胞》雜誌上發表的動物研究顯示,這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這一發現可能帶來全新的帕金森氏症治療策略。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先培育出了兩組過多生成阿爾法-突觸核蛋白的實驗鼠,這種蛋白被認為是帕金森氏症的「罪魁禍首」之一。兩組實驗鼠的唯一區別是一組擁有完整的腸道菌群,另一組是無菌實驗鼠。結果發現,無菌實驗鼠不僅沒有表現出帕金森氏症症狀,而且在跑步、爬杆等運動機能測試中的表現要明顯好得多。

  研究人員隨後給一部分無菌實驗鼠餵食由腸道菌群分解食物纖維時產生的短鏈脂肪酸,並為另一部分無菌實驗鼠移植從帕金森氏症患者糞便中獲得的腸道菌群,結果這些實驗鼠都出現了帕金森氏症症狀。

  研究人員由此得出結論,腸道微生物組是帕金森氏症的重要推手。腸道菌群的組成變化或者腸道細菌本身的變化,可能促使甚至導致運動機能惡化,而運動機能惡化是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狀。

  負責研究的加州理工學院微生物學家薩爾基斯·馬茲馬尼恩說,對於許多神經退行性疾病,傳統治療方法都是讓藥物在大腦中發生作用。而新發現意味著醫生可能要從腸道著手治療帕金森氏症,比如調節短鏈脂肪酸水平、服用益生菌或清除有害的微生物。相比現有療法,新的治療策略要容易得多,而且更加安全,副作用更少。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常見於中老年人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症狀包括手腳震顫、動作遲緩、肌肉僵硬等。目前的醫療手段只能緩解症狀,但不能阻止病情發展,也無法治癒疾病。

掃一掃,關注本公眾號!

腸菌與健康 microbiota & health

帶你了解腸道菌群與健康的奧秘!

相關焦點

  • 美國最新突破性研究:巴金森氏症的真正元兇不在腦部,而在你的腸胃!
    但新一期《細胞》雜誌指出,帕金森氏症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這一突破性發現可能帶來全新的帕金森氏症治療策略。研究人員隨後餵食由腸道菌分解食物纖維時產生的短鏈脂肪酸給無菌實驗鼠,並為另一部分無菌實驗鼠移植從帕金森氏症患者糞便中獲得的腸道菌群,結果這些實驗鼠都出現帕金森氏症症狀。
  • 臺灣東森新聞報導:美國最新突破性研究,巴金森氏症的真正元兇不在腦部,而在你的腸胃!
    但新一期《細胞》雜誌指出,帕金森氏症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這一突破性發現可能帶來全新的帕金森氏症治療策略。>不僅沒有表現出帕金森氏症症狀,而且在跑步、爬杆等運動機能測試中的表現要明顯好得多。研究人員隨後餵食由腸道菌分解食物纖維時產生的短鏈脂肪酸給無菌實驗鼠,並為另一部分無菌實驗鼠移植從帕金森氏症患者糞便中獲得的腸道菌群,結果這些實驗鼠都出現帕金森氏症症狀。
  • 普亭驚傳罹患帕金森氏症?
    (綜合外電報導)俄羅斯「強人」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驚傳罹患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
  • 科普 最新研究:巴金森氏症的真正元兇不在腦部,而在你的腸胃
    (Caltech)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大腦疾病,但美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細胞》(Cell)雜誌上發表的動物研究顯示,這種常見的神經煺化性疾病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這一發現可能帶來全新的巴金森氏症治療策略。
  • 新發現:帕金森病可能源於腸道的又一有力證據!
    根據近日發表在美國神經學學會醫學期刊Neurology上的一篇最新研究,帕金森疾病可能起始於腸道,隨後通過迷走神經轉移到大腦。迷走神經從腦幹一直延伸到下腹,控制著無意識的生命過程,如心跳、食物消化等。  這項初步研究檢測了接受過切除手術切除了迷走神經主幹或分支的人群,這種手術叫做迷走神經切斷術,用於治療患潰瘍的病人。
  • 帕金森氏病:打破「顫抖的命運」
    來自帕金森患者Kevin Weeks的獨白                                       從這段帕金森患者的獨白中,可以看出帕金森氏病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因為無法控制的震顫,他們甚至連正常人最簡單的動作都做不到。
  • 腸道菌又立功了:能減肥,也能拯救兒童營養不良
    Gordon)的團隊發現,適當的腸道菌群似乎有助於維持身體的生長。相關研究[1]近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研究者在非洲國家馬拉威就嬰兒生長和營養不良症展開研究。圖片來源:Lucy Bollinger/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戈登課題組的研究人員首先採集到馬拉威不同年齡嬰兒的糞便樣本,並調查了其中腸道微生物的分布情況。
  • Nature:抗生素促進腸道病原菌生長???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大學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一種宿主介導的腸道內糖類物質氧化促進抗生素治療後病原菌增殖的新機制
  • 小心克隆氏症
  • [精選] 帕金森病"比薩症候群"怎麼治療?
    馮濤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副主任運動障礙性疾病科主任       部分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可能有脊柱向一側異常彎曲它是帕金森病的一種常見和經常致殘的併發症,不典型帕金森症患者也可能出現這種表現。雖然帕金森病專家對Pisa綜合症沒有一致的診斷標準,但大多數醫生將脊柱向外側彎曲約10度以上定義為脊柱側彎。需要在站立和仰臥位進行放射治療才能對Pisa症候群進行診斷。
  • 張宇:我承認都是月亮惹的禍,那樣的夜色你太溫柔
    錢先生的這句話,還蠻搭今天我們要安利的這首歌氣質來著,來自張宇演唱的《月亮惹的禍》。張宇演唱的《月亮惹的禍》,最早收錄在他1998年的專輯《月亮太陽》裡面,這首歌的創作背景蠻有意思的,據張宇說:月亮惹的禍不是中秋節寫的,是因為我跟十一郎的結婚沒有公布,我們在加拿大閃婚,但是到臺灣一定會被記者問
  • 香港演員黃浩然患上貝塞特氏症 明星為何頻頻患怪病?
    黃浩然患上貝塞特氏症?
  • J Sports Med Phys Fitness:簡化太極運動可緩解輕度至中度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狀
    太極是一種體育鍛鍊,可以作為一種非藥物方法來減輕帕金森病的症狀。
  • 帕金森病:我來自哪裡?我如何治癒?
    帕金森病被認為與大腦運動中樞的退變密切相關。過去十多年間,研究人員對帕金森病(PD)病變開始的位置進行大量的研究,但這一問題始終沒有統一的答案。2003年,德國神經病理學家Heiko Braak提出帕金森病的病變始於腸道,後擴散到大腦。該想法提出後引起了多方的質疑批評,但同時也獲得了大批研究人員的支持。
  • 我們都沒錯,沒錢都是名字惹的禍!看看全球最有錢的那些名字,你上榜了嗎?
    我們都沒錯沒錢都是名字惹的禍在土澳那麼久,也不知道大家薪資如何。最近, 咱最新的一個排行榜表示:你錢賺少了,可能真的是名字惹的禍。這份榜單是由英國求職網站Adazuna總結出來的,他們利用自家的求職資料庫,分析了來自全球的150多萬份簡歷,最終統計出了最容易獲得高薪的幾個英文名。
  • 【圖解電影】陽光版《阿甘正傳》 一位患妥瑞氏症大叔的逆襲
    然而對於這個先天患有妥瑞症的男孩,這可以說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妥瑞症是種罕見並且至今無任何醫治手段的精神控制失調疾病。 片中的主角BoBo就是妥瑞症裡的聲音痙攣患者,從6歲開始,無法抑制地反覆發出巨大的「Bi Bo」響聲,從此被周圍的人群另眼相待。
  • ALS(漸凍人症):清醒的植物人
    其實有可能在生活中你是聽說過這個病的。7月以來熱播的韓劇《沒關係,是愛情啊》裡,趙寅成飾演的男主人公張載烈有一個幻想出來的分裂人格。第八集裡這個人格出現了咳嗽、呼吸不暢和手指痙攣等等症狀,而女主人公又提到了ALS,種種跡象表明這個人格很可能患有ALS(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也就是中文俗稱的漸凍人症。(其實男主人公本體也出現了手部痙攣,他身上會不會其實真的有這種病?
  • 論文解讀:得克隆對鯉魚腸道屏障功能和腸道菌群的影響
    食物的消化和營養吸收均在腸道中發生,其中魚的腸菌群在機體的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一旦腸道功能受損,會對機體造成嚴重影響。 先前的研究表明,長期暴露於有機磷酸鹽和重金屬會改變腸道菌群的平衡,影響營養吸收,削弱能量代謝並抑制免疫功能,從而導致身體中毒的症狀。然而,目前有關得克隆對魚腸道微生物的毒理學影響尚不清楚。
  • 微生物小知識:嗜酸乳桿菌的介紹
    ,具有調節腸道菌群失調和切斷病原菌侵染途徑,抑制有害菌生長的作用,且能夠提高飼料轉化率,降低生產成本。嗜酸乳桿菌作用特點1、產生乳酸菌素,促進動物胃腸道有益微生物生長,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長,預防腹瀉、痢疾等胃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