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髃(yú)是人體腧穴之一,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出自《靈樞·經別》,《說文解字》說:「髃,肩前也」猶「隅」,指肩部骨頭的邊緣。
此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並與陽蹺脈相交會,故疏經活絡、通利關節的作用甚強,為治療上肢痛、麻、涼、癱諸疾要穴。
此外,肩髃還具有祛風通絡、清熱止癢的作用,可治療外感風邪或風與血分之熱相搏於肌膚之間所致的風熱癮疹;此穴的通經理氣、化痰散結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瘰癧、癭氣。
取穴方法
以對側手按住肩部外側骨性凸起(即肩峰外端),然後手伸直外展,於肩峰端前下方可摸及一凹陷處,即是肩髃穴。
功效主治
人上了年紀,由於機體能力的退化,加之長期伏案或者夜晚睡覺時肩膀露在外面感受風寒,時常會出現肩膀周圍的疼痛,以致難以抬肩,這時就要警惕了,可能是患上肩周炎了。
肩周炎,又稱為「五十肩」,因為該病多發生在50歲左右的患者中,又稱「肩凝症」、「凍結肩」,肩膀就像凝固、凍結了似的,活動受到限制。對於該病,肩髃穴是其治療特效穴。
關於該穴,歷史上還有一個典故,隋末唐初的著名醫學家甄權擅長針灸治病。有一天,魯州刺史受風寒,肩不能抬起而不能拉開弓箭,遍訪名醫無人能治,後來求治於甄權。甄權在其肩髃穴上刺入一針,出針後,刺史立刻就能拉弓射箭了。
這個典故說明了肩髃穴對肩部疼痛有奇效。
按摩法
端坐位,一手臂自然下垂,另一手以中指指腹按壓肩穴。按壓該穴時,力量要滲透,按壓該穴可感到局部酸痛感明顯,有的會出現向上臂放射的現象。每次按壓3~5分鐘,左右手交替按壓,早晚各一次。
查閱與分享:點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添加個人微信交流學習:gudian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