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珠澳大橋工作過的工人們,幾乎都知道,如果保護不好這群「海中精靈」,港珠澳大橋即便如期完工,也算不上真正成功。
中華白海豚被譽為「美人魚」和「水上大熊貓」,珠江口是中華白海豚世代賴以生存的家園。早在2003年6月,這片海域劃出460平方公裡作為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一對中華白海豚母子(女)在港珠澳大橋附近暢遊)
港珠澳大橋穿越白海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約9公裡、緩衝區約5.5公裡,共涉及保護區海域約為29平方公裡。
由於中華白海豚只能生長在鹹淡水的交界處,對環境要求極高,對於港珠澳大橋來說,保護好這片水域的生態環境,成為與建成超級工程同等重要的目標。
早在2012年,廣東省朱小丹省長在港珠澳大橋建設現場考察時就強調:「要讓中華白海豚成為港珠澳大橋的形象代表。中華白海豚不搬家,也是港珠澳大橋項目的建設目標。」
在港珠澳大橋動工前,各種猜疑、爭論已經上演。當時,有聲音認為:大橋走線穿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海中填海修築人工島、沉管隧道基槽開挖、橋梁打樁等施工作業對中華白海豚的棲息環境會有影響。
怎樣才能把這些影響降到最低?怎樣才能為中華白海豚保住家園?
設計施工方案也不斷調整優化:增加了非通航孔跨徑以減少橋墩數量和佔用海域面積,所有承臺均埋入海床面以下以降低阻水率,橋梁承臺、墩身、墩帽均岸上工廠化製造海上拼裝等,在工藝上將環境影響降到最低。
推行了將「健康(health)、安全(safty)、生態(environment)」相融合的HSE一體化管理理念。
至2015年,各參建單位共有2544名海上施工人員參加了中華白海豚保護培訓教育,成為「中華白海豚觀察員」。他們以望遠鏡觀察海面,確保施工範圍內沒有中華白海豚活動後方可開始施工。
很多觀察員,都有過為中華白海豚停工的經歷……
中鐵武漢大橋工程諮詢監理有限公司HSE監理工程師蔣躍:
2011年,東島正在做砂樁施工,觀察員突然發現島旁幾百米出現了兩頭中華白海豚,根據「500米以內停工觀察,500米以外施工減速」的原則,迅速通知工地停工,最後,兩隻調皮的中華白海豚在該海域一「玩」就是四個多小時,工人們也只好停止施工,等了足足四個多小時。
為確保中華白海豚底數清,早在大橋開工前的2010年,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就委託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作了施工前的本底監測,採取的是國際上普遍認可、香港也常用的截線抽樣調查法。
2011年4月-8月,共出海44航次,航程3337.7公裡,航時206.19小時。
目擊中華白海豚共742頭/148群次;
2015年4月-8月,共出海31航次,航程3247.3公裡,航時166.54小時。
目擊中華白海豚共1012頭/152 群次。
截至目前,2016年平均航時目擊數量比過去4年都高。
(一隻中華白海豚在港珠澳大橋附近遊過,遠處是珠海和澳門)
9月27日貫通儀式後,媒體記者和建設者們一同乘坐大巴駛上了港珠澳大橋。車經過青州航道橋時,車廂裡喧鬧了起來。「看,白海豚!」只見橋下的碧波中,兩條白海豚正在追逐嬉戲,不時躍出水面。
巧合的是,港珠澳大橋的主塔正是採用的「海豚」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