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住在樓房裡,但是幸運的是,住樓的這些老人並不都是真正的「住樓人」,因為,他們的生活裡還有非常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在裡面。
就拿一首關於年前的歌謠來說吧,好像二十六確實有要做的,而且是千百年都是這樣做的。
先來看這個歌謠的內容: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沒想到吧,臘月二十六就是要燉肉的日子嘛。所以,很多上了歲數的老人,都會老老實實在相應的日子裡做對應的事兒。
今天我們的樓下,兩位老夫妻就整整忙活了一天,一個自製的大鐵爐子,加上一口六印(直徑尺寸的說法,不統一)大鐵鍋,灶膛裡點上劈柴,燉肉的工作就要開始了。
在我們這裡,有一個說法,大鍋燉肉就是香。實際體驗也多數如此,大鍋燉出來的肉,總是比煤氣灶、電磁爐或者高壓鍋燉出來的要香上十倍。這樣說的時候,我的口腔就已經津液四溢了。
說起燉肉來,我們老家基本上就是幹燉的時候多,很少有別的方式,只要在加入必備的調料花椒、大料、蔥、姜、蒜之後,就可以大火煮沸,小火慢燉了。到了一定的火候,只要用筷子能輕鬆扎進肉皮,就說明燉肉完成了。燉的過了火,也不行,也就是我們這裡所說的燉飛了,太爛了。
而妻子家那邊,則是把肉皮抹上蜂蜜,用燒開的油炸一下肉皮,然後再進行燉肉的具體程序。這樣處理之後的燉肉,吃起來肥而不膩,尤其是肉皮,吃的時候簡直就是一種如墜雲霧的神仙體驗,不是誇張,味道確實不一樣哦!
還有一種燉肉的做法就是酥肉。我的大姑和老姨都是酥肉製作的高手,每次去做客都會等待酥肉上桌,美美的享受兩口,才捨得下桌。如果哪頓宴席沒有酥肉,簡直就不是宴席。
酥肉的做法,基本上是先選肥肉多瘦肉少的上等五花肉,切成大小適合一盤子的方塊肉;再切成肉片,但必須不能完全切斷,要有連在一起的部分;然後把切好的肉蘸入雞蛋和澱粉調好的羹糊裡,把羹糊沾滿肉塊的外面所有部分;接著就是放進滾開的熱油鍋裡進行炸制;最後,放上調料汁,再把炸好的肉塊放到蒸鍋裡蒸一遍,就可以食用了。
當然,每個地方到底都有怎樣特色的燉肉方法或者形式,自然是不一樣的,也體現了十足的地方風味。
就在下午我認真觀看老夫妻燉肉的過程之後,我也就有了這篇關於年前燉肉的想法,記錄在這裡,也歡迎給位朋友把您所知道的分享給大家,我們一起在年味裡辭舊迎新,過一個快樂幸福香氣十足的中國年。
如何?
聽我為您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