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福島核電站核洩漏事故中,由於東京電力公司行動遲緩拖延和多次低級錯誤,導致原本可控的核洩漏事故出現擴大化,最終演變成危及全球的福島核危機,對此國際社會至今記憶猶新。而近期日本又發生了一起人為因素引發的核電站洩露事故,令人類安全利用核能的努力再度蒙上一層陰影。
據日媒1月12日報導,經日本中部電力公司證實,位於日本南部靜岡縣的濱岡核電站於當天發生一起廢水洩露事故,洩露總量約110噸。報導稱,此次發生洩露事故的是濱岡核電站1號機組,洩露的廢水原本為消防用水,但由於其中有95噸流入了暫時存放核汙水的水槽,導致這些水也變成了帶有一定放射性的核廢水,其中放射性物質碘131的活度值為250貝克/升,低於日本國家標準中規定的人體安全閾值370貝克/升。對此日本中部電力公司回應稱,此次洩露的消防用水不會對外界產生影響。
據了解,濱岡核電站此前曾多次發生類似事故。在2009年12月2日,受海底地震影響,濱岡核電站3號核電機組發生了一起2級核洩漏事故(有觀點認為是3級),約53升水被汙染,其放射性水平超過正常值300多倍,導致23名工人受到直接輻射。事後濱岡核電站方面表示,核洩漏事故並不嚴重,不會對工人的健康造成危害。但國際原子能組織經調查後發現,該核電站5號機組的排氣筒出現了碘131洩露,這意味著放射性物質已經洩露至外部環境,屬於3級核事故(重大事故)。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有專家曾多次警告,濱岡核電站面臨的地質災害風險正在急劇升高。由於3.11大地震引發的福島核電站洩漏事故給日本的國際聲譽造成嚴重影響,所以日本政府事後對國內各個核電站的安全性進行了全面排查。結果發現,濱岡核電站所處地區在未來30年內發生8級以上特大地震的可能性高達80%以上。因此時任日本首相菅直人要求中部電力公司立即停止該核電站的運轉,並修建防海嘯及地震的相關設施。目前濱岡核電站已經關閉了所有機組,但是在一次廢爐處理作業中卻意外發生了12日的那起洩露事故,這不禁令外界對日本政府應對潛在核洩漏風險的能力產生了擔憂。
除了位於地震高發地帶的濱岡核電站外,日本還有一處核電站也同樣處於高風險狀態,那就是發生過7級核洩漏事故的福島核電站。據外媒報導,自2011年以來,福島核電站平均每天產生170噸核廢水,期間東電公司不斷擴建儲水罐規模,但由於場地有限(核電站外屬於核汙染區,無法使用),預計該核電站的汙水容納能力將在2022年9月達到極限。而日本政府給出的解決辦法是,從2020年10月下旬開始將汙水陸續排入大海。專家指出,如此不負責任的核廢料處理方式將給全人類帶來巨大負面影響,甚至會損害幾代人的基因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