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一個緬族佔68%的瀕臨印度洋的東南亞國家。
1762年冬——1769年11月,緬甸貢榜王朝曾與大清展開了為時7載的慘烈廝殺,乾隆朝以911萬白銀的代價將緬甸重新納入了大清朝貢體系,鑄就了「十全老人」的「十全武功」。
1866年,併入英屬印度殖民地,直至1948年1月4日乘世界殖民體系崩潰之際重獲新生。
下圖(圖1)——緬甸全圖
2010年10月21日,根據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法令,緬甸正式啟用《聯邦共和國憲法》確定的新國旗、新國徽,國歌保持不變。
(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成立於1997年,系軍隊控制的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由三軍總司令擔任主席。2011年將權力移交於新政府)
新國旗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構成,自上而下依次為黃、綠、紅三色。中間覆有白色五角星。
下圖(圖2)——緬甸新國旗
黃色象徵團結奮進,綠色代表和平、安寧及草木繁盛、青蔥翠綠的環境,紅色象徵勇敢與決心,而白星則寄予了緬甸聯邦永恆不墜的希望。
此全新國旗,同1942年8月日本扶持的緬甸傀儡政權旗幟頗有異曲同工之效,只不過中心部位的標誌由白色五角星變換為了圓形綠孔雀。
下圖(圖3)——緬甸1942年旗幟
2010年11月,中國廣州第16屆亞運會開幕式上,緬甸三色白星旗首次亮相國際賽場,CCTV主持人白巖松對此進行了特別解說。
然緬甸2010年前的國旗,似乎有一種穿越回老蔣國民黨政府的既視感。姑且名之為「青天白道滿地紅」、「青天白穗滿地紅」。
這面與老蔣標誌頗為相似的旗幟,呈長方形,長寬比9:5,源起1974年的吳奈溫將軍獨裁政府。
旗面紅色,左上角深藍色區域中繪有白色圖案——14顆五角星環繞著一個14齒齒輪,齒輪中空,內附一株谷穗。
下圖(圖4/5)——緬甸舊國旗與老蔣旗幟對比
紅色象徵勇敢和果斷,深藍色象徵和平與統一,白色象徵純潔和美德。齒輪、谷穗代表工農兩業,而環繞其周的14顆五角星則代表著緬甸7省7邦的團結一致、親密無間。
國旗中的齒輪、谷穗定於吳奈溫將軍意圖建立的「緬甸式社會主義」有關,而其與老蔣國民黨旗幟如此相似的原因,有人說同二戰時期國軍入緬作戰有關,不知真假,盡請評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