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我們找到了帕金森病和阿茲海默病的共同元兇

2021-02-13 學術經緯


藥明康德/報導

阿茲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是兩種最為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不過,兩者的病理特徵、影響的大腦部位和臨床症狀有很大的區別。在阿茲海默病患者腦內,由β澱粉樣蛋白形成的斑塊和tau蛋白形成的神經纏結導致了位於海馬體和前額葉皮層的神經細胞死亡,使患者的認知和記憶功能衰退。而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由α-synuclein蛋白形成的路易氏體主要影響中腦的黑質部分,導致患者的運動功能受損。

在這些不同的表面現象背後,兩種疾病都是由於蛋白非正常摺疊導致聚積,從而影響神經細胞功能甚至死亡。那麼這之間是否會有一些共同的機制呢?新加坡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找到了兩者間的一個共同聯繫——β澱粉樣蛋白的前體APP蛋白上稱為AICD的部分,它有很強的神經毒性,在兩種疾病進程中都扮演的重要作用。這項研究發表在了最近的《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Signaling》上。

該研究的主要負責人Eng-King Tan教授(圖片來源:SingHealth Research)

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科學家們是從帕金森病入手進行這項研究的。如同阿茲海默病一樣,帕金森病中也有很小一部分患者是遺傳性的。在能導致帕金森病的基因突變中,較為常見的是LRRK2基因。LRRK2基因編碼的是一種激酶,之前的研究發現,導致帕金森病的突變會增加這個激酶的活性,但是LRRK2激酶活性增加之後如何導致神經毒性卻並不清楚。

科研人員首先在一種人的細胞系中尋找LRRK2激酶的可能底物,以試圖找出與神經毒性之間的聯繫。出乎意料的是,他們發現的一種底物是在阿茲海默病中有著重要作用的APP蛋白。APP是一個跨膜蛋白,在內切酶的作用下,其細胞外部分能夠被切割下來,這部分就是β澱粉樣蛋白。不過,它的細胞內部分,稱之為AICD,卻不怎麼引入注意。LRRK2能夠磷酸化APP蛋白細胞內部分的一個特定位點Thr-668,並且這個位點只能被LRRK2磷酸化。


LRRK2蛋白可直接結合APP蛋白(圖片來源:《Science Signaling》)

進一步的研究還發現,Thr-668被磷酸化之後,能夠增加AICD的水平。隨後,磷酸化了的AICD能夠轉移入細胞核,並發揮轉錄因子的作用。在體外培養的神經細胞中發現,磷酸化的AICD進入細胞核之後對細胞是有毒性的,這個過程加速了神經細胞的死亡。如果對神經細胞中的APP蛋白進行基因改造,使其Thr-668位點不能被磷酸化,那麼這種細胞就能抵禦LRRK2突變帶來的毒性。

隨後科研人員在攜帶LRRK2突變的小鼠模型中進行了實驗,這些實驗證實了上述在細胞中的發現。在這種轉基因小鼠中,因為LRRK2突變帶來的激酶活性增強,導致了APP蛋白上Thr-668位點的磷酸化增加,以及AICD水平的上升。與對照小鼠相比,轉基因小鼠中可以觀察到更多的磷酸化AICD進入細胞核,並且選擇性地導致了中腦黑質中多巴胺能神經細胞的死亡。科研人員隨後給這種小鼠使用了一個LRRK2激酶抑制劑,LRRK2的活性被抑制後,APP的磷酸化水平明顯下降,由此帶來的神經毒性也明顯降低。


LRRK2抑制劑有效降低了APP的磷酸化(左),並提高了TH蛋白水平(右)(圖片來源:《Science Signaling》)

最後,科研人員獲得了一些帶有LRRK2突變的帕金森病患者捐獻的腦組織。分析發現,患者腦內的APP蛋白上的Thr-668位點的磷酸化水平顯著上升。由此證實了APP在遺傳性帕金森病患者的致病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這項研究的示意圖(圖片來源:《Science Signaling》)

這個新加坡研究團隊認為,儘管阿茲海默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PP蛋白產生β澱粉樣蛋白的方面,但是,一些研究發現,APP的細胞內部分AICD在阿茲海默病中同樣有神經毒性,也能導致神經細胞死亡,在該病的發展過程中有著一定的作用。因此,如果能找到有效抑制AICD的產生或者其功能的藥物,那麼就有望能同時治療阿茲海默病和帕金森病這兩種影響廣泛的神經退行性疾病。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訪問原始論文頁面。

參考資料:

[1] Phosphorylation of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by mutant LRRK2 promotes AICD activity and neurotoxicity in Parkinson’s disease

相關焦點

  • [精選] 帕金森病"比薩症候群"怎麼治療?
    ,從背部看有些類似於著名的義大利」比薩斜塔「的形狀,國際帕金森病專家稱之為比薩(Pisa)症候群。它是帕金森病的一種常見和經常致殘的併發症,不典型帕金森症患者也可能出現這種表現。雖然帕金森病專家對Pisa綜合症沒有一致的診斷標準,但大多數醫生將脊柱向外側彎曲約10度以上定義為脊柱側彎。需要在站立和仰臥位進行放射治療才能對Pisa症候群進行診斷。
  • 帕金森病:不只是手抖那麼簡單
    帕金森病並不罕見。在 65 歲以上的人群中,帕金森病的患病率為 1.7%,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一比例逐漸增高,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類疾病,僅次於老年痴呆症。目前全球估計有帕金森病患者 500 萬,中國佔了將近一半。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中國或許將成為帕金森病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國。如此眾多的患病人口,為家庭和社會帶來的負擔是難以想像的。
  • 帕金森病體位性低血壓:患者須知
    帕金森病中常見嗎?血壓 (BP) 是最重要的生命體徵之一。血壓有正常生理波動。例如,白天往往比晚上高一點。應激時血壓也可能升高。起身站立時,血壓可能會稍微下降幾秒鐘,但通常很快恢復正常。當站起後血壓不能迅速恢復正常時,稱為直立性或體位性低血壓 (OH)。這種形式的低血壓發生在約三分之一的帕金森病 (PD) 患者中。在疾病早期較少見,但隨著疾病進展更常發生。
  • 帕金森病:我來自哪裡?我如何治癒?
    帕金森病被認為與大腦運動中樞的退變密切相關。過去十多年間,研究人員對帕金森病(PD)病變開始的位置進行大量的研究,但這一問題始終沒有統一的答案。2003年,德國神經病理學家Heiko Braak提出帕金森病的病變始於腸道,後擴散到大腦。該想法提出後引起了多方的質疑批評,但同時也獲得了大批研究人員的支持。
  • 帕金森氏病:打破「顫抖的命運」
    「起先,我的右手經常抖動,但並不受我的意願控制;慢慢地我發現寫字也不像以前那樣流暢,用叉子吃飯時,叉子撞在盤子上發出的聲音讓我覺得很尷尬;漸漸地我害怕一個人走路,因為會不自覺的摔跤;最令人難過的是,口服的藥物無法讓病情得到好轉和控制...」
  • J Sports Med Phys Fitness:簡化太極運動可緩解輕度至中度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狀
    太極是一種體育鍛鍊,可以作為一種非藥物方法來減輕帕金森病的症狀。
  • 「神奇」珠子能治帕金森病?曲靖這家理療館「不簡單」……
    「我的帕金森病都治好了,是真的有效.」一位大媽感慨地說。究竟是什麼神奇的治療方法,有如此神奇的功效。9月21日上午,羅平縣公安局「110」指揮中心接到群眾舉報,在學田路某體驗中心,每天早上9點左右,屋內便擠滿了老人,他們在裡面聽課,而且,老人們進去後,門便關上,已經快一個多月了。接到舉報後,民警立即前往舉報地點。
  • 鄒市明的病真是因拳擊所致嗎?其實,另外這種病你更需要注意!
    其實網友們有這種猜疑也不意外,因為曾經美國著名的拳王阿里通告媒體,自己患上了帕金森綜合症。醫生認為阿里的病是因為拳擊中頭部不斷受到重擊所致。帕金森綜合症,又稱帕金森症痴呆,這種痴呆會出現執行能力、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能力、視空間能力下降,以及情緒行為改變。
  • 學術最前沿(7):氨基質子飽和轉移與彌散張量磁共振成像在帕金森病的對比研究
    醫學影像學英語(RadiologicalEnglish)——數千中國影像界精英關注的公眾平臺,平臺以醫學影像學英語為特色,主要介紹國外網站的病例和文獻 氨基質子飽和轉移與彌散張量磁共振成像在帕金森病的對比研究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 MRImaging Is Superior to Diffusiontensor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and SeverityEvaluation
  • 患阿爾茨海默病的父親和影子吵架,網友:看哭了
    「和自己的影子吵架」,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這種橋段只存在於小學語文的課文《驕傲的孔雀》中。但事實上,在現實生活裡,真的有人會跟自己的影子吵架。
  • 降龍震顫湯:帕金森的這些症狀你一定要知道
    帕金森多見於60歲以後發病,偶見於20多歲。起病隱襲,緩慢發展。症狀出現孰先孰後,因人而異。初發症狀以震顫最多(60%~70%),其次為步行障礙(12%)、肌強直(10%)和運動遲緩(10%)。症狀常自一側上肢開始,逐漸波及同側下肢、對側上肢及下肢。
  • 新發現:帕金森病可能源於腸道的又一有力證據!
    研究人員使用了瑞典的註冊資料庫比較了9430名40歲以上的進行迷走神經切斷術的病人和377200名正常人的情況,他們發現進行迷走神經切斷術的病人患帕金森的比例為1.07%(101人),普通人群患帕金森的比例為1.28%(4829人),二者無顯著性差異。
  • 喜訊:世界首款阿茲海默老年痴呆症治療藥將上市
    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
  • 直播預告 | 強哥談病說理:鮑溫樣丘疹病VS.鮑溫病
    我們國家對任何的新冠病例激增都採取了非常積極的應對措施,如採取大規模檢測,這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做到的,需要大量資源才能實現。在這種情況下,也僅發現了極少數病例。歷史是人民書寫的。臨近年末,國內外人民的境遇大相逕庭,我們國家無疑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 擊垮安倍晉三和《黑豹》主演,結腸病到底離我們有多近?
    Twitter截圖 安倍和《黑豹》主演都栽在結腸上了。一個65歲,雄心勃勃的首相黯然離場;一個43歲,剛迎來人生巔峰卻遽然離世。此病之兇險,為安倍生病的可能結局作了註解。 這幾日出鏡率極高的結腸病,會在哪些情況下發生,普通人如何注意自己的結腸健康?今天就來了解一下潰瘍性結腸炎和結腸癌。  潰瘍性結腸炎,到底是啥病?
  • 開坑啦:病美男流行什麼病
    病美男之病,猶如花之色。賞花賞的是好顏色,好顏色承載著花之魂;我們看的是病美男之病,而伊人之病,襯託出人之質。
  • 【安利遊戲】你有病還是我有病?大家都有病!《我滿懷希望的有病信仰》
    提示:點擊上方"蠶豆網"↑可免費訂閱蠶豆網 微信號:candouwang蠶豆網,一個有逼格的遊戲資訊媒體,關注我們每天推送精彩遊戲新聞《我滿懷希望的有病信仰》就是這樣一款探討究竟是誰有病的神經病遊戲,受到日本中二文化的印象,這家家名為「有病製作」的臺灣遊戲工作室就開發了共計兩款的神經病遊戲,分別為《我滿懷青春的有病測驗》和我今天推薦的《我滿懷希望的有病信仰
  • 放在路邊的病死豬不翼而飛,主人緊急報警!警方找到時豬已經被…
    當天下午,養殖場裡的一頭豬病死了,這種病死豬可能會存在病毒,蘇女士當時就聯繫了防疫站,對方表示第二天他們會派人過來將豬進行無公害處理。病死的豬放在養殖場不安全,蘇女士就將病死豬轉移到了養殖場附近路邊的一個放置點。結果到了第二天下午,蘇女士發現死豬不見了!
  • 路彬彬:靠譜是一種「病」
    這是路彬彬走過的路和她#彬彬有理#的靠譜定律,靠譜還在繼續,未來只會更精彩,如果你也認同靠譜是一種「病」,祝福大家都得「病」。…………………………分割線…………………………………名人堂是國內領先的優秀電視節目與網絡視頻供應商,《名人堂》節目是國內首檔跨界全名人脫口秀,以獨特視角挖掘不同領域名人與大眾的共同關注點,展現名人對新聞事件的智慧解讀和人格魅力,開播七年,超過300位名人受邀吐露心聲。
  • 疾病愛欺老,2億老人近八成多病纏身!
    醫師網:http://www.mdweekly.com.cn/ 本報訊(記者 楊萍) 「當前,慢病防治教育已經成為時髦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會長範利在上周末召開的第二屆中國老年醫學與科技創新大會上指出,解決慢病問題,尤其是老年慢病的綜合防治,推行分級診療、引導群眾科學有序就醫是關鍵。據介紹,老年人是慢病的主體,一體多病已成為老年醫學的特色。數據顯示,2013 年我國老年人口已達到2.02 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4.8%。預計到2035 年,我國老年人口比例將增加1 倍,佔總人口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