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扣扣殺人案:安全閥的缺失造就極端之惡

2021-02-24 紅辣椒評論

即使張扣扣背負著三條人命,網友中仍不乏同情之聲。他選擇殺人為母親報仇,是因為復仇的正常渠道都被堵死了。報仇是他生活的支點,也是自我毀滅的手段。

去年春節前夕,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新集鎮三門村,35歲的張扣扣持刀殺害鄰居王家父子三人,並點燃王家的一輛小轎車。兩天後他投案自首。2019年1月8日,張扣扣一案開庭審理。法院一審判決,對其判處死刑。

童年的陰影是深埋心底、不斷膨脹的毒瘤,張扣扣太想解開這個心結了,他終於完成了一件期待已久的事。22年前,張扣扣的母親汪某與鄰居王家發生口角,在爭執中被王家老三拿木棍擊中頭部,因救治無效當場死亡。當年13歲的張扣扣親眼目睹了母親的死,他看著母親倒在自己懷裡,嘴裡冒著血,想說話又說不出,隨後在上百人的圍觀中被法醫當場解剖。這種常人難以想像的痛苦與羞辱成了張扣扣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弗洛伊德說:「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那些發生於童年時期的疾病是最嚴重、也是最難治癒的。」童年的遭遇為張扣扣埋下了「惡」的種子。

張扣扣不是一個充滿戾氣的惡魔,從他身上人們能感受到被壓迫的窒息感。對於殺害王家父子的事,張扣扣一早就做了充足的準備,他知道自己將面對什麼樣的後果。殺人在他看來是正當的,因為王家父子對母親的死負有不可逃脫的責任,並且幾十年來都沒有認錯,而是選擇逃避。張扣扣殺死三人後放過了王家的其他人,這說明他在殺人時是清醒的;殺人後他燒了王家的轎車,這是他心裡不平衡的表現:對於一直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張扣扣而言,王家人的步步高升讓他心理極度失衡,他不能忍受殺母仇人在自己眼皮底下過得越來越好。

復仇是人類報復心的本能表現,但人產生的報復情緒並非都要以兩敗俱傷來終結,還可以訴諸其他方面。社會系統的支持、法律援助、個人的寬恕,為什麼這些途徑在張扣扣身上行不通呢?首先,社會支持系統長期缺位——父子、姐弟間缺少交流,張扣扣對親情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在外打工不斷受騙,對社會和人際關係的基本信任坍塌。其次,「殺人償命」的同態復仇心態在法治社會依然流行。22年前那樁命案中,王家老三隻被判了7年,坐了4年牢就放出來;而張家上訴後沒有得到更多的經濟賠償。最後是個人的心理失衡。人們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福報,但是,鄰居王家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加劇了張扣扣的不平衡和報復心理。種種因素將排解仇恨的正常渠道統統堵塞了,張扣扣最終走上殺人復仇這條不歸路。

從某種程度上看,張扣扣的報復行為具有必然性。由於童年時期的特殊經歷——他最珍視的親情被人撕碎、踐踏和羞辱,這種創傷直接導致人格的不完整。再加上一直生活在社會底層,難以獲得尊重和信任,生活拮据,報仇就成了多年來放不下的一樁事。因此,學會尊重他人,尊重底線,避免傷害他人最為珍視和呵護的事物,能夠減少惡意情緒滋長。

以暴制暴,以牙還牙,只會冤冤相報無窮盡。現代法律否定了這種同態復仇心理,提倡通過法律途徑化解矛盾。但法律維持下的正義也會遲到、缺席,我們需要在社會中建立一套排解仇恨情緒的安全機制。假如張扣扣的人生中能受到更多的尊重與幫助,不知道此類悲劇是否能夠避免?現在還不能做這樣的假設,因為社會中仍然缺少排解惡意情緒的安全閥,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文/王嬌嬌

相關焦點

  • 安全檔案 | 張扣扣故意殺人案——童年陰影釀成滅門慘案
    案發後,大部分人認為張扣扣是替母報仇的孝子,甚至給其貼上俠義,正義的標籤,是敢於復仇的英雄。但是反觀案件的本身,是一起惡性故意殺人罪,張扣扣的殺戮僅是為了發洩多年來的仇恨怨氣,維護自己所認為的「正義」。但真正的俠客會為了自己的私利,而殺害三條人命嗎?法律是談及一切的最低標杆,違背法律屠害三條人命更不能稱之為是俠義、孝道。
  • 張扣扣被執行死刑
    新華社發(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供圖)陝西漢中「2﹒15」故意殺人、故意毀壞財物案罪犯張扣扣今日被執行死刑最高人民法院審理的被告人張扣扣故意殺人、故意毀壞財物死刑覆核一案,近日依法裁定核准張扣扣死刑。陝西省漢中市中級人民法院向張扣扣宣告並送達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刑事裁定書,並於2019年7月17日上午遵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籤發的死刑執行命令,對張扣扣執行了死刑。檢察機關依法派員臨場監督。執行死刑前,漢中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安排張扣扣會見了其近親屬。最高人民法院經覆核確認:1996年8月27日,被告人張扣扣家鄰居王自新的三子王正軍(時年17歲)因鄰裡糾紛將張扣扣之母傷害致死。
  • 張扣扣最後說了一句話
    據瀟湘晨報7月17日報導,當天執行死刑前,陝西漢中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安排張扣扣會見了其近親屬。 陝西漢中中院發布的消息還稱,他們向張扣扣宣告並送達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刑事裁定書。檢察機關依法派員臨場監督。 當日中午,瀟湘晨報記者聯繫了張扣扣的父親張福如。他稱,執行死刑前見到了兒子,只說了「爸爸,沒事的」。
  • 【觀後感】「無差別殺人案」的背後
    也許人性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很多我們理所當然的事或許只是我們足夠幸運,而「他人即地獄」的視角來源於我們對同胞同情感的缺失,有些時候我們關注的只是結果正義而忽視了過程的正義,這個過程是施害者一方。正如被執行死刑的張扣扣的律師的辯護詞中所說:「國家法應該適當吸納民間正義情感。」權力可以集中,但正義必然是個體化的、分散化的。司法在追求正義的過程中,如果完全摒棄民間的立場,完全忽略個體當事人的感受,有可能會導致正義的錯位甚至正義的窒息。簡單的喊著正義或者邪惡的口號很容易,簡單的說一句法律禁止私力復仇很容易。
  • 漢娜·阿倫特:平庸之惡
    阿倫特覺得艾希曼不像是一個極端邪惡的人,他對於自己所做的行為極為冷漠,只是覺得在執行上級命令。阿倫特發覺:被關在玻璃籠子裡的兇殘戰犯,怎麼看都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人為什麼會如此邪惡?阿倫特給的解釋是「平庸的惡」。阿倫特記錄之下的艾希曼就是為納粹制度效力的一顆齒輪:官僚心態,盲目服從,麻木執行。
  • 張扣扣被執行死刑,王漢娃講述殺人焚車全過程:他已經瘋狂了!
    這時,張小萬聽到王漢娃說「是扣扣,就是扣扣」,他也認出殺人者是張扣扣。(本文系說法品茶整理髮布,如果您看到本文發表者不是說法品茶,說明本文已被此號惡意抄襲,請予以投訴!)張小萬跟著王漢娃與另外一人跑進王自新家裡,看到王自新躺在屋簷下,已經斷氣。王漢娃只看到了張扣扣在王家老三身上補刀,他沒有看到王家大哥王校軍被殺,也沒看到王校軍就躺在路邊溝裡。
  • 張扣扣父親:拒絕領取兒子骨灰!懷疑有人要害我
    骨灰不想要了瀟湘晨報:張扣扣是今天(17日)執行死刑嗎?
  • 張扣扣被執行死刑,誰才是貨真價實的殺人犯?
    張扣扣就是貨真價實的殺人犯!並且是失常殺人狂!
  • 我們與惡的距離 || 在資訊時代中迷失的我們
    最近,一部臺灣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風靡網絡,獲得了豆瓣9.4的高分,引起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等主演的電視劇,於2019年3月24日在臺灣公視首播。故事要從兩年前的一起無差別殺人案說起。槍手李曉明持槍殺人,造成9死21傷,這是是臺灣近5年來死傷最多的隨機殺人案。
  • 重型音樂 極端金屬之神CARCASS樂隊
    但求同月同日死重型音樂創刊十五周年系列演出之三全球最偉大極端金屬之神不列顛傳奇一年之後重返華夏
  • 《我們與惡的距離》: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更何況,我們與惡的距離,不單單是死刑就能隔絕的。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那麼是否在這個社會中,犯罪的產生也有著社會性的因素,受社會的影響,受社會個體的影響?我們也身處導致雪崩的雪花之中? 就像小燈泡殺人案中的加害人,他是如何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是否跟當前社會有關?我們是否會因為小小的事情成為別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罪魁禍首之一? 要知道,很多精神異常的人,除了自身的原因,還來自他人所強加的壓力。
  • 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新作」封神!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已經更新到第六集,作為一部現象劇,在豆瓣達到9.3分的高度,實屬罕見。跟《誰先愛上他的》一樣,該劇出自編劇呂蒔媛之手。2016年2月28日,臺北街頭,年僅3歲的女童「小燈泡」跟在媽媽身後騎著腳踏車。在腳踏車卡住之際,一個手持菜刀的男人上前,菜刀向「小燈泡」身上砍去,足足23刀。《我們與惡的距離》便取材改編於「小燈泡事件」。
  • 【安全】擰緊「安全閥」 油氣出新招
    近日,車間結合過去安全生產情況,開展了「回頭看」活動,要求認真總結成績、查找「短板」和「不足」、明確2017年努力方向、制定整改措施,擰緊員工「安全閥」。開展「回頭看」要「照鏡子」。 通過對照責任制「照鏡子」,看過去工作有哪些亮點,還有什麼問題和不足。要求從機制上找漏洞、從管理上查原因、從作風上看問題、對照標準找差距。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我們都會說,但可能大家都覺得我不做壞事就是不為惡。其實我理解這句話中的「惡」是指我們自身的欲望與惡念,因為這個惡小而去放縱慾望,就會沉淪於其中走向墮落。而這句話中的「善」則是說生活中的一些正面導向的小事,在生活中不應怕麻煩而去逃避。希望這篇文章刊出後,我們都能反省自己,共建文明小區。
  • 這支擊斃了ISIS首領的傳奇部隊到造就了哪些人?(特輯)美國三角洲特種部隊丨部隊
    最近發生了一件轟動世界的大事,那就是:國際極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的首領巴格達迪被消滅了。下面小編就來簡單介紹下。阿布·巴克爾·巴格達迪(阿拉伯語:أبو بكر البغدادي‎ / 英語:Abu Bakr al-Baghdadi,1971年6月29日~2019年10月26日),本名阿瓦徳·易卜拉欣·阿里·巴德裡·薩馬賴,伊拉克薩邁拉人,遜尼派穆斯林,生前是國際極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IS的首領。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最近,大熱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深入探討了人性。電視劇目前豆瓣評分9.4分,雖還未正式引進,但因其內容之深刻,已經在網上形成了巨大的討論熱度。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惡,被赤裸裸地展現出來,強迫我們睜開眼,看清身處的黑與白,善與惡之間搖擺的灰色地帶。
  • 從新聞中剝離新聞:永遠警惕人性的惡
    不論是所謂的『伊斯蘭極端分子』,還是『右翼極端分子』,恐怖分子終歸只佔相應群體的極少數。但正是這些極少數人,卻不斷地興風作浪,妄圖擾亂我們多數人的正常生活」 幾年來,被視作穆斯林的群體在歐洲的行走路線「亦正亦邪」,越來越多關於歐洲遲早「伊斯蘭化」的恐慌蔓延而來。
  • 8月4日三支極端金屬會師上海!
    今 夏 的 極 端 氣 候 需 要 一 些 極 端 的 邪 惡 樂 隊 進 行 調 和三 支 來 自 地 獄 的 樂 隊 將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