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至2013年,遺棄後被美國家庭收養的夏華斯赴武漢7次尋找親生父母,至今仍未找到。
圖片來自網絡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壹讀君呼喚更多的壹堆飯與大家分享自己在海外留學、旅居、旅行的有趣故事。投稿請直接發送至yanyh@ireadweekly.com。
文丨黃慶明
18年前,第一回踏上中國土地的一對美國夫婦,沒想到享受了一次領導待遇。
有專車接送,車上插著中美兩國的旗幟,還有官員設宴招待。他們沒有帶來什麼項目,也不是什麼特別代表,卻成了當地官員口中「中美兩國交流的橋梁」。
白酒一杯一杯敬過來,讓他們有些招架不住。如果不是有人特意說起,他們完全想不到自己喝下的是什麼酒。看到酒缸裡泡著的真蛇時,他們嚇了一大跳。
2月8日晚,在佛羅裡達大學Shands醫院的急診室裡,坐在輪椅上的美國父親,回憶起這個細節時兩眼放光,就像看到一條活的蛇爬過一樣。
他們在中國前後待了大半年,去了北京,沒有見到長城,但最喜歡在大街小巷散步;去了廣州,還記得早茶早點的味道。
遇見他們時,他們跟我一樣,在慢到可以改叫「慢診室」的等候區,百無聊賴地等待。看到我懷裡抱著的寶寶,他們主動跟我打招呼,笑著逗寶寶,並告訴我,他們有一個女兒也是中國人。我一下沒有反應過來。
他們那段聽起來有點高規格的行程,其實是到中國河北領養一個被遺棄的女孩。她那時剛剛4個月大,跟我家寶寶來美國時一樣大。
她有個很好聽的中文名字,他們說了一遍中文,再翻譯成英文給我聽。他們後來給她取了一個英文名字,Shayl,發音和她原來的姓氏「謝」相近,想讓她記得自己從哪裡來。其實他們都不知道她的親生父母是誰,從哪裡來。接待他們的人,也不清楚孩子的身世。
一個被親生父母丟棄的孩子,成了他們的心肝寶貝。「她完全改變了我們的生命。」說這句話的時候,美國父親一手摸著胸口,眼裡泛著光。
在他們眼裡,女兒是最優秀的。她16歲就高中畢業,現在已經是大學三年級。眼看著孩子已長大,他們曾經試探著問過她,想不想一起回中國去找親生父母。
「她一開始不想去,但我們這兩年又提起這件事,她有點改變心意了。」父親說。這其實是他們夫妻倆一直藏在心裡的願望,雖然找到的希望很渺茫,他們也在新聞裡看到被領養的小孩回中國尋親的故事。
我一下想起兩個孩子燦爛的笑容,也許很多人都還記得這對姐妹的樣子。
1998年和2001年,姐姐克賴頓和妹妹賴利,先後被同一位美國母親從湖南常德市社會福利院收養,孩子慢慢長大,越長越像,DNA測試發現兩個人竟然是親姐妹。
△克賴頓和賴利
2012年,兩個女孩給自己的親生父母寫了一封信,想要找到他們。「爸爸媽媽,我們很想你們,你們的身影常常出現在我們的夢中。」她們在信裡說,「我們不怪你們,感謝你們給予我們生命!」
我在《都市快報》的前同事李箏曾採訪過這對姐妹的母親邦妮•沃德,她的一句話很打動人:「她們很小的時候我就告訴她們,世界上最無窮無盡的東西就是愛:你給予他人的越多,你得到的愛就越多。」邦妮覺得,自己才是那個幸運兒,「直到她們出現在我的生命中,讓我的生活充滿愛和歡笑,淚水和喜悅,我的人生才充實了。」
眼前的這位美國父親說,「我不知道我們有沒有給她更好的生活,但她已經給了我們最好的人生。」
*本文首發於作者本人微信號「臺灣私人定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