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穴:能排出最深層的風寒溼毒!

2021-02-20 健養知識庫

每日養生 健康一身 美麗一生 財源茂盛 幸福快樂

屬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方法】

尋找穴位時通常採用俯臥姿勢,膏肓穴位於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寬處(或左右旁開三寸),肩胛骨內側,一壓即疼。

【主治】

肩膀肌肉僵硬、酸痛、咳嗽,氣喘,肺癆,健忘,遺精,完谷不化。

【穴位配伍】

配尺澤穴、肺俞穴治喘咳。

分享一分鐘內能讀完的穴位小知識

我們致力於分享學習內容,養生保健知識,醫學藥類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做治療和實用,詳詢專業醫生,不受職詐,公平進步,為人方便,榮益一生,如涉及原創及版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健養知識庫

長按二維碼關注

專發實用養生 理療 美業 技術 經絡 穴位 保健 方法 技巧

為了您和更多家人,甚至子孫的幸福和快樂,請多轉給幾個朋友。我們衷心感謝您!


MORE  | 更多知識

長按二維碼關注

專注健康 養生 美業精品 批發零售 共享合作 養生平臺

長按二維碼關注

專注飲食養生 食材營養 飲食搭配 飲食知識

瀏覽優質好文▲點擊長按二維碼關注

不再錯過接收每天優質健康生活資訊

關注健養知識庫 · 學習健康知識 · 實用保健技巧 · 掌握養生技術 · 呵護全家健康

提示:文章涉及食材和商品,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健養商城」內購買

相關焦點

  • 肩髃穴:肩部的保健醫生!
    此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並與陽蹺脈相交會,故疏經活絡、通利關節的作用甚強,為治療上肢痛、麻、涼、癱諸疾要穴。此外,肩髃還具有祛風通絡、清熱止癢的作用,可治療外感風邪或風與血分之熱相搏於肌膚之間所致的風熱癮疹;此穴的通經理氣、化痰散結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瘰癧、癭氣。
  • 肩髃穴——肩部保健不可缺
    以平手取其穴,灸七壯,增至二七壯。《天星秘決歌》:「手臂攣痺取肩髃」。       人到50歲左右,由於全身激素的改變,以及機體自我調整能力的退化,加之如果是辦公室一族,長期伏案,或者夜晚睡覺時肩膀露在外面感受風寒,時常會出現肩膀周圍的疼痛,以至難以抬肩,就要警惕了,這可能是患上了肩周炎。
  • 飛揚穴養生保健
    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跗陽至至陰各穴吸熱上行的水溼之氣,在本穴的變化為進一步的吸熱蒸升,故名飛揚。取穴位置:在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處。功能主治:散風解表,通絡止痛。艾灸飛揚穴,防治感冒簡便而效速,治癒率高,療效可靠,患者易接受,極具「可重複性」。飛揚穴除慢性腰痛(慢性腰疼是指疼痛持續一月以上的脊椎兩旁的肌肉痛。)按摩手法如下:1、以一手拇指隨鼻腔慢慢吸入清氣,漸漸向下按壓飛揚穴至最酸脹時,緩緩吐出濁氣,停留6秒,如此9次。
  • 肩髃穴:肩部保健必選的穴位
    肩髃穴取穴方法
  • 民間偏方:滾雞蛋去溼毒
    歡迎新朋友關注本平臺:1、點擊本文章標題下面「江蘇省文物保護學學會對外交流中心
  • 睛明穴:教你一招,恢復視力的奇穴!
    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五脈交會穴。主治目赤腫痛,憎寒頭痛,目眩,迎風流淚,內眥癢痛,胬肉攀睛,目翳、目視不明,近視,夜盲,色盲。該穴主目視不明,故名睛明;用手指按在穴位上擠壓、上下移動,可以感覺到鼻粱深處有隱痛。臨床上常用按摩此穴位以解除眼睛疲勞,預防近視眼。
  • 兒科推拿|每日一穴:五指節
    趙老提出本穴亦可調和氣血,能加強各穴的功能,為小兒推拿結束手法之一。張漢臣小兒推拿流派第二代傳人田常英:田老提出本穴亦可用於小兒風寒咳嗽,當小兒傷風感冒,五指節與上感穴可配合使用。註:上感穴又名感冒穴,取穴:半握拳,此穴位與中指與無名指指掌關節之間凹陷處。
  • 大腸俞穴:保持腸道衛生的「清道夫」
    大腸俞穴取穴方法    大腸俞穴的位置:大腸俞穴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大腸俞」「大腸」,大腸腑也。「俞」,輸也。大腸俞名意指大腸腑中的水溼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人體既要吸收有用的精華物質,也要排出無用的糟粕之物,這樣才能保持人體的清潔與平衡。大腸是人體最重要的排毒器官。大腸健康,體內毒素才能順利排出體外。    日常生活中,經常按揉大腸俞,有利於大腸健康,保持大便通暢。人體輕輕鬆鬆,沒有有害物質的侵害,自然精神倍增。該穴出自《針灸甲乙經》的「大腸俞,在第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 冬季風寒引頭痛
    頭痛和我們人體的經脈、臟腑功能,包括外在的邪氣有關係。比如冬天頭疼,那就跟風寒有關係了,天兒特別冷,今兒咱穿少了,凍著了,風寒邪氣凝滯了,正好就吹了脖子了,或者說我們睡覺的時候、讀書的時候,那窗戶沒關,小風一直吹著,然後我們自己在那兒做一些事情,沒有注意,所以中醫上叫虛邪賊風。中醫講「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頭疼,中醫從病因上講,有外因、有內因。首先我們說外因,就是風、寒,還有溼,甚至還有熱這些邪氣導致的。
  • 太白穴:保護脾臟,祛除脾虛
    太白穴名意指脾經的水溼雲氣在此吸熱蒸升,化為肺金之氣。本穴物質為大都穴傳來的天部水溼雲氣,至本穴後受長夏熱燥氣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層次化為金性之氣,故名「太白穴」。大白名意與太白穴同,大,通太。    按揉太白穴,遠離脾虛煩惱    人體的脾出現問題時,多表現為大便稀溏或便秘、腸鳴、腹脹、胃痛等。
  • 巨髎穴:冷降胃濁
    穴位解剖:淺層為上唇方肌,深層為犬齒肌;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 【穴名解說】 巨髎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陽明胃經。手足陽明、陽蹻之會。足陽明胃經與陽蹺脈交會穴,蹺脈足陽明之會。
  • 提醒大家:不論男女,手指上有個「通便穴」,一按就拉,排出10天臭宿便!
    這個季節還在市場上銷售,紫紅色含有豐富的鈣,很容易被人體吸收,並能維持正常的心肌活動和防止肌肉痙攣。紫紅色也是一種低脂肪、低熱量的綠葉蔬菜,粗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減少脂肪和防止便秘。蘆筍還含有大量的水和膳食纖維,能有效地軟化腸道大便,減少便秘的發生。3.大白菜
  • 神道穴:壯陽益氣
    【神道穴的功能特性】穴義:此穴在足太陽經兩心俞之中,正在心之後,心為主宰之官,神明出焉,故曰神道。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運行規律:吸熱後循督脈上傳身柱穴。功能作用:壯陽益氣。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 墨菊有約:伏兔穴的作用
    經穴定位伏兔穴在大腿外側,髂潛上棘與髕骨外緣的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6寸處(按骨度分寸法大腿股骨大轉子—膝中為19寸)。簡便取穴法:正坐屈膝成90度,醫者以手腕掌第一橫紋抵患者膝髕上緣中點,手指併攏壓在大腿上,當中指到達處是穴。《針灸甲乙經》:「在膝上六寸,起肉間。」《神應經》:「在陰市上三寸,循起肉。」
  • 捶背丨最簡單易行的強身方法
    冬季,面對風寒霧霾和不那麼美好的天氣,制定好的鍛鍊計劃是不是又被擱置了? 總在給自己找各種藉口吧?
  • 膝關節痛:鶴頂穴、犢鼻穴、內膝眼、外膝眼
    【取穴位置】在膝上部,髕底的中點上方凹陷處。【功能主治】功能:通利關節,祛風除溼,活絡止痛。主治:膝痛、腿痛、鶴膝風、膝關節酸痛、腿足無力、下肢痿軟、癱瘓;腳氣;各種膝關節病,腦血管病後遺症。該穴名意指流過的胃經經水帶走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本穴物質為梁丘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為從梁丘穴的高位流落本穴的低位,經水的運行如瀑布跌落,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被經水承運而行,如被牽之牛順從而行,故名。【取穴位置】屈膝,在膝部,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中。
  • 風寒咳嗽防護知多少?
    外加氣溫驟降,人體容易外感風、寒等淫邪,進一步傷害肺部,出現咳嗽、氣喘等呼吸道症狀,冬季是風寒咳嗽的多發季節,在此季節養肺潤肺顯得尤為重要。    風寒咳嗽的病因        因氣溫驟變,或機體抵禦能力不足,風寒邪氣侵襲,或從口鼻而入,或從皮毛侵犯機體,感受風寒、肺氣失宣所致的風寒咳嗽。
  • 經常刺激6個穴位,把風寒溼從骨頭裡趕跑
    造成膝關節疼痛的罪魁禍首1、風寒溼邪:膝關節最主要的殺手是寒和溼,膝關節受到風、寒、溼侵襲,導致氣血阻滯,經絡不暢,所以膝關節會出現疼痛。讓「膝」年輕你要注意這幾點膝關節可是身體最 大的承重關節,我們要學會「珍」膝,注意以下5點:1.注意防寒、防潮,及時增減衣物,避免久居陰冷潮溼的地方。2.不能在勞動出汗後吹風、淋雨、隨地坐在陰溼的地面,更不能汗後洗冷水澡3.在自身能接受程度,進行適當的鍛鍊,避免關節僵硬、肌肉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