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環球城邦,歡迎您關注他們。
「我慢精神」: 為何騎行在東京行得通? 來自Vimeo(高清視頻博客網站)的街拍視頻。
喬• 鮑爾製作的新街拍視頻的主題是:這座城如何以如此少的騎行車道容納如此多的騎行者。在與凱德及當地騎行者、騎行倡導者的交談中,鮑爾思考出一系列原因。具體如下:
當地社區布局緊湊且通常連接中轉站。中轉站附近各色商店齊全,步行或騎行距離都很近。
停車費用十分昂貴,乘坐計程車的費用也不低。
鑑於東京公共運輸系統的覆蓋範圍廣泛,換乘站多,通常汽車在這所城市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
日本孩子非常獨立,對那些不會開車的年輕人來說,騎自行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因此騎行界的「我慢精神」便自然而然的出現了。街拍視頻拍攝者克拉倫斯這樣認為解釋道。
至少有一方面,世界其他地方可以從東京的自行車中學習到,那就是「我慢精神」。它的表面意思是「忍耐」;但當用來指在東京的騎行時,它是指每個人都能和諧相處。
一般而言,日本人擁有源遠流長的群體文化。但當其作用在城市中的自行車時,就會體現在對騎行的容忍度上。當更多人開始騎自行車時,也會有更多人對騎行者的需求更加敏感、更加關注。因此,在東京發現停放在街邊沒鎖的自行車很普遍。然而,西方國家禁止在人行道騎車,但東京可以,鮑爾指出這是這座城市養成的一種習慣。
這對於步行者的安全來說不那麼如意了。但由於自行車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從騎行者自身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則可以理解(更何況結合實際來看,這種情況對商家來說也非常不錯,因為騎行者被發現是很受歡迎的消費者)。鮑爾注意到東京自行車網絡如此稀疏的一個原因是因為自行車網絡建設責任被下放給了個別地區,而不是城市本身。相關部門已經提交了一項有關單車網絡拓展的提議作為2020年奧運會的前奏,但凱德對其進行了批判,因為這項提議將目標鎖定在旅遊區域,而不是優先保護自行車道。
凱德在視頻中說,「儘管騎行車道的設計並未達到用戶友好型標準,但仍有很多人騎行,這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便利。」他說,「人們不是用騎行來健身,也不是為環保而騎行。人們騎行僅僅是因為這樣做有意義。這是去周邊逛逛的最好方式。」
文章來源:城市實驗室、環球城邦
感謝原文作者及發布媒體為此文付出的辛勞,如有版權或其他方面的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微信編輯:M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