臑會穴:降濁除溼

2021-02-22 三和濟世 自發電針撳針


點  擊  上  方  藍  字  關  注  我  們

臑會為經穴名(Nàohuì)。出《針灸甲乙經》。別名臑髎、臑交。屬手少陽三焦經。臑會是手少陽三焦經、陽維脈的交會穴。臑即上臂,會即交會,此穴在上臂經脈之交會之處,故名臑會。

別名:Nào huì(臑窌穴,臑交穴)。

【腧穴釋義】

臑會。臑,動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陽氣。會,會合也。該穴名意指手少陽、手陽明的天部陽氣同會於本穴。本穴物質為消濼穴傳來的天部陽氣,性乾燥,量弱小,在本穴的變化為散熱冷縮。由於穴內氣血的變化是冷降收引,多氣多血的手陽明經天部陽氣因而匯入穴內,而本穴又位於手臂,故名。臑交名意與臑會同。

臑窌。臑,動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陽氣。窌,地窖也。臑窌名意指匯入穴天部陽氣在此冷降為地部經水。理同臑會名解。

手陽明少陽之絡會。理同臑會名解。

【取穴位置】

在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的連線上,肩髎穴下3寸,三角肌的後下緣。

【穴位解剖】

在肱三頭肌長頭與外側頭之間;有肱深動、靜脈分布;布有臂後皮神經和橈神經肌支。

功能主治

功能:降濁除溼,有舒筋活血、消腫散結、化痰散結,通絡止痛的作用。

主治

1. 上肢臂痛;

2. 瘰癧,癭氣。

【穴位配伍】

配肩髃、臂臑主治臂痛;

配天宗主治肩胛痛;

配天突、水突主治肋間神經痛。

【刺灸法】

直刺1~1.5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上肢疼痛、瘰癧等。

版權聲明:

1、本文來源於網絡,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供參考。

2、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侵權,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刪除。

想要了解更多穴位和病症嗎?關注微信公眾號:自發電撳針療法(ZFDQZLF),在對話框中回復「你想要查找的穴位」或「病症」,即可查詢700多個穴位精準位置及作用,學習1000多種疾病的取穴方案。還有更多的教學指導視頻等著你哦~~趕快加入我們吧!!!

相關焦點

  • 巨髎穴:冷降胃濁
    【穴名解說】 巨髎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陽明胃經。手足陽明、陽蹻之會。足陽明胃經與陽蹺脈交會穴,蹺脈足陽明之會。   1、巨髎穴。巨,大也,形容穴內氣血場覆蓋的區域巨大。髎,孔隙。該穴名意指胃經天部濁氣化雨冷降歸於地部。
  • 俠白穴:消除恐懼,緩解心跳加速的有效穴!
    《黃帝內經》記載:「在藏為肺,在色為白,兩手下垂,穴俠胸肺兩旁,故名俠白。」俠白穴屬肺經,可對肺經氣血分清降濁,所以它又有著「水被挾擠下降,體內濁物變清白」的意思。在臂內側面,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4寸,或肘橫紋上5寸處。
  • 章芝堂每日一穴:章門穴
    【取穴方法】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肘尖正對的地方就是。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和緩之氣。    【運行規律】散熱冷降後歸於地部。    【功能作用】降濁固土。    【此穴為髒會穴,統治五臟疾病】    (1)消化系統疾病:消化不良,腹痛腹脹,腸炎洩瀉,肝炎黃疸,肝脾腫大,小兒疳積。關注微信公眾號經絡技巧。    (2)其他疾病:高血壓,胸脅痛,腹膜炎,煩熱氣短,胸悶肢倦,腰脊酸痛。    【臨床運用】經多年臨床研究發現:章門穴主要用於治療脾之虛症和肝之實症效果較好。
  • 【絲竹空穴】:降濁除溼
    【穴名解說】   絲竹空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別名:巨窌穴,目窌穴。絲竹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溼水氣由此匯入三焦經後冷降歸地。本穴為三焦經終點之穴,由於禾髎穴傳至本穴的氣血極為虛少,穴內氣血為空虛之狀,穴外天部的寒溼水氣因而匯入穴內,穴外的寒水水氣如同天空中的聲音飄然而至,故名。   2)巨窌穴。巨,巨大也。窌,地窖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地部水液。巨窌名意指本穴天部大範圍的水溼之氣皆化雨冷降。
  • 玉枕穴:頭項痛、目痛、鼻塞
    玉枕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有緩解治療頭痛
  • 天府穴:過敏性鼻炎的良藥!按一按還能止鼻血!
    天府穴:
  • 墨菊有約:伏兔穴的作用
    經穴定位伏兔穴在大腿外側,髂潛上棘與髕骨外緣的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6寸處(按骨度分寸法大腿股骨大轉子—膝中為19寸)。簡便取穴法:正坐屈膝成90度,醫者以手腕掌第一橫紋抵患者膝髕上緣中點,手指併攏壓在大腿上,當中指到達處是穴。《針灸甲乙經》:「在膝上六寸,起肉間。」《神應經》:「在陰市上三寸,循起肉。」
  • 八風穴:治療牙痛,胃痛,月經不調
    〖標準定位〗位於足背側,第一~五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一側四穴,左右共八個穴位。〖取穴〗患者正坐位或仰臥位,於足五趾各趾間縫紋頭盡處取穴。〖刺灸法〗向上斜刺 0.5-0.8寸,或用三稜針點出血,可用暖億家本草精華原液1號+2號,一塗一抹一捂,十秒止酸痛,一分鐘祛寒除溼,舒經活絡,活血化淤;配合暖億家遠紅外線照射器照射此穴,20-30分鐘,祛寒除溼,舒經活絡,活血化淤!。〖八風穴的古代文獻選粹〗《針灸大成》:八風八穴,在足五指歧骨間兩足共八穴,治腳背紅腫。
  • 睛明穴:眼睛輸送氣血的第一要穴
    睛明穴取穴方法
  • 膝關節痛:鶴頂穴、犢鼻穴、內膝眼、外膝眼
    ☞點擊「設為星標★ 」鶴頂穴是經外奇穴,隸屬下肢部奇穴,有祛風除溼,通利關節的功效,緩解治療膝痛、腿痛、下肢麻痺、癱瘓等。【取穴位置】在膝上部,髕底的中點上方凹陷處。【功能主治】功能:通利關節,祛風除溼,活絡止痛。主治:膝痛、腿痛、鶴膝風、膝關節酸痛、腿足無力、下肢痿軟、癱瘓;腳氣;各種膝關節病,腦血管病後遺症。
  • 水分穴:消除水腫,分水溼、消水腫!
    百萬醫者 | 自 學 中 醫 的 公 眾 交 流 平 臺水分穴又叫做分水穴水分穴歸屬任脈,就是任脈的冷降下來的水液,在此穴的位置處分流。此穴具有祛溼消腫的作用。水道在水分穴這裡分開後,清的東西也變成了血液,重新循環;濁的東西也變成了尿液排出體外。
  • 肝氣鬱結者的福音:膽經合穴,灸一穴可養生排氣
    xue)別名:筋會穴,陽陵穴取穴方法:位於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飛落下傳的經水及膽經膝下部經脈上行而至的陽熱之氣,二氣交會後,隨膽經上揚的脾土塵埃吸溼後沉降於地,膽經上部經脈落下的經水亦滲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於穴周,脾土中的水溼則大量氣化,本穴如同脾土塵埃的堆積之場和脾氣的生發之地,故名。陽陵名意與陽陵泉同。(2)筋會。筋,肝膽所主之風也。會,交會也。筋會名意指膽經的天部風氣在此匯合。
  • 附分穴:頸項強痛、肘臂麻木
    穴位位置:附分穴位於脊柱區,第二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俯伏或俯臥取穴。
  • 在末伏,抓住今年最後的除溼機會!常吃這些食物,擺脫溼氣糾纏!
    溼性黏濁,如油入面」。這些更加提醒我們需要及時重視除溼問題。而立秋雨水多,這是除溼的最後最高效的時機,務必抓住。
  • 太白穴:保護脾臟,祛除脾虛
    太白穴取穴方法
  • 救心金丸:血瘀痰濁的的年終總結
    痰濁是人體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它不僅失去了津液的功能變成了一種異物,而且作用於人體可引起新的病變,成了致病因素。瘀血源於血液,痰濁源於津液。瘀血和痰濁同是病理產物,又都是繼發新的病變的致病因素。在病理情況下,瘀血形成過程中常同時出現水液代謝障礙而導致水溼停聚成痰。在水液代謝障礙時亦可導致氣血失調、運行不利而形成瘀血。
  • 日語發音規則:「連濁」現象知多少
    小編插話:學日語的同學們想必會對日語的濁音頭疼不已,特別是當兩個詞相結合構成複合詞時,容易產生「連濁」現象。
  • 太白穴---脾系統的首選保健大穴
    所以說太白穴對於脾系統的保健來說非常重要。此穴為健脾要穴,能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虛,如先天脾虛、肝旺脾虛、心脾兩虛、脾肺氣虛、病後脾虛等,並有雙向調節作用,如此穴腹瀉可止、便秘可通。另外點揉太白穴還可調控血糖指數,高者可降,低者可升。
  • 【生活】春季房間除溼妙招!
    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除溼呢?今天小編就來推薦一些浪漫而又省錢的除溼妙招。Top1 最浪漫除溼:(蠟燭)潮溼的環境讓我們喪失了好心情,不如將平日玩情調的香薰蠟燭、果凍蠟燭等用來除溼。每次點燃前將燭芯修剪至0.5~0.7cm,這樣燃燒時不易產生黑煙。蠟燭點燃後,有一定的除潮功能,原理是燃燒使部分水汽無法凝結,從而減輕室內溼度。香薰蠟燭既可以乾燥空氣,又可以去除房間裡的黴味。
  • 會陰穴的奧秘:沒想到竟然是任督二脈的開關!
    大家都在追求長生不老,講究不死不滅,為什麼我們要特別重視會陰穴,會陰穴有什麼秘密?會陰穴真的可以讓人長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