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驕陽似火的夏日,還是寒風凜凜的冬天,我們都會看到脫貧戶潘作新在自己的家門口不停的裝卸回收回來的廢舊,人們總能去往城區方向的二級路旁看到這個忙碌而樸實的身影,風雨無阻。當有人走近時,能看到這個男人發自內心的笑臉,與好幾年前的他完全不一樣···這時候的他的笑容是發自心底的,是幸福的。即使滿頭大汗,卻能讓人看出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1973年潘作新出生在來賓市興賓區寺山鎮大爐村委地久屯。從小立志要靠自己的努力要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長大成家之後因為人口基數較大,幾個孩子又要讀書,再加上產業方面缺乏相關技術等原因,2015年鑑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潘作新一家6口人。面對著兩個兒子、兩個女兒上學的費用,面對著這一個大家子每天所需要的開銷,潘作新知道這時候的他必須要做出一些改變,不能一味的指望著政府的資助,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一家的現狀,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有時候困境是逼迫人們走出第一步的利器。2016年年底,潘作新想著緊靠自己家裡這一分幾畝地,想要致富簡直是天方夜譚。他思考著有什麼活既不需要多大的成本,又可以兼顧平時的農業生產還可以照顧家庭的。那一段時間,他的腦子都是在思考著這個問題。突然有一天他看到有些村民在村裡邊撿廢舊,根據他對村裡邊的了解,自己家附近廢舊收購站目前還沒有,是不是自己可以開一個?有了想法之後,他並沒有著急去動手幹。他心理明白以他一家現在的狀況,就算是開一個成本不高廢舊回收站,也是有風險的。他先去其他村的廢舊回收站去走走,了解了一下廢舊回收的一些基本操作以及市場,回到家之後跟自己的老婆商量了一下,決定在自己家的門前空地上開一家廢舊回收站。因為剛開的回收站,知道的人比較少,生意並不是很好,但是他們兩夫妻並沒有放棄,為了增加點收入以及提高自己廢舊回收站的知曉度,潘作新還開著三輪車走村串巷。漸漸地廢舊回收生意就看到了希望,雖然沒有像別人的那麼火爆,一年下來廢舊回收站也可以帶來一萬多的收入,確實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改善。轉眼間就來到了2017年。在學校,特別是那些家境並不寬裕的孩子,他們最迫切的恐怕就是趕緊畢業吧,既能減少家裡邊的開支,最重要的是找到工作之後能夠扛起家裡的一份擔子,潘作新的大女兒潘素英也是這麼想的,當時的她從廣西南寧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畢業。隨後便在南寧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一份工作,雖然每個月只有2500塊,但是她開心著告訴著父母的時候,她笑的卻像個孩子,讓人看著心疼。廢舊回收站一年下來也能有一萬多的收入,在政府和幫扶聯繫人的幫助下,潘作新一戶還享受了產業以獎代補的政策,兩頭牛,政府補助了4000元,以及「一幫一扶」、耕地補貼等一系列優惠政策,雖然沒有計入人均純收入,但是也從著實提高了潘作新一家的生活水平。很快就到了2017年開展脫貧「雙認定」的時候,潘作新戶年人均收入就達到了5122.75元,兩不愁三保障均達標、有安全飲水、有路通、有電用、有電視看。當潘作新手捧著政府頒發的「脫貧光榮書」時,他淳樸憨厚的臉上寫滿了自豪。隨著家裡的孩子一個接著一個從學校走出來,潘作新肩上的擔子也漸漸輕了下來,家裡邊只有小兒子潘世刀在念中職,政府每一年都會幫助潘世刀申請「雨露計劃」,每個學期1500的補助,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潘作新的壓力。在大家都以為潘作新該停下腳步的時候,他又做出了讓人驚訝的舉動,2019年初出,他突然又對水果種植感興趣了,在研究了幾個月之後,他又做出了一個決定——種植改良版金桔。既然做出了決定,就要行動起來,先後在2019年3月份、2020年3月份共種植了4畝的改良版金桔。潘作新還笑著跟我們說道「以後我打算發展種植到10畝,這個改良版的金桔果實特別大個,4年果實收穫的時候,一定請你們來嘗嘗」。最後他還跟我們說道,只要這一季的金桔種植成功,就會帶領鄉親們一直種植,現在的他作為先行者,為大家積累經驗,共同奔向小康。難,大家都難,但是我們不能坐以待斃。面對困難,勇往直前,因為退後一步,垮的可能就是一個家庭。創業不易,一個農村人創業更加不易,但是我們我們從他堅韌的眼神中沒有看到一絲的退卻,有的只是滿滿的鬥志,我們相信他的路會越走越好,同時也相信他會帶領著鄉親們越走越好。
來源:寺山鎮大爐村駐村工作隊員
文/ 圖:傅明嘉
編輯:黃秋惠
審核:李立群
投稿郵箱:xbfb201607@163.com
請您長按《興賓發布》二維碼關注,謝謝!
聲明:本微信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於「興賓發布」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