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病:打破「顫抖的命運」

2021-02-23 胎盤幹細胞知識

「起先,我的右手經常抖動,但並不受我的意願控制;慢慢地我發現寫字也不像以前那樣流暢,用叉子吃飯時,叉子撞在盤子上發出的聲音讓我覺得很尷尬;漸漸地我害怕一個人走路,因為會不自覺的摔跤;最令人難過的是,口服的藥物無法讓病情得到好轉和控制...」

來自帕金森患者Kevin Weeks的獨白

                                       

從這段帕金森患者的獨白中,可以看出帕金森氏病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因為無法控制的震顫,他們甚至連正常人最簡單的動作都做不到。除了生理上的痛苦,更為可怕的是,還有心理上的折磨,大多數患者還會出現如抑鬱症、痴呆等精神問題。

△受帕金森困擾的拳王阿里

在1996年奧運會上顫抖著手點燃聖火

 △帕金森氏病患者的臨床表現

  

△iPS細胞分化而來的神經元(圖源:nature)

△《Nature》期刊報導:人類多巴胺神經元iPS細胞用於猴類模型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3664

 △《Nature》期刊報導首例幹細胞移植治療帕金森人體實驗啟動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7407-9

△陳志國教授團隊在《Theranostics》上發表的論文

2018年9月9日 doi:10.7150 / thno.26643

 △中科院院士科研團隊在《stem cell reports》上發表的論文

June 14, 2018DOI:https://doi.org/10.1016/j.stemcr.2018.05.010

相關焦點

  • 普亭驚傳罹患帕金森氏症?
    (綜合外電報導)俄羅斯「強人」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驚傳罹患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
  • 帕金森病:不只是手抖那麼簡單
    帕金森病並不罕見。在 65 歲以上的人群中,帕金森病的患病率為 1.7%,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一比例逐漸增高,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類疾病,僅次於老年痴呆症。目前全球估計有帕金森病患者 500 萬,中國佔了將近一半。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中國或許將成為帕金森病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國。如此眾多的患病人口,為家庭和社會帶來的負擔是難以想像的。
  • 帕金森氏症可能是腸道微生物「惹的禍」
    帕金森氏症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大腦疾病,但美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細胞》雜誌上發表的動物研究顯示,這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  新華社華盛頓12月3日電(記者林小春)       帕金森氏症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大腦疾病,但美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細胞》雜誌上發表的動物研究顯示,這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這一發現可能帶來全新的帕金森氏症治療策略。
  • 降龍震顫湯:帕金森的這些症狀你一定要知道
    帕金森多見於60歲以後發病,偶見於20多歲。起病隱襲,緩慢發展。症狀出現孰先孰後,因人而異。初發症狀以震顫最多(60%~70%),其次為步行障礙(12%)、肌強直(10%)和運動遲緩(10%)。症狀常自一側上肢開始,逐漸波及同側下肢、對側上肢及下肢。
  • J Sports Med Phys Fitness:簡化太極運動可緩解輕度至中度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狀
    太極是一種體育鍛鍊,可以作為一種非藥物方法來減輕帕金森病的症狀。
  • 美國最新突破性研究:巴金森氏症的真正元兇不在腦部,而在你的腸胃!
    但新一期《細胞》雜誌指出,帕金森氏症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這一突破性發現可能帶來全新的帕金森氏症治療策略。研究人員隨後餵食由腸道菌分解食物纖維時產生的短鏈脂肪酸給無菌實驗鼠,並為另一部分無菌實驗鼠移植從帕金森氏症患者糞便中獲得的腸道菌群,結果這些實驗鼠都出現帕金森氏症症狀。
  • 臺灣東森新聞報導:美國最新突破性研究,巴金森氏症的真正元兇不在腦部,而在你的腸胃!
    但新一期《細胞》雜誌指出,帕金森氏症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這一突破性發現可能帶來全新的帕金森氏症治療策略。研究人員隨後餵食由腸道菌分解食物纖維時產生的短鏈脂肪酸給無菌實驗鼠,並為另一部分無菌實驗鼠移植從帕金森氏症患者糞便中獲得的腸道菌群,結果這些實驗鼠都出現帕金森氏症症狀。
  • 帕金森病體位性低血壓:患者須知
    帕金森病中常見嗎?血壓 (BP) 是最重要的生命體徵之一。血壓有正常生理波動。例如,白天往往比晚上高一點。應激時血壓也可能升高。起身站立時,血壓可能會稍微下降幾秒鐘,但通常很快恢復正常。當站起後血壓不能迅速恢復正常時,稱為直立性或體位性低血壓 (OH)。這種形式的低血壓發生在約三分之一的帕金森病 (PD) 患者中。在疾病早期較少見,但隨著疾病進展更常發生。
  • [精選] 帕金森病"比薩症候群"怎麼治療?
    ,從背部看有些類似於著名的義大利」比薩斜塔「的形狀,國際帕金森病專家稱之為比薩(Pisa)症候群。它是帕金森病的一種常見和經常致殘的併發症,不典型帕金森症患者也可能出現這種表現。雖然帕金森病專家對Pisa綜合症沒有一致的診斷標準,但大多數醫生將脊柱向外側彎曲約10度以上定義為脊柱側彎。需要在站立和仰臥位進行放射治療才能對Pisa症候群進行診斷。
  • 罕見病藥物「阿加糖酶β」獲批進口,治療法布雷病
    12 月 19 日,賽諾菲子公司 Genzyme 研發的「注射用阿加糖酶β」獲國家藥監局批准
  • Science子刊:我們找到了帕金森病和阿茲海默病的共同元兇
    藥明康德/報導阿茲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是兩種最為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
  • 帕金森病:我來自哪裡?我如何治癒?
    帕金森病被認為與大腦運動中樞的退變密切相關。過去十多年間,研究人員對帕金森病(PD)病變開始的位置進行大量的研究,但這一問題始終沒有統一的答案。2003年,德國神經病理學家Heiko Braak提出帕金森病的病變始於腸道,後擴散到大腦。該想法提出後引起了多方的質疑批評,但同時也獲得了大批研究人員的支持。
  • 流行病害:愛德華氏菌病的防治
    為中華鱉多種病害的致病菌,本文主要介紹愛德華氏菌病的防治情況。遲鈍愛德華氏菌中含有兩種外毒素,它們可引起兔皮膚紅斑和兔浮腫和潰瘍性紅斑。水溫在24℃~32℃時,易發愛德華氏菌病,病發死亡率20~100%,易形成爆發性死亡。1、症狀:病甲魚表皮脫落,腹面中部可見暗紅色的淤血,稍浮腫。肝腫脹質脆,有米黃色小點,小點融合成一片,形成典型的肉芽腫,局部壞死。
  • 「神奇」珠子能治帕金森病?曲靖這家理療館「不簡單」……
    「我的帕金森病都治好了,是真的有效.」一位大媽感慨地說。究竟是什麼神奇的治療方法,有如此神奇的功效。9月21日上午,羅平縣公安局「110」指揮中心接到群眾舉報,在學田路某體驗中心,每天早上9點左右,屋內便擠滿了老人,他們在裡面聽課,而且,老人們進去後,門便關上,已經快一個多月了。接到舉報後,民警立即前往舉報地點。
  • 鄒市明的病真是因拳擊所致嗎?其實,另外這種病你更需要注意!
    其實網友們有這種猜疑也不意外,因為曾經美國著名的拳王阿里通告媒體,自己患上了帕金森綜合症。醫生認為阿里的病是因為拳擊中頭部不斷受到重擊所致。帕金森綜合症,又稱帕金森症痴呆,這種痴呆會出現執行能力、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能力、視空間能力下降,以及情緒行為改變。
  • 澳門衛生局獲悉1宗克雅二氏病病例
    澳門衛生局今日(12月8日)收到仁伯爵綜合醫院1例克雅二氏病(Creutzfeldt–Jakobdiseases)極可能病例報告。
  • Super Junior圭賢:「我的夢想是,可以打破大眾對偶像的偏見」
    圭賢在聊到「旅行」的時候,總是說的很多。他選擇東方神起昌珉為「最合得來的」旅行夥伴,因為昌珉有點「選擇困難症」,而圭賢則是事先都會規畫好的類型。有休假的時候,圭賢會仔細思考去哪兒旅行。他常常一個人,因為一個人旅行,可以思考很多。圭賢說:「最喜歡的,是晚上在旅館可以一邊看電影、一邊喝紅酒。我特別常看哈利波特。」
  • 科普 最新研究:巴金森氏症的真正元兇不在腦部,而在你的腸胃
    (Caltech)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大腦疾病,但美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細胞》(Cell)雜誌上發表的動物研究顯示,這種常見的神經煺化性疾病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這一發現可能帶來全新的巴金森氏症治療策略。
  • 學術最前沿(7):氨基質子飽和轉移與彌散張量磁共振成像在帕金森病的對比研究
    氨基質子飽和轉移與彌散張量磁共振成像在帕金森病的對比研究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 MRImaging Is Superior to Diffusiontensor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and Severity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