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諾比核災難背後:輻射量相當廣島的500倍,32年後仍有人在那裡工作

2021-02-13 職場熱搜

1986年4月26日,車諾比核電站第四號反應堆的機組人員在凌晨關閉了安全系統,以測試渦輪機,然而由於反應堆過熱,爆發的輻射量相當於廣島長崎的500倍,引發了世界上最嚴重的核災難事故。

當時,蘇聯當局接到報告後,以為不過就是一場普通火災,並沒有對此重視,在等待了24小時之後,才感到事態的嚴重性,並要求普裡皮亞季鎮的5萬居民在3個小時內緊急撤離。


後來,專家表示,由於有利的風向,最安全的措施是待在家或者避難所,而不是外出,因為通往該鎮的道路上沉積了大量的核輻射塵埃。


另外,工人曾試圖阻止車諾比核電站第四號反應堆熔化,以及阻止它汙染周圍的環境,但收效甚微,事故產生的有毒煙霧開始在歐洲各地傳播。


在接下來的7個月中,超過50萬人參與了清理行動,努力淨化受影響的地區。

儘管發生了這場災難,但是沒過多久就被重新啟動,在1986年10月和1987年12月之間,重新啟用了沒有發生事故的1號、2號、3號核反應堆,並繼續生產核電。

發生事故的第4號反應堆則被融化了,其他三座反應堆重啟後,一直運行到2010年12月。

令人驚訝的是,在災難發生32年後,仍然有大量員工仍然在車諾比工作,圖文一位工作人員在測試輻射量。

圖為:車諾比災難發生32年後,在那裡工作的工人正站在工廠外等待公共汽車。

圖為:車諾比核電站三號反應堆控制室的一名工程師在按下按鈕。

圖為:一名工人使用水罐車噴水來防止放射性粉塵被吹走,以避免汙染環境。

迄今為止,車諾比4號反應堆的爆炸仍然被視為核電發電史上最大的事故。


文/三分鐘學經營(ID:ajy360。創富案例、商業模式、商戰案例、電子書、方案、職場工具等分享。)

相關焦點

  • 惡夢之後:30年後重返車諾比
    這是「使命召喚-4」中車諾比這一關的場景,我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會親身踏上這片土地。1986年4月26日,車諾比反應堆爆炸,一些人當場死亡,很多人趕來救援,更多的人被撤離,烏克蘭和鄰近的白俄羅斯有成千上萬的人因高輻射而感染各種疾病,漫天隨風的輻射塵亦讓整個歐洲陷於恐慌。
  • 互動 |馬紹爾群島核輻射 超過車諾比10倍!
    10倍!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16日報導,自從在日本廣島和長崎丟下原子彈結束「二戰」後,美國在馬紹爾群島進行了至少65次核試驗。幾十年後,科學家從馬紹爾群島採集土壤樣本,對核輻射物質進行測定。他們發現有些島嶼的核輻射強度是福島的10到1000倍,是車諾比禁區的10倍。
  • 日本廣島被炸74年後,如今怎樣了?別再被騙了!和你們想的不一樣
    導語:日本廣島被炸74年後,如今怎樣了?別再被騙了!
  • 「車諾比核災難」是官僚主義的極致惡果!
    《車諾比的悲鳴》中記錄的第一個採訪對象——露德米拉,也是《車諾比》中出現的人物。他的先生瓦西裡是第一批衝到核電站救火現場的,他們被告知只是一場普通的火災,沒有任何輻射防護措施,從救災現場下來,當天晚上立刻被轉移到莫斯科第六醫院。說到死亡,當天上午十點,攝影師許謝諾克就去世了,是第一個。還有一個人瓦列裡被留在碎片裡,後來被埋在混凝土裡。
  • 車諾比新石棺接近完工,而且聽說那裡又建光伏電站了
    據WNN網站消息,新石棺(New Safe Confinement)關鍵系統安裝工作正在抓緊進行,這個一年前建成的巨大的拱形結構,預計將於2018年上半年正式「服役」。新石棺高110米,長257米,寬164米,大小與巴黎聖母院或者兩架波音747飛機相當,在國際社會的參與下建成。
  • 核洩漏:車諾比核電站的悲劇
    造成當場31名工作人員死亡。這次產生的核汙染相當於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產生放射汙染的100倍。       事故後至今,使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國每年都要投入經費與人力致力於災難的善後及居民的健康保健,因事故而直接或間接死亡人數難以估計,且事故後的長期影響到目前為止仍是個未知數。有的媒體甚至說,這次影響需100年才能消除,受害者總數達900萬人。
  • 車諾比(2019美劇)
    該劇講述了1986年烏克蘭車諾比事故的成因,以及勇敢的人們為拯救歐洲而犧牲自己的故事。
  • 美劇:​《車諾比》全五集
    ,講述了1986年的烏克蘭,究竟是什麼原因引發了車諾比事故,以及當年勇敢的眾人是如何犧牲自己拯救處於災難中的歐洲。歷史學家曾指出,車諾比核事故最終導致了前蘇聯的解體。影片真實呈現了80年代的蘇聯社會現狀以及高層之間的種種矛盾。1986年4月26日凌晨,位於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普裡皮亞季的車諾比核電站發生了嚴重的爆炸事故。瓦列裡·列加索夫(傑瑞德·哈裡斯飾),作為一個傑出的蘇聯核物理學家,成為了處理這場事故的應急小組的一員,同時也成為最先了解並著手組織處理這場事故的負責人之一。
  • 三十多年過去了,當初封住車諾比的石棺快頂不住了-4月26日-聊個今天
    如今封住反應堆的水泥石棺已經出現裂紋,而一旦發生洩漏,相當於400個廣島原子彈。本期角色扮演丁主播將出演應對輻射謠言的車諾比居民。今天的節目時長大概19分鐘,適合上學路上或臨睡前家長和小朋友一起收聽。車諾比事件4月26日是前蘇聯車諾比核電站洩漏的日子。
  • 車諾比發生核災近30年 義大利仍檢測到銫137
    資料圖片:車諾比核電站。據「中央社」27日報導,車諾比電廠在1986年發生核災,當時的輻射雲飄移到歐洲大陸。經過多年追蹤記錄,義大利於2013年仍在北部山區的野豬身上測出銫137。  據報導,車諾比(Chernobyl)電廠的核子反應爐在1986年4月發生事故,爆發被評為第7級的核災害,輻射雲飄往歐洲,義大利也檢測到輻射值大幅攀升。  報導說,義大利自1960年開始監測環境和農產食品中的游離輻射值。義大利北部皮埃蒙特的衛生所在2013年陸續發現,野豬身上的銫137大幅超出平均值,20多具野豬遺體的舌頭、肌肉均含有輻射物。
  • 33年後的「人間地獄」車諾比 野生動物將這裡變成天堂
    雖然45雷姆不足以導致輻射病(通常達到200雷姆左右),但它仍會使癌症發病率增大1.8%,除了6000例自然原因導致的正常癌症之外,該風險還將導致大約500例癌症死亡。 然而,2006年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評估報告稱,輻射導致的癌症死亡率會更高。
  • 松村直登:「福島最後的男人」 福島災後難重建,變「死城」
    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電站因強烈地震引發洩漏事故,輻射範圍內的居民全部撤離。福岡縣富岡町距離核災警戒區不到20公裡,空曠的街道上藤蔓瘋長,花園裡雜草野花叢生。這個曾經擁有16000人的興旺社區,現在僅剩一人。 這片被放射性核汙染的無人土地,種水稻的農民松村直登已經不能再繼續耕種了。儘管政府下達了命令,他也拒絕離開。
  • 60場「死亡龍捲風」橫掃美國,車諾比爆發大火,輻射飆升16倍!伊波拉病毒捲土重來!2020年還能更慘嗎?
    第一波蝗蟲在地下產下了大量的蟲卵,它們在最近孵化出來了。規模是上一輪的20倍。連距離車諾比直線距離1100公裡的瑞典也沒能倖免!2020年,人類到底打開了什麼潘多拉魔盒!災難接二連三的到來!以前可能是當玩笑看,但我現在真真切切的相信,地球可能是在開啟自身免疫機制。
  • 【The Economist】關閉日本的反應堆比福島核災難更致命嗎?
    關閉日本的反應堆比福島核災難更致命嗎?由於2011年的一場海嘯席捲了4公裡外的福島核設施,該鎮的21000名居民被命令撤離。此後不久,由於擔心安全問題,日本的所有54座核反應堆都被關閉,這減少了將近500億瓦的發電量。一篇新論文指出,這一決定造成的生命損失可能比一開始的核事故還要多得多。
  • 《紐約時報》每日一練207: 車諾比核災給大自然帶來的意想不到好處
    車諾比(Chernobyl)已經成為災難的代名詞。這起發生在1986的核災難導致成千上萬民眾患癌,曾經人口稠密的地區變成了鬼城,隔離區面積達2600平方公裡(1000平方英裡)。最近,一部同名電視劇將這起災難重新帶回人們的視野。But Chernobyl’s exclusion zone isn’t devoid of life.
  • 關於車諾比的20個事實,細思恐極
    瓦西裡·伊格納琴科是災難中首批出勤消防員之一(在美劇《車諾比》中也有登場)。他因輻射暴露而在兩周內緩慢死亡,不僅每天排出血液和粘液狀糞便超過25次,還咳出了自己的內臟器官。由於樹木都變成紅色、姜色,並迅速死亡,車諾比周圍地區被稱為紅色森林。
  • 看懂廣島之戀歌詞背後的故事,你會愛上這首歌
    很多人都聽過《廣島之戀》,有人說這首歌像是在分手,不適合情侶合唱。可是當你知道她背後的故事,也許就不會這麼想。
  • 日本福島海域發現核魚,放射性超標五倍!
    福島縣的研究所檢測的結果,這種魚含有放射性物質銫的濃度平均每千克含500貝克勒爾,高於日本國家食品標準平均千克100貝克勒爾。福島縣漁業聯合會自主規定的標準是平均每千克含銫50貝克勒爾,福島縣漁業聯合會決定,在許氏平鮋確定安全性之前停止出貨。日本政府今後可能下令限制許氏平鮋出貨。
  • 福島核災4年後,波蘭攝影師冒險深入災區拍照
    核災發生後,160,000人被迫離開家園,其中120,000人還沒有辦法返家。核災範圍內有許多區域仍被評定為過度危險,不能進入。在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過後,15公尺高的海嘯襲向福島,造成福島第一核電廠的3個反應爐停擺。沒過多久,3個反應爐都熔毀,最後一共四個反應爐報廢。我們或許已經逐漸淡忘這個4年前的事件,但對當地的居民來說,核災一直沒有結束。
  • 圖集 廣島核爆69周年
    此後幾十年中,關於使用核彈的爭論始終不斷,而隨著數日前執行任務的最後一位成員西奧多·范柯克的離世,機組捍衛了一生的關於投放核彈的道德問題,也將永留於後世判斷。執行「小男孩」投放任務後的導航員範柯克(左)、飛行員蒂貝茨(中)及投彈手費勒比與「埃諾拉·蓋伊」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