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關於防控油脂類、酒類食品受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塑化劑)汙染風險的公告,公告的重點是明確了食品生產經營者的主體責任,將風險問題遏制在出廠前,這也表明我國在食品中塑化劑防控方面已經取得了良好的進展,將塑化劑汙染問題前置,把事前預防作為重點,進一步降低塑化劑帶來的社會風險。
意見稿對防控要求可以歸納為三點:
1、原料管控,以易受塑化劑汙染的油脂類和酒類產品為重點,生產企業要對這兩種原料進行嚴格管控,從供應商管理到入廠檢測都包含在內,確保原料的合規性;
2、過程監控,對食品生產過程中用到的包材、運輸設備、加工工具等進行查驗,確保生產過程的安全性,同時要加強產品的檢驗,確保產品符合安全標準;
3、監督管理,強化市場監督部門的監管責任,協助相關企業落實防控體系、減少汙染風險、強化責任意識,對塑化劑超標行為進行嚴厲打擊。
塑化劑風波
2011年,臺灣衛生行政部門在一種叫"起雲劑"的食品添加劑中發現了塑化劑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而該添加劑已經被大量銷往相關食品企業。據統計,僅臺灣地區受塑化劑影響的食品企業已經超過200家,其中不乏許多知名企業,汙染情況非常嚴重,被稱為臺灣版的"三聚氰胺事件"。為應對塑化劑風險,我國原衛生部緊急發布了將塑化劑列入食品中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名單。
塑化劑是什麼?
塑化劑的化學名稱是鄰苯二甲酸酯,又稱酞酸酯,是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的統稱。塑化劑是化工產品中常用的加工助劑,尤其能夠增加塑料的韌性,因此在塑料產品中最為常見。塑化劑的種類非常龐大,在食品中存在的主要是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我國食品安全標準GB5009.271-2016中明確指出了DEHP、DINP、DMP、DEP、DPP等18種塑化劑的檢測方法。
塑化劑的危害
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是明確有毒性效應的化合物,能對人體分泌產生幹擾,是一種有害的"環境荷爾蒙",若長期食用可能引起生殖系統異常,如陰莖短小、性早熟等,甚至造成畸胎、癌症的危險,對孕婦及嬰幼兒的影響尤其嚴重。
塑化劑的汙染途徑
原料汙染和塑化劑遷移是食品中塑化劑汙染的兩個主要來源。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加劇,塑料製品的使用率不斷提高,因塑料垃圾造成的環境汙染問題非常嚴峻,尤其是塑料垃圾焚燒助推了塑化劑對環境的汙染。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就自然會受到塑化劑的汙染,有研究指出,橄欖油中塑化劑的汙染情況要比其他植物更嚴重。
由於塑料製品在食品加工中的廣泛使用,塑化劑遷移成為塑化劑汙染的頭號元兇。食品加工離不開塑料製品的存在,可以說任何含有塑化劑成分的塑料製品都有可能對食品產生汙染,如包材、輸送管道、儲存設備等,因此接觸材料的安全性對塑化劑防控至關重要。
塑化劑的控制
目前對塑化劑的防控沒有很好的方式,主要是嚴格控制原料、加工助劑、接觸材料等的安全指標。在檢測方法方面沒有難點,常規的色譜、質譜等方式可以準確測定塑化劑的含量,但在快速檢測方面稍顯不足,能否建立更加快速、靈敏的檢測方法成為影響塑化劑防控水平的重要一環。
文:慕慕
作者簡介:
慕慕,食品科學碩士研究生,長期致力於食品工藝與配方的設計與研究,現主要從事肉製品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