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過了46個春節了,漸漸覺得都不一樣,尤其這幾年與自己孩提少年時,以前父母給的是紙幣紅包三五元(現在用微信給了四五百)了,以前一家五口圍在灶屋旁木桌上吃團圓飯,現在去飯店過年。
這種現象的背後是什麼,是現代化,尤其是人的現代化。自先秦以來,過年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在經歷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堅守傳統文明內核的同時,也把創新思維帶了進來,創新和記錄著形式表達。
人是環境的產物,而且特別敏感,環境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可以在人的身上找到蛛絲馬跡。人的現代化就這樣在生活環境變化的影響下,一個傳統人轉變為現代人的過程。
思想觀念是人的精神上的眼睛。不同的觀念會使人由於著眼不同而看到不同的東西,進行不同的思考,取捨不同的信息和知識,得出不同的結論。在現代化進程裡,主體意識、公民意識、開放意識、競爭意識、法治意識、生態意識等越來越明顯,個體和群體都是如此。
現代人的能力結構,是現代人本質力量的集中體現,是人的現代化的主要標誌,就一般個體而言,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都需具備,而對參與執政的個體要求更高,需要提高政治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群眾工作能力、抓落實能力,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不斷解決問題、破解難題。
這個過程是推動現代化的過程,人在這個過程裡也在現代化。人,既是現代化建設的主體,又是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作為主體,只有現代化的人才能擔任現代化建設重任,而作為目標,只有實現人的現代化才能真正發揮現代化的價值。
這裡繞不開一個制度問題,就是以制度創新來保證人的現代化,因為人的觀念更新和能力提升,都要在當時制度條件下和制度創新過程中得以實現,叫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多數中國人開汽車、說英語、用電腦是沒法做到的,因為改革開放的制度還沒有。
值得辯證思考的是,不論採取什麼制度,起決定作用的是實行這個制度的人的素質。這個觀點看似平樸,但至關重要,由此也可以深入理解黨中央為什麼一直強調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前者用制度管事,後者用制度管人。
中國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14億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其規模超過現有所有發達國家總和。中國現代化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從先秦到新中國,中國人至少過了2200多個春節了,春節沒變人在變,人變得越來越現代化了。新時代的現代化,重點是人,核心是黨,關鍵是黨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幹部。人事有代謝,歲年人不同,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為中華民族謀幸福的使命一直沒變,這是中國共產黨人「不變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