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張扣扣背負著三條人命,網友中仍不乏同情之聲。他選擇殺人為母親報仇,是因為復仇的正常渠道都被堵死了。報仇是他生活的支點,也是自我毀滅的手段。
去年春節前夕,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新集鎮三門村,35歲的張扣扣持刀殺害鄰居王家父子三人,並點燃王家的一輛小轎車。兩天後他投案自首。2019年1月8日,張扣扣一案開庭審理。法院一審判決,對其判處死刑。
童年的陰影是深埋心底、不斷膨脹的毒瘤,張扣扣太想解開這個心結了,他終於完成了一件期待已久的事。22年前,張扣扣的母親汪某與鄰居王家發生口角,在爭執中被王家老三拿木棍擊中頭部,因救治無效當場死亡。當年13歲的張扣扣親眼目睹了母親的死,他看著母親倒在自己懷裡,嘴裡冒著血,想說話又說不出,隨後在上百人的圍觀中被法醫當場解剖。這種常人難以想像的痛苦與羞辱成了張扣扣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弗洛伊德說:「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那些發生於童年時期的疾病是最嚴重、也是最難治癒的。」童年的遭遇為張扣扣埋下了「惡」的種子。
張扣扣不是一個充滿戾氣的惡魔,從他身上人們能感受到被壓迫的窒息感。對於殺害王家父子的事,張扣扣一早就做了充足的準備,他知道自己將面對什麼樣的後果。殺人在他看來是正當的,因為王家父子對母親的死負有不可逃脫的責任,並且幾十年來都沒有認錯,而是選擇逃避。張扣扣殺死三人後放過了王家的其他人,這說明他在殺人時是清醒的;殺人後他燒了王家的轎車,這是他心裡不平衡的表現:對於一直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張扣扣而言,王家人的步步高升讓他心理極度失衡,他不能忍受殺母仇人在自己眼皮底下過得越來越好。
復仇是人類報復心的本能表現,但人產生的報復情緒並非都要以兩敗俱傷來終結,還可以訴諸其他方面。社會系統的支持、法律援助、個人的寬恕,為什麼這些途徑在張扣扣身上行不通呢?首先,社會支持系統長期缺位——父子、姐弟間缺少交流,張扣扣對親情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在外打工不斷受騙,對社會和人際關係的基本信任坍塌。其次,「殺人償命」的同態復仇心態在法治社會依然流行。22年前那樁命案中,王家老三隻被判了7年,坐了4年牢就放出來;而張家上訴後沒有得到更多的經濟賠償。最後是個人的心理失衡。人們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福報,但是,鄰居王家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加劇了張扣扣的不平衡和報復心理。種種因素將排解仇恨的正常渠道統統堵塞了,張扣扣最終走上殺人復仇這條不歸路。
從某種程度上看,張扣扣的報復行為具有必然性。由於童年時期的特殊經歷——他最珍視的親情被人撕碎、踐踏和羞辱,這種創傷直接導致人格的不完整。再加上一直生活在社會底層,難以獲得尊重和信任,生活拮据,報仇就成了多年來放不下的一樁事。因此,學會尊重他人,尊重底線,避免傷害他人最為珍視和呵護的事物,能夠減少惡意情緒滋長。
以暴制暴,以牙還牙,只會冤冤相報無窮盡。現代法律否定了這種同態復仇心理,提倡通過法律途徑化解矛盾。但法律維持下的正義也會遲到、缺席,我們需要在社會中建立一套排解仇恨情緒的安全機制。假如張扣扣的人生中能受到更多的尊重與幫助,不知道此類悲劇是否能夠避免?現在還不能做這樣的假設,因為社會中仍然缺少排解惡意情緒的安全閥,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文/王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