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在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來自國內漁業科學研究專家團隊對中華白海豚遺體進行了解剖。此前,這頭海豚在惠州東江博羅段發現,隨後發生擱淺,並不幸死亡。
24日下午,記者在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臨時搭建的戶外解剖棚內看到,中華白海豚體表有少量傷痕和烏青。專家們對海豚的體長、魚翼、魚尾以及傷痕、體重等進行記錄測量登記。初步數據顯示,這頭中華白海豚體長約2.6米,體重185公斤,為正常成年海豚個體。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局技術科 陳希:
我們會對它進行解剖,然後把內臟取出來,取樣後再做一些具體的研究,比如心肝脾肺腎各個組織各個器官都取一些組織,然後回去做研究,剩下順便就把皮剝出來,要準備後期做標本,但是這個研究不一定會肯定有結果。
專家表示,從海豚體表信息來看,雖然存在少量傷痕,但不是海豚死亡直接原因。據初步解剖發現,海豚的腎臟器官特別腫大,說明海豚患有嚴重疾病,這可能是其死因之一。雖然暫時無法確定海豚死亡原因,但專家介紹,根據研究機構建立的資料庫,通過對海豚背鰭這一個體識別的重要參考的判斷,發現該海豚曾在香港周邊海域活動。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文治表示,背鰭是不同海豚個體識別的重要參考部位,相當於「人臉識別」,在這方面,研究機構已建立了一套詳細的資料庫,通過將這頭海豚的背鰭相片與資料庫比對可以判斷,它曾在香港大嶼山西側海域活動。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文治:
我這邊的數據是最終掌握到2015年,我當時還在香港工作,它主要是在大嶼山的西北到深圳蛇口港那一帶海域活動,我們在廣東省海域零丁洋一部分也記錄過,但是比較少只有兩次,所以大部分時間還是在香港海域,就香港新機場附近的海域裡面活動。
事實上,海豚擁有動物界最大的大腦,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動物之一。如此聰明的動物,為何會來到幾百海裡以外的惠州東江淡水流域?專家分析,綜合過去十年間中華白海豚在珠江口附近擱淺案例,可以發現這些進入淡水的海豚具有行為共性,比如都是個體行為,沒有成對或者成群出現,另外都是年長個體,沒有發現年輕個體。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文治:
我們曾在廣州嘗試驅趕誤入江水的海豚回到海洋,但是第二天它又回到原來的江面, 從行為上面我們會比較傾向認為它是一種主觀意願,並不是說迷路或者其它什麼原因進來,很可能是因為它的身體一些機能衰退或者一些疾病的因素,導致它在海洋上可能比較難以適應海洋生活環境,所以它要去到一個相對比較平緩的河道環境。這也是種自然現象,任何動物都有生老病死、衰老的情況。
專家表示,如遇海豚「誤入」江河,一般做法是先進行跟蹤觀察,不進行人為幹擾,看它是否能自主遊回大海,之後評估河道現場條件、海豚身體狀態,再來決定是否需要人為驅趕或引導其遊回大海,貿然採取驅趕或捕撈救護的行為均也不太可行,都可能導致海豚進一步受傷或窒息死亡。
今天起,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將陸續對海豚組織器官進行標本製作,以及對組織樣本進行理化分析。相信不久的未來,這頭中華白海豚將會以「另外的方式」與市民朋友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