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已是臘月,離牛年春節越來越近了。儘管有新冠病毒來攪局,但在全民戰疫的大背景下,賓川人的工作生活並沒有受到大的影響,年味也越來越濃了。
在賓川縣金牛鎮柳家灣華僑社區的一座院落裡,年逾70的印尼歸僑張巧顏一家正在做小餅乾。張巧顏介紹,過年做小餅乾是她們的習俗,是她們一直以來的傳統。
張巧顏家所在的柳家灣華僑社區,居住著來自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歸僑及僑眷。而張巧顏一家則是1960年從印度尼西亞回到這裡定居的,那時她才10歲,而現在她已經70歲了,對於小餅乾的製作,從小她就耳濡目染。
在張巧顏家的小院裡,幾位阿姨正熟練的製作小餅乾。蛋清蛋黃分離、打雞蛋、揉麵團,再將麵團搓成小球放進鐵盤裡,嵌上瓜子仁……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人工操作。而每一種材料的用量對於張巧顏來說已然是駕輕就熟、遊刃有餘、拿捏精準,她總能把握最佳的口感。
張巧顏說,小餅乾的酥軟,關鍵在於蛋清和蛋白的比例,用打蛋器打成白色黏糊狀加入適量麵粉和黃油,攪拌均勻,這個時候,不需要靜置,要馬上開始製作小餅乾,不然等面發泡了就做不出餅乾了。
從製作到烘烤出爐,每個步驟都至關重要。前者對製作者的經驗有極高的要求,後者對時長、火候的掌握則需要十分精準。
從小就跟著老人學烤餅的李小明說,烤餅時掌握火候是關鍵,底火和上火都不能太大,火力要一致。底火上面放有沙子和石頭,讓火不會直接竄上來,沙子燒熱後會慢慢的、均勻的升溫,這樣烤出的餅乾不容易糊,也不夾生。
當記者問到為什麼他們一直用爐火烘烤而不用烤箱時?張巧顏回答,曾經也嘗試過用烤箱烤,但烤出來的餅乾沒有這麼酥,口感也不是太好。做印尼小餅乾還是得用傳統的老方法才有那個味道。
事實證明,他們的堅持是正確的,用傳統工藝做出來的小餅乾每一塊都色澤飽滿、鬆軟酥脆得恰到好處,甜而不膩、香氣四溢。
不變的原料,傳統的工藝,使得小餅乾一直保持著歸僑們最初的年味。親朋好友、街坊鄰裡聚在一起,端著濃鬱的咖啡,吃著香酥的小餅乾,一個熱鬧幸福的新年開始了。
圖文/徐曉霞 吳松江 何國松
編輯/張鑌
責編/歐陽王
審核/朱曉天
終審/楊鳳雲 劉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