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隔葶藶餅灸就是以葶藶子製成的圓餅為隔物進行施灸的一種灸法。此灸法首見於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三:「葶藶子二合,豉一升,右二味和搗,令極熱,作餅如錢大,厚二分許。取一枚當瘡孔上,作大艾炷如小指大,灸餅上。三炷一易,三餅九炷,隔三日,復一灸之。」此處用於治療瘰癧。
【功效】
化痰核,散結氣,止咳、定喘。
【適應症】
用於咳嗽、哮喘、瘰癧、痔瘡等證。
【施灸準備】
大艾炷,葶藶子,淡豆豉,粗針,鑷子,火柴,線香,灰盒等。
【施灸方法】
取適量葶藶子和淡豆豉,共搗碎製成厚約0.4~0.6cm幣狀圓餅,用粗針穿刺數孔。把制好的葶藶餅放在所灸穴位或瘡面上,上置大艾炷,用線香火點燃施灸,每灸3壯換1個葶藶餅,灸3個餅(9壯)為1個療程,3日灸1次。如系哮喘痰多者,可每日施灸1次,每次3壯。
【注意事項】
(1)葶藶餅的厚薄,宜根據施灸部位和患者所患病證而制定。
(2)若灸灼過度致使局部出現水泡,如水泡不大,可用甲紫藥水擦塗,並囑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數天後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過大,可用消毒針具,引出水泡內液,外用消毒敷料保護,也可在數日內痊癒。
(3)灸後宜暫避風吹,或以幹毛巾覆之輕揉,使其汗孔閉合,以利恢復。
【經驗輯要】
(1)《普濟方》:「用葶藶子二合。豉一升。和搗熟作餅子如大錢。濃二分許。取一枚當瘡孔上。作艾炷如小指瘡。」
(2)《聖惠方》:「葶藶子二合,豉半斤(湯浸令軟)。上藥,都搗熟,捻作餅子如錢厚,安在癧子上,以艾炷如小指大,究餅上,五日一度,灸七壯。」
(3)《千金要方》:「葶藶子二合,豉一升,右二味和搗,令極熱,作餅如錢大,厚二分許。取一枚當瘡孔上,作大艾炷如小指大,灸餅上。三炷一易,三餅九炷,隔三日,復一灸之。」
【灸法備註】
葶藶子又名丁歷、大適、大室。其性大寒,味辛、苦。歸肺、膀胱經。有祛痰平喘,利水消腫,上瀉肺經之水氣,下行膀胱之水溼之功效,《神農本草經》云:「主症瘕積聚結氣,飯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現代研究表明葶藶子含有芥子甙、脂肪油、蛋白質、糖類等成分。關於隔葶藶餅灸的載述,在《千金要方》中用於治療瘰癧,在《聖惠方》中用於治療瘰癧結核,在《普濟方》中用於治療痔瘡,現代臨床應用隔葶藶餅灸除用於治療瘰癧和痔瘡外,還可治療咳嗽、哮喘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