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腸的概述
大腸,分為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是對食物殘渣中的水液進行吸收,而食物殘渣自身形成糞便並能排出的臟器。大腸亦居腹中,其上口在闌門處緊接小腸,其下端緊接肛門。大腸與肺經脈相互絡屬,而為表裡。大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傳化糟粕。
二、大腸的生理機能
(一)主傳化糟粕
大腸接受小腸下傳的食物殘渣,吸收其中多餘的水液,形成糞便。大腸之氣的運動,將糞便傳送至大腸末端,並經過肛門有節制的排出體外,故大腸有「傳道之官」之稱。
(二)大腸主津
大腸接受小腸下傳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殘渣,將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糞便,即是所謂的燥化作用。大腸吸收水液,參與體內的水液代謝,故說「大腸主津」。
三、大腸的結構功能
(一)盲腸
盲腸為大腸起始的膨大盲端,長約6~8cm,位於右髂窩內,向上通升結腸,向左連迴腸。回、盲腸的連通口稱為回盲口。口處的黏膜折成上、下兩個半月形的皺襞,稱為回盲瓣,此瓣具有括約肌的作用,可防止大腸內容物逆流入小腸。
(二)闌尾
闌尾形如蚯蚓,又稱蚓突。上端連通盲腸的後內壁,下端游離,一般長約2~20cm,直徑約0.5cm。闌尾全長都附有闌尾繫膜,其活動性較大。
(三)結腸
結腸為介於盲腸和直腸之間的部分,按其所在位置和形態,又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四部分。
(四)直腸
直腸的位置及毗鄰直腸為大腸的末段,長約15-16cm,位於小骨盆內。上端第3骶椎處接續乙狀結腸,沿骶骨和尾骨的前面下行,穿過盆膈,下端以肛門而終。
(五)肛管
肛管上段的黏膜形成6~10條縱行的黏膜皺襞,叫肛柱。各柱的下端有半月形的小皺襞相連,稱為肛瓣。在肛瓣與相鄰二柱下端之間有小凹陷,稱為肛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