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唐安:菊花種植面積已達100多畝

2021-03-04 塬上人家

 

      李星是華州區最早一批下派的駐村書記。至今,到大明鎮唐安村整整五年。

▲和群眾談心

       五年來,唐安村在黨的扶貧好政策扶持下,發生了諸多變化,這讓李星很欣慰。因為村裡的每個變化,都凝聚著他的心血和汗水。

      猶記得2015年,剛到村裡來時,村裡連個大隊部都沒有。幹部沒有辦公點,群眾遇事也不知到哪找村幹部,軟、弱、散、漫是人們對唐安村的基本印象。

      為了抹去人們腦海中的這一印象,李星回原單位華州區住建局,向領導反映了這些情況。在住建局支持下,唐安村開始起了變化,一座嶄新的村部很快佇立起來,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提升,路平坦了,路燈亮了,村裡乾淨了。

      隨著硬體設施的完善,村幹部的精神面貌也發生變化,國家扶貧政策在唐安村不斷得到催化,村兩委幹部開始坐在一起,探討唐安村的發展前景。

      談發展當然還要看經濟。唐安村有耕地面積2670畝,群眾還是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李星走訪中發現,並不是全村都只種小麥和玉米,也有部分村民種花椒,並且收入可觀。為此,李星做了大量調研,決定在此基礎上動員大家種植花椒。

▲走訪貧困戶生活情況

       通過幾年發展,唐安村的花椒種植面積由原來的800餘畝,發展到到1400多畝,佔全村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全村64戶貧困戶,也是戶戶有花椒,種植面積可達300多畝。李星說:「花椒也是這兩年大明鎮倡導發展的主導產業。政府免費為農戶發放花椒苗,每年為群眾進行花椒種植培訓兩三次。花椒到盛產期畝產鮮椒可達800多斤,幹椒250斤到300斤。前幾年,花椒市場一直很穩定,每斤幹椒價位在40元左右,一畝地的產值可達一萬多元。截止目前,全村家家戶戶都有掛果花椒,每年人均可增收3000多元。」

       花椒只是唐安村帶領群眾致富產業中的一項。為了給貧困戶增加收入,李星又在村裡發展了菊花種植產業。「我們村早先有人種玫瑰,原本打算發展玫瑰產業,但是玫瑰種植周期長,要三年才能見效。為了儘快為群眾增收,通過到山西,鹹陽等地考察,發現菊花這兩年市場也好,就決定種植菊花。」李星說。

       2017年6月,唐安村採取「黨支部+貧困戶」模式,發展種植菊花30多畝,帶動全村所有的貧困戶。菊花畝產溼花可達800多斤,花蕾每斤可賣5元,大花每斤可賣2到3元,每畝純收入可達2500多元。

      為壯大菊花產業,唐安村2018年給群眾免費提供菊花苗。通過兩年多發展,菊花種植面積已達100多畝,其中貧困戶有20多戶種植,面積達50多畝。

▲和村幹部商討村裡的發展前景

      整整五年,在李星帶領下,唐安村的村容村貌不但有效改善,群眾增收致富熱情也大幅提升。跳廣場舞的人多了,孝敬老人的也多了,鄰裡和諧,家戶和睦。

       李星說:「不管做什麼工作都要有章可循,有規可依。要有目標,要謀定而後動,按照既定目標,一步一個腳印,久久為功,才能讓群眾從貧困的此岸到達富裕的彼岸。」

        不久的將來,人們一定會忘記早先對唐安村的印象,看到一個新的、文明的、祥和的唐安村。(來源:渭南日報)

 

相關焦點

  • 大通湖水草種植面積累計超10萬畝 「水下荒漠」蝶變「森林」
    7月8日下午,益陽市大通湖生態水產有限公司大湖水草種植負責人史少文帶領10多名員工,在大通湖入湖口試種鮮苦草。總面積達12.4萬畝的大通湖,素有「三湘第一湖」之稱。但因前些年高密度養殖、高強度投肥投餌、過度捕撈底棲動物,加上農業面源汙染、水體交換艱難等原因,湖水汙染問題凸顯。2015年10月,經環保部門監測,大湖水質惡化為地表水(湖泊)劣V類。
  • 南盛種植這東西 兩萬多元一畝 咩情況?去片…
    記者:董秋螢 實習記者:曾憲滔  「我現在就在南盛鎮梘嶺村委上六村這裡,我們見到,該鎮利用荒山開展的精準扶貧項目,首期600畝的南藥種植園已經開工。目前已經完成了300畝的兩面針藥苗種植,長勢良好,下一步將繼續種植三丫苦藥苗, 以此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
  • 怒江這個地方6000畝雲木香喜獲豐收!
    古登鄉山高坡陡、溝深澗長,可耕地面積少,是瀘水市最偏僻、最貧困的鄉(鎮)之一,長期以來,當地群眾依靠單一的玉米和少量水稻種植為生,缺少增收脫貧產業。這幾年,該鄉利用優良的森林資源和林地空間資源,探索林下中藥材產業發展,拓寬山區貧困群眾增收路。俄奪羅村以前家家戶戶靠陡坡地上的幾畝玉米地和養幾頭豬生活,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 黑龍江墾區絕產面積80多萬畝,罕見暴雪!秸稈拋撒還田水稻增產200斤?
    日前,黑龍江齊齊哈爾市龍沙區明星村水稻收割現場傳來喜訊,與去年相比較,今年水稻籽粒大,殷實飽滿,稻稈粗壯堅挺,畝產可達1200多斤,每畝平均増產200斤,全村6000畝水稻,將增產120萬斤。 據當地水稻種植戶介紹,此辦法秸稈還田有效增加了地力,一畝地可節省20斤底肥,增產同時還大大降低了種植成本,收益可觀。目前,北京、上海、廣西等客戶紛紛籤訂購貨合同,這裡的稻子十分暢銷。白狼有話說:1200多斤,不還田也有部分農友能達到這個產量。
  • 平壩花柱村滿山菊花,太漂亮了!
    10月8日,伴著和煦的陽光,記者走進平壩區白雲鎮花柱村菊花種植基地,遠遠就能聞到一股菊花的清香,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花團錦簇,盛開的金絲皇菊成為了當地的風景線,也成為了當地村民致富的「美麗經濟」。  肖樹芝是該村村民,靈巧的雙手飛快地在菊花叢中跳躍著,不大一會兒,就採摘了滿滿一盤菊花。
  • 小菊花「開」出大產業
    近日,在臥龍山街道賈海村,400餘畝的菊花競相開放,喜獲豐收,讓基地創辦人沙立忠合不攏嘴。小菊花更是開出了大產業,讓周邊群眾的致富路越來越有奔頭。請在WiFi下觀看,土豪請隨意!循著花香,11月14日,我們來到了臥龍山街道的賈海祥菊種植基地,近距離接觸這片「開」出大產業的小菊花。
  • 九龍鎮將種植黃豆5000畝,有望實現原料自供
    在現場,幾百畝的黃豆田上,看不到一個人,兩臺新型收割機正快速地收割黃豆,隆隆的機械轟鳴聲,在空曠的田野迴蕩。這種快速高效的機械化作業場面讓現場群眾耳目一新。據當地合作社介紹,這裡的黃豆種植從6月份開始推行全程機械化,以前那種靠人海作戰的方式不見了。
  • 全國果茶發展交流會在四川舉行 2020年果園將達2億畝
    會議提出,到2020年,我國果園面積要穩定在2億畝左右,茶園面積穩定在4200萬畝左右。據介紹,經過多年發展,2015年我國水果面積達1.92億畝,茶葉面積4100萬畝,均居世界第一位。但存在越區種植、化肥農藥過量、品質退化、知名品牌不多等問題。同時,也存在市場需求空間大、脫貧攻堅促動及「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等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
  • 小欖菊花會開園前啥樣?獨家劇透來了!
    今年菊花會有約3萬平方米的花海,將打造成一片「錦繡菊城」的景象。其中,有1000平方米,採用地菊(直接將菊花種在地上)的方式布展。「這是小欖菊花會第一次嘗試這麼大面積的地菊。」何先生解釋,菊花一般比較「嬌氣」,需要用花盆種植,以前的菊花會也有地菊,但都是選用比較粗養的地皮菊和白菊,這次用的大多是切菊。而且,很多景區所種植的花海是散種的,小欖菊花會為了造型好看,都是一棵一個坑這樣種下去的。在花海區,我們已經能看到一艘艘「快艇」正蓄勢待發。
  • 佔地面積5.3畝!威遠這個鎮全面開啟這項重點工程...
    目前,山王垃圾壓縮中轉站已全面開工建設。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垃圾清運速度。山王鎮垃圾壓縮中轉站,位於山王鎮長嶺村10、11、12組,佔地面積5.3畝,建成後,日壓縮處理能力100噸,將覆蓋山王鎮、觀英灘鎮生活垃圾。
  • 納雍鄉:4000畝南瓜種植如火如荼
    走進納雍鄉六陰支村,映入眼帘的是已種植的連片皂角,從山腳一直到山上,站在制高點放眼望去,周邊可視範圍內一排排皂角錯落有致、吸人眼球。而皂角地裡,農民們正忙活著給地整地,有條不紊地勞作。據納雍鄉分管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領導陳昭介紹:「加入種值南瓜是為了以短養長,解決近期內群眾收入,該地土壤肥沃,地勢比較高,排水灌溉比較好,水分不易排除、易積水,年前種植皂角時土地已經進行深耕,皂角種植嚴格按照
  • 【現場】界牌竹林家庭農場種植忙
    「今年春天來得早,因為種植西蘭花要搶時機,我們的工人正月初四就過來上工了,現在已栽了30多畝。」農場主人林波告訴記者,「這次選擇的西蘭花品種是從日本引進的『寒秀』,屬於優質品種,單株價格兩毛五,一共購了30多萬株。
  • 種植300畝的草皮!來賓這個山村就像是一座綠地公園!太美了!
    隨著城市綠化要求不斷提高,草皮的需求量與日俱增,興賓區寺山鎮上團村委林村、宣揚屯等村屯瞄準市場需求,通過與園林公司合作開展草皮種植,帶動村民增收。11月17日,記者來到寺山鎮,了解這個「昔日田邊野草變成寶,種草也能致富」的故事。
  • 砂糖橘價格太低,村裡種植30畝的小老闆,今年跑路了!
    在廣西很多老闆都承包著山頭種植砂糖橘,有的直接就是租著農田種植砂糖橘,反正種植規模非常大,動不動就是幾十畝。
  • 給地球做「植皮手術」,這樣的事在柯橋湖塘發生了……據悉,農田一下就將增加近60畝!
    這場「植皮手術」將在今年7月完成,覆蓋面積57.2畝,之後將種上水稻,完成湖塘街道首次「旱地改水田」的嘗試。  「你看,這邊原有的土是黃色的,只能種苗木;那邊堆的黑色土黏性強,肥力足,適合種植水稻。」站在梯田之下,湖塘街道城建辦負責人孫葉堅告訴記者,黑色土是從柯巖運過來的,那邊要在水田上造中國輕紡城職業技術學校,「佔補平衡嘛,那邊佔走一塊良田,這邊就要補一部分回來。」
  • 皇桐美珠村:種植「中林香芋」 鼓起農民錢袋子
    由縣人大代表孫麗娜牽頭在美珠村建立「中林香芋」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周邊20多戶村民種植香芋,並為他們提供技術指導,探索出一條「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新路子。據統計,今年美珠村共種植香芋100餘畝,畝產可達5000斤,按市場價格每公斤6元計算,畝產高達四、五千斤,可增收100多萬元。
  • 大叔種90畝韭菜,最多一天收入5萬多:拒絕出售韭菜花
    顏大叔就是這片韭菜地的主人,他自初中畢業後就開始種韭菜,到今年已經有40多年的種植歷史了。被問及為什麼一直種韭菜,大叔笑稱自己種了40多年的韭菜,已經全面掌握了韭菜的種植技術,而且韭菜的收益非常穩定,不會有大的起落,所以即使擴大種植面積,也不會有賠本的風險。
  • 寺灣鎮:一畝園勝過十畝田
    淅川縣寺灣鎮屬於山區鎮,近年來充分發揮山區生態環境好的優勢,培育發展綠色、有機特色農業,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真正實現「一畝園勝過十畝田」,有效改變了以往貧窮面貌,實現了群眾致富增收。  因地制宜,選準特色好品種。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農作物也是如此。發展特色農業要立足當地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選擇。
  • 資訊 美國50州種植的葡萄品種
    在60年代的時候,黑比諾(Pinot Noir)也第一次被種植在了這裡。作為推動這一產業發展的先鋒,在當地的水果產區中「佔據」了很大一部分面積來種植舊大陸時期的葡萄。並且,選擇的這些地區都是各個州中土壤最優質的地區,一定是最真實的「美國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