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急診室裡聽故事丨海外夜談

2021-02-15 壹讀

△ 2007至2013年,遺棄後被美國家庭收養的夏華斯赴武漢7次尋找親生父母,至今仍未找到。

圖片來自網絡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壹讀君呼喚更多的壹堆飯與大家分享自己在海外留學、旅居、旅行的有趣故事。投稿請直接發送至yanyh@ireadweekly.com

文丨黃慶明

18年前,第一回踏上中國土地的一對美國夫婦,沒想到享受了一次領導待遇。

有專車接送,車上插著中美兩國的旗幟,還有官員設宴招待。他們沒有帶來什麼項目,也不是什麼特別代表,卻成了當地官員口中「中美兩國交流的橋梁」。

白酒一杯一杯敬過來,讓他們有些招架不住。如果不是有人特意說起,他們完全想不到自己喝下的是什麼酒。看到酒缸裡泡著的真蛇時,他們嚇了一大跳。

2月8日晚,在佛羅裡達大學Shands醫院的急診室裡,坐在輪椅上的美國父親,回憶起這個細節時兩眼放光,就像看到一條活的蛇爬過一樣。

他們在中國前後待了大半年,去了北京,沒有見到長城,但最喜歡在大街小巷散步;去了廣州,還記得早茶早點的味道。

遇見他們時,他們跟我一樣,在慢到可以改叫「慢診室」的等候區,百無聊賴地等待。看到我懷裡抱著的寶寶,他們主動跟我打招呼,笑著逗寶寶,並告訴我,他們有一個女兒也是中國人。我一下沒有反應過來。

他們那段聽起來有點高規格的行程,其實是到中國河北領養一個被遺棄的女孩。她那時剛剛4個月大,跟我家寶寶來美國時一樣大。

她有個很好聽的中文名字,他們說了一遍中文,再翻譯成英文給我聽。他們後來給她取了一個英文名字,Shayl,發音和她原來的姓氏「謝」相近,想讓她記得自己從哪裡來。其實他們都不知道她的親生父母是誰,從哪裡來。接待他們的人,也不清楚孩子的身世。

一個被親生父母丟棄的孩子,成了他們的心肝寶貝。「她完全改變了我們的生命。」說這句話的時候,美國父親一手摸著胸口,眼裡泛著光。

在他們眼裡,女兒是最優秀的。她16歲就高中畢業,現在已經是大學三年級。眼看著孩子已長大,他們曾經試探著問過她,想不想一起回中國去找親生父母。

「她一開始不想去,但我們這兩年又提起這件事,她有點改變心意了。」父親說。這其實是他們夫妻倆一直藏在心裡的願望,雖然找到的希望很渺茫,他們也在新聞裡看到被領養的小孩回中國尋親的故事。

我一下想起兩個孩子燦爛的笑容,也許很多人都還記得這對姐妹的樣子。

1998年和2001年,姐姐克賴頓和妹妹賴利,先後被同一位美國母親從湖南常德市社會福利院收養,孩子慢慢長大,越長越像,DNA測試發現兩個人竟然是親姐妹。


△克賴頓和賴利

2012年,兩個女孩給自己的親生父母寫了一封信,想要找到他們。「爸爸媽媽,我們很想你們,你們的身影常常出現在我們的夢中。」她們在信裡說,「我們不怪你們,感謝你們給予我們生命!」

我在《都市快報》的前同事李箏曾採訪過這對姐妹的母親邦妮•沃德,她的一句話很打動人:「她們很小的時候我就告訴她們,世界上最無窮無盡的東西就是愛:你給予他人的越多,你得到的愛就越多。」邦妮覺得,自己才是那個幸運兒,「直到她們出現在我的生命中,讓我的生活充滿愛和歡笑,淚水和喜悅,我的人生才充實了。」

眼前的這位美國父親說,「我不知道我們有沒有給她更好的生活,但她已經給了我們最好的人生。」

*本文首發於作者本人微信號「臺灣私人定製」


相關焦點

  • 【直擊】急診室的故事
    救護車呼嘯而至,一位渾身血跡的中年女子被擔架車推進急診室。故事懸念迭起,卻都是真人真事。這是晚上20點30分,這裡是邵逸夫醫院急診室。據急診科護士方正紅介紹,他平均每個晚班接待的生死一線或者身負巨大病痛的各種急診病例150-200例,像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
  • 《急診室故事》:不做秀的真人秀
    在這種情況下,上海東方衛視推出的觀察式真人秀節目《急診室故事》,立足於表現普通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不失為一種有勇氣的創新。 78臺固定攝像頭,24小時全天候記錄,平均840分鐘的素材剪輯出1分鐘的片子。以上海第六人民醫院急診部為據點,節目向觀眾展現了最真實的搶救過程,向觀眾普及醫療常識、傳達「珍惜生命」的信念,增加人們對診治流程的了解,促進醫患和諧。
  • 《急診室故事》30分鐘的故事,來自生活的每個24小時
    特別是上一期節目「當你老了」播出後,空巢老人的現狀在引發螢屏大催淚之餘,更讓不少人好奇,急診室的每一個24小時,是否都像30分鐘的節目那樣撼動人心。為此,記者採訪了節目組的工作人員以及上海第六人民醫院急診室主任封啟明醫生,聽聽他們口中的急診室故事。  急診室,這個最貼近死亡的地方,每天都上演著一場場「生死時速」。
  • 《急診室故事》完美收官 獨家記憶大放送
    兩季《急診室故事》已於本周播完,當給小小急診室裝上攝像頭,
  • 【急診室故事】30分鐘的故事,來自生活的每個24小時
    由東方衛視和恆頓傳媒聯合製作的大型醫療急救紀實節目《急診室故事》第二季不僅延續了第一季口碑上的良好勢頭,引來點讚無數,收視上也獲得了大豐收,前兩期節目的收視率穩佔各大衛視節目當日收視的榜首。特別是上一期節目「當你老了」播出後,空巢老人的現狀在引發螢屏大催淚之餘,更讓不少人好奇,急診室的每一個24小時,是否都像30分鐘的節目那樣撼動人心。
  • 《急診室故事》——用行動還社會以真實
    導語在醫患關係緊張的今天,敢於把急診室24小時全部開放在大眾面前,敢於直面攝像機鏡頭,敢於用行動證明給社會看一個真實
  • 【廣場夜談】友誼河村許洪片專場
    6月2日晚,桑墟鎮2020年第八場廣場夜談在友誼河村許洪小學操場舉行。鎮黨委書記姜若鳴、鎮人大主席宋聽松、鎮黨委副書記徐以建,友誼河村駐村工作組全體成員、友誼河村黨群議事會成員和許洪片村民參加活動(受疫情影響,本輪「廣場夜談」按組舉行),友誼河村駐村工作組組長、鎮政法委員萬軍主持活動。
  • 急診室的故事_山姐美國行醫記(三)
    BTW,讓我們在一開始就把概念搞清楚:ED= Emergency Department(想到ErectileDysfunction的都去牆角蹲著!),也就是大家平常說的ER(Emergency Room)。因為在很久很久以前,美國的急診和(大部分)中國的急診一樣,是沒有專門的急診科醫生的。
  • 豆瓣9.6分,看哭了所有上海人的-<急診室故事>
    周末做啥,上海40萬最IN小夥伴の部落小怪今天要跟大家推薦一部神劇,也是一部純實況紀錄片:《急診室故事;3、第一次直面社會廣泛關注的醫患矛盾、信任危機等問題;4、深入挖掘一個個真實的救治故事,讚頌生命的力量與尊嚴。
  • 紹興方言走紅抖音 「方天夜談」一周圈粉10萬
    記者來到越城區水街壹號文創園,「方天夜談」抖音號的團隊正在錄製最新的視頻。
  • 22:00急診室故事 醫院驚現暴力事件 聚焦「最真實的無奈」
    人滿為患的診室裡,各種爭吵輪番上演,更有蠻橫患者竟暴打醫生,到底為哪般?海上受傷十小時,洪財星腿傷複雜。醫生提出急需手術卻被家屬質疑。洪財星能否有機會等到家屬口中那個「最好的醫生」?家中房屋突然倒塌二死三傷,家族成員陳闖、陳雅和王志菊傷情嚴重。這個命運悲慘的家庭是否有在淚水中重振的機會?
  • 【發展】桑墟鎮條河村舉辦廣場夜談活動
    11月26日晚,桑墟鎮條河村舉辦廣場夜談活動。鎮相關領導和駐村工作組全體成員及條河村廣大群眾共計400餘人參加本次活動。夜談現場,鎮黨委書記徐旭對條河各方面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徐書記指出,今年條河村又喜獲「全國文明村鎮」稱號,是上級支持和條河幹群努力的結果,但我們不能驕傲自滿。
  • BGM的故事丨One Last Time- Ariana Grande
    此曲在2014年8月22日在ITUNESTORE音樂榜單裡被重點推薦,並於2015年1月9日宣布成為《MyEverything》的第四支單曲。同時此曲也被翻譯成比利時和法語版本的歌曲Attends-moi(等我),在2015年2月16日發行。此曲的MTV廣受稱讚,目前最好的成績是美國流行音樂排行榜13名。
  • 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放大,猝死一小時.急診室故事:生命逆轉
    12月21日晚上八點十五分,杭州市江幹區人民醫院急診室,緊張急促的鈴聲響起。這是一位剛剛120送來的危急病人,已經失去了生命跡象。急!急!!急急急!!!這是黎明村的一位村民,五十多歲。與家人共進晚餐後獨自回房間休息。
  • 好影推薦|《夜班醫生》:都說急診室是看遍人間真實的地方
    這也是發生在急診室的故事,因為國情不同對於其中的醫療體系就不多評價,這部劇當年上映的時候可謂是引起過一陣不小的轟動,雖然在要求嚴謹的今天,我們仍會發現劇中在學術問題上可能有些小瑕疵,但在當初醫療劇試水的年代,已經算是神劇,可惜的是近幾年因為版權問題,《夜班醫生》僅有兩季在刪減後得以在國內上映,後幾季都暫無版權,令眾多影迷深感可惜。
  • 專題 視頻預告:醫療真人節目《急診室故事》第二季10月22日晚開播(附主題曲《有你真好》欣賞)
    生命有痛,有你真好——引起業內外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的醫療真人節目《急診室故事》第二季升級歸來!還是熟悉的六院、還是熟悉的醫生,10月22起每周四晚21:20在東方衛視播出!《急診室故事》第一季裡,78個國際最先進的遠程遙控固定攝像頭、66路全方位現場收音,將急診室的悲歡離合盡攝眼底。
  • 2歲兒子躺在急診室,杭州夫妻竟「置之不理」!真相讓人淚奔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就在最近發生在杭州建德市第一人民醫院。同為醫生的父母正在手術臺上專注的給患者開刀,而此時,他們21個月的兒子卻在醫院急診室病床上接受治療。  電話裡傳出來很急切的聲音:你兒子在急診科,快過來!  "什麼?我兒子?!"手術室裡頓時靜了下來,但是,"醫生媽媽"稍微遲疑了下,又繼續手術。  與此同時,與"醫生媽媽"相距十米開外的另一個手術間,"醫生爸爸"的手機也開始響個不停,還是急診科的電話。
  • 急診室的故事 | 薔花紅蓮 II
    我說:「就三言二拍那種講故事系列吧。」 她說:「哦,合著,你就是拿著群裡的公號,賣故事會呢……」閒話歸閒話,閒話完了,我還是接著講故事。時隔多年之後,我又一次遇見的薔花紅蓮是一對雙生姐妹。故事發生的時候,姐妹倆都已經過了古稀年紀。好死不死,這倆姐妹在她們人生的最後一刻,居然都是我的病人。姐妹倆既然是雙生,那也就分享幾乎一致的疾病,一樣的人生。
  • 華龍一號「奶爸奶媽」丨卓越故事
    家園,有很多種定義,於我而言,昨日冬至,一起包餃子的我們,體驗了桃花江核電濃濃的「家園」文化氛圍;齊聚在這裡的我們,都是中國核電宣傳文化工作家園裡的一員。今天,我想講一講「核電是我家,我愛我家」,發生在福清核電建設現場,用實際行動建設美好培育「華龍寶寶」的超級「奶爸奶媽」們的故事。
  • 海外員工故事 | 嘿,來看看豆子的變形記吧
    172家境外機構,24300多名海外員工,這樣一群默默無聞、可愛的人,用辛勤和汗水,在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