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泥田113的問候:吃沒?

2021-02-22 鯉魚風

白泥田113的問候:吃沒?


在連接家屬區廠區的獨孔橋上遇見問:吃沒?

在通往22號辦公樓的水塘邊遇見問:吃沒?

在商店前的坡路上拎一串雞蛋遇見問:吃沒?

在五七連用暖瓶打冰果水遇見問:吃沒?

在不三不四樓頭晚飯後散步遇見問:吃沒?

在澡堂熱氣騰騰水池裡赤裸裸遇見問:吃沒?

在星期天的燈光球場打羽毛球遇見問:吃沒?

在食堂馬蘭開花舞曲響起之後遇見問:吃沒?

在112高地在電報山摟松樹毛遇見問:吃沒?

在調試場門前白花蕎麥地旁邊遇見問:吃沒?

在衛生所蘇來水來蘇水味道裡遇見問:吃沒?

在招待所迎接遠來的客人剛剛見面問:吃沒?

在露天電影開演之前佔位置時遇見問:吃沒?

在清早外走廊兩棟樓之間互相望見問:吃沒?

在託兒所接小孩遇見問:吃沒?

在油庫大坡遇見問:吃沒?

在公共廁所門裡或者門外遇見問:吃沒?

大人遇見渾厚地問:吃沒?

孩子遇見清脆地問:吃沒?

男人遇見高聲地問:吃沒?

女人遇見溫柔地問:吃沒?

兩個汽車司機開車路上會車

搖下車窗問:吃沒?

兩個汽車司機後面追上前面

搖下車窗問:吃沒?

遇見當地老鄉也不忘記問:吃沒?

在我們白泥田113信箱

吃沒?這一句問候

相當於:您好!歡迎!

謝謝!再會!

編後的話——

謝謝您能看到這裡。茫茫人海相遇,也算有緣。熟悉也好,陌生也罷,通過文字溝通,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思接古今,神遊八極,放牧三千漢字。一個文字純手工者,總是自我感覺良好,其實不論橫向還是縱向,比較起來,倍感慚愧!

孤獨,笨拙,一個囧字恰如其分形容全部。能夠把自己所思所想,所遇所見,清晰表達出來,也是一種幸運!

吃了,改成吃沒,更接近113信箱親人們的口頭禪。

記得好像是賈平凹先生有一首詩,說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人們見面總是問:吃了?

民以食為天,飽漢不知餓漢飢,吃飽撐的,吃虧是福.哪一個人能離開吃呢?現在,我們正經歷:從吃飽到吃好,再到均衡營養,一個似小實大的轉變。

別忘了那些默默奉獻的三線建設者,他們的無限忠誠,辛勤汗水,不一樣的鄉愁!

詩歌是一種慢

沙裡淘金,滴水藏海

穿上白襯衫藍褲子

跟我一起回到白泥田

找到刻有你名字的那棵樹

微信號liyufengqi

在油庫大坡遇見問:吃沒?

相關焦點

  • 吃土SoWhat? | 你吃的一碗飯,你吃的一畝田
    每碗飯,約含白米4400粒↑ 白米從稻穀脫殼變成米的過程中 ↑除去穀殼米皮的損耗按六成稻穀出米率計算的話平日吃的一碗飯大約是20斤天地人禾稻鴨米的話↑ 一個月相當於食用了600多棵稻禾的稻米 ↑一年下來相當於吃下了
  • 印度眼中的中國:貧窮的發展中國家,把烤泥塊當烤雞吃
    感謝大家閱讀,在閱讀之前,麻煩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閱讀了,每天都會有新鮮熱門話題推送,完全是「免費訂閱」哦,敬請放心關注閱讀~  (內容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吃土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
  • 世界上最苦的國家,老百姓每天吃泥餅,很多人一輩子沒吃過米飯
    世界上最苦的國家,老百姓每天吃泥餅,很多人一輩子沒吃過米飯「吃土」這個網絡熱詞相信大家一定都聽說過,這個熱詞指窮的沒有錢吃飯只能去吃土了。
  • 暴露年齡的問題來了,黃巖人,你知道捻河泥是啥麼?
    聽說很多黃巖80後、90後都沒聽說過這個詞,更別說見識這個場面啦!知道的親們,是不是瞬間有了年齡暴露了的感覺呢?在過去的大黃巖,捻河泥可是每年必有的活動,據說從解放前就開始啦。顧名思義,捻河泥和泥巴有很大關係。現今繁華的黃巖城,過去曾是個典型的一個水鄉澤國。
  • 蒸食美味 | 肉醬遇見土豆泥,吃不膩的經典搭配
    十六世紀中期土豆就被西班牙人帶到了歐洲,最初被當成花卉種植,差不多過了一百多年,才被法國農學家發現土豆能吃,還可以做麵包,從此開始在歐洲的大面積種植。中醫認為土豆「性平味甘無毒,能健脾和胃,益氣調中,緩急止痛,通利大便。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腸胃不和、脘腹作痛、大便不暢的患者效果顯著」。
  • 搗啊搗,把壞心情搗成泥!
    分享一道花吃姐姐在過年期間吃到的福建小吃:八寶芋泥。如果不想讓水氣浸入,花吃姐姐會選擇蓋一張保鮮膜。經常會有小花粉提出疑問:保鮮膜可以加熱嗎?保鮮膜蒸東西會不會中毒?有沒有致癌危險?今天就來幫你們排除疑問。
  • 廣東一名男子非法捕獵113隻麻雀,被刑拘
    近日,廣東江門開平一名「資深」捕獵麻雀人專程到臺山用專業技能捕獵了113隻麻雀,還沒來得及逃離現場就被臺山公安民警當場人贓並獲。
  • 大衣嫂兩腳是泥坐門臺上吃東西,拿手捂嘴擋鏡頭,網友:
    草根明星有許多,草帽姐,阿寶,旭日陽剛,還有王二妮等,她們都比大衣哥有文化,可是她們成名後,在農村好像就找不到了,大衣哥不一樣,依然住在農村,還和鄉鄰打成一片,大衣嫂澆地回來,坐在鄉鄰的門臺上,兩腳是泥,鞋也溼了,也沒有回家去換,坐在那裡和鄉鄰閒聊,網友說這樣的大衣嫂好樸實好美。
  • 海上掌故|慄子泥的故事
    海上一派慄子泥的故事
  • 返鄉農民工梁秋柱:種植白蓮藕富了自己美了田園
    【導語】返鄉農民工梁秋柱用自己在外學到的種植技術,在家鄉荒廢的田地上種植白蓮藕,不僅富了自己,也美了田園。梁秋柱是貫洞鎮臘水村人,之前一直在湖北打工,主要從事白蓮藕種植,十多年的打工生活不僅讓他賺到了一些錢,也讓他掌握了一定的種植技術。這幾年,隨著家鄉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荒地也越來越多,看到這一情況,梁秋柱決定回家創業,種植白蓮藕。【同期聲】藕農 梁秋柱01:想把這些田全部不要給它荒了,全部要種白蓮藕進去,不但得到增收,而且也美化了環境。
  • 春節漫彈:竇唯113分鐘的《萬圖歲福》、武漢的年初二菊花花
    年三十聽竇唯的《萬圖歲福》《萬圖歲福》時長113分鐘,一共12個篇章,分年頭序、過年嘍、靜怡聲、與共遠、化春瑩、圓舞曲、驅疫符、真好娃、舊歲時一、舊歲時二、再今朝、路漫長、尾聲謹。坐著公交,吃著滷煮,在後海酒吧呆一呆,拒絕記者採訪,和朋友一起錄製唱片,這樣的生活挺好。卻被人們稱之為仙。我們似乎習慣了娛樂圈的日常的紛紛擾擾。人家安靜下來,看客的心態反而不正常了。
  • 玫瑰蜜白豆沙湯圓【團圓美滿】
    把白芸豆瓣放入碗中,加少許水放入高壓鍋內,隔水蒸15分鐘。蒸好的白芸豆連湯倒在屜布上(屜布可以先放在篩子裡),擠出多餘的水分。把白芸豆蓉過篩。鍋內放入玉米油和白糖,小火炒至白糖融化,放入白芸豆泥。小火炒至白芸豆泥變幹,成為比較幹的白豆沙。
  • 俗語 | 「養馬不養驢,搬磚不和泥」,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在以前,普通老百姓家裡是不允許養馬的,而且擁有馬匹的都是一些達官貴人,因此馬匹從小都是吃著精細飼料長大的,而且以前的馬匹主要的作用就是交通工具,很少有人捨得用馬去犁地,因此馬匹相比驢就嬌貴多了。因此驢的耐力就更強一些,並且普通老百姓都可以飼養,吃的飼料自然就沒有馬好,不過長此以往也就習慣了。
  • 【鼠年說鼠】嘉善有個白老鼠灣 農民長久不願靠近
    按照地圖導航,我們找到了離白老鼠灣大橋最近的白老鼠灣,地圖顯示,這是一條河流。村民呂建勤告訴我們,不光是河流,這附近地塊都叫白老鼠灣。1983年分田到戶的時候,呂建勤選了離家很遠的白老鼠灣承包田。村民  呂建勤:我家邊上的田一畝田只有八分半、九分,這邊的田一畝地是十足的,這邊的田要整齊,田塊大。
  • 水晶泥有毒!別再讓孩子玩了,內含毒硼砂
    近日, 記者走訪了港北區西江中心小學附近的文具店,發現商家都把製作「水晶泥」、硼砂水等材料或成品擺放在貨架最顯眼的位置,五顏六色的成品「水晶泥」裝在透明的塑料盒裡,價格5到7元不等,包裝上既沒有產品說明,也沒有生產廠家、生產日期。除了成品,還有製作「水晶泥」的硼砂水、液體膠、色素、亮粉、攪拌棒等DIY材料包售賣。包裝十分簡單,僅有名稱、製作方法和「請勿食用」的警示。
  • 捕味者 | 冬吃福慄 新年大福
    1.糯米粉100g 玉米澱粉30g 牛奶180g 糖 65g混合過篩後蒸20分鐘左右,蒸熟後揉入40g⻩油 2.慄子、奶油、榛果⻩油一起打成泥過篩 (做成慄子餡) 3.準備一些熟糯米粉作為手粉 4.大福皮一個控制在35g 撒一些手粉防粘慄子泥或者紅豆沙25g中包入一顆整顆慄子包入大福中即可。
  • 倒計時2天丨來自佐佐木喜英、矢田悠祐、七木奏音的問候!
    今天小奈給小夥伴們準備的是「黑暗勢力三人組」——飾演黑晴明的佐佐木喜英、飾演大天狗的矢田悠祐與飾演雪女的七木奏音帶來的問候。
  • 做對1件事,黃痰白痰都沒了
    通常,上呼吸道感染時,痰大多是黃色的,而且隨著黃痰出現,意味著炎症在逐漸消退,白痰則多見於體虛寒症的感冒。此外,有些人可能沒感冒也有白痰,且痰的質地清稀,這種情況如果去看中醫,多會辨證為虛。如果從西醫角度上看,是主管內臟的「副交感神經」在發揮主導作用,體現在呼吸道分泌物就是白痰。
  • 他竟要吃牛糞,因為比泥餅更有營養!——【震撼照片】現實人間的餓鬼道是什麼樣子?
    餅乾是我們的零食,可泥做的餅卻是饑民的主食  什麼叫饑荒----就是泥餅也可當糧食賣 等待食物的禿鷲(吃死人肉的一種鳥類)1993年蘇丹大饑荒,南非攝影記者凱文 卡特    來到戰亂的蘇丹拍攝饑民的情況
  • 田英:「疫」路上綻放的「鏗鏘玫瑰」
    突如其來的新型肺炎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無數最美「逆行者」舍小家,為大家,衝在第一線,大悟縣開發區西嶽社區04網格員田英,就是「疫」路上綻放的一朵最美「鏗鏘玫瑰」。防控就是責任,當大家都宅在家的時候,社區的每個樓棟、每戶都留下了田英奔波而柔弱的身影。每天,田英與下沉幹部一起,上門摸排,緊張而繁重。顧不上吃口熱飯,難得喝一口熱茶,吃的是方便麵,每天忙到很晚。經過細緻摸排,西嶽社區04網格共計1160戶,2352人。武漢返鄉人員209人,做到不漏1人不漏1戶。同時,田英還負責核實摸排各類人員信息和數據上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