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穴---脾系統的首選保健大穴

2021-02-12 針推醫學論壇


五行上看,脾屬土,所以足太陰脾經又稱土經,作為脾經上的穴位太白也屬土。「太白」為古代星宿之名,傳說此裡有平定戰亂、利國安邦之能。

太白穴位丁腳的內側緣靠近足大趾處,是脾經的原穴。所謂原穴,就是這條經絡上具有統攝作用的穴位,它對相對應的臟腑十分重要。所以說太白穴對於脾系統的保健來說非常重要。此穴為健脾要穴,能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虛,如先天脾虛、肝旺脾虛、心脾兩虛、脾肺氣虛、病後脾虛等,並有雙向調節作用,如此穴腹瀉可止、便秘可通。另外點揉太白穴還可調控血糖指數,高者可降,低者可升。


太白穴為健脾要穴,能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虛,並具有雙向調節作用。過脾來補肺的這麼一個穴,健脾的功能相當於山藥薏米粥。所以要經常揉太白穴。

很久沒有運動,一運動後肌肉酸痛,渾身不舒服,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有經驗的人士在劇烈運動完後都會按摩太白穴,這樣就會加速血液循環帶走肌肉中乳酸,肌肉酸痛的感覺也就會減輕很多。(針推醫學網)中醫認為,脾主肌肉,當人突然運動時,會導致脾氣一下子耗費過多,使肌肉內部氣虧,而艾灸脾經原穴太白,可以調理疏通經氣,迅速消除肌肉酸痛的症狀,運動過度造成的局部受傷也可使用這個方法。

具體操作方法:取艾條一段,採用溫和的灸法受兩側太白穴15-20分鐘,半小時後酸痛感就全不見了。當然,如果於邊沒有艾條或者嫌艾條麻煩,那就只能用手按摩了。按摩時要注意力道,以穴位微微脹痛為度,不必用太大力氣。每天堅持按揉3~5分鐘,不用吃任何藥也能補脾。或者用保健的小錘敲擊太白穴,這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還有一種十分有效的穴位外敷方法,就是把醫用紗布摺疊成l釐米見方的一小塊,再把人參切成片,放在紗布上,每次放一小片就行,貼在太白穴上,兩側太白穴卜都要貼,最後用醫用膠布固定住。每次貼12小時,隔天貼一次就可以。

以上內容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太白穴:人體的補中益氣丸,最強健脾穴!
    從五行上看,脾屬土,所以足太陰脾經又稱土經,作為脾經上的穴位太白也屬土。「太白」為古代星宿之名,傳說此星有平定戰亂、利國安邦之能。「太」,同大,為廣大、寬闊之意;「白」,意晨曉東方泛白,太白星即為啟明星。該穴是脾經要穴,善於升脾陽清氣,令人有晨起頭目清爽感,以物示意,故名太白。
  • 太白穴:保護脾臟,祛除脾虛
    太白穴的位置: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蹠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蹠骨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太白穴」。「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氣也。太白穴名意指脾經的水溼雲氣在此吸熱蒸升,化為肺金之氣。本穴物質為大都穴傳來的天部水溼雲氣,至本穴後受長夏熱燥氣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層次化為金性之氣,故名「太白穴」。大白名意與太白穴同,大,通太。    按揉太白穴,遠離脾虛煩惱    人體的脾出現問題時,多表現為大便稀溏或便秘、腸鳴、腹脹、胃痛等。
  • 章芝堂每日一穴:章門穴
    【取穴方法】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肘尖正對的地方就是。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和緩之氣。    【運行規律】散熱冷降後歸於地部。    【功能作用】降濁固土。    【此穴為髒會穴,統治五臟疾病】    (1)消化系統疾病:消化不良,腹痛腹脹,腸炎洩瀉,肝炎黃疸,肝脾腫大,小兒疳積。關注微信公眾號經絡技巧。    (2)其他疾病:高血壓,胸脅痛,腹膜炎,煩熱氣短,胸悶肢倦,腰脊酸痛。    【臨床運用】經多年臨床研究發現:章門穴主要用於治療脾之虛症和肝之實症效果較好。
  • 內關穴,心臟保健第一穴
    內關穴是八脈交會穴之一,是人體的養生大穴,善治內臟疾病,尤其有助於防治心臟疾患,如心律紊亂、心律不齊、風溼性心臟病、心絞痛、心肌炎、高血壓等,還可溝通其他各脈,維持體內陰陽、臟腑、氣血的平衡,緩解胃痛、嘔吐、呃逆、頭暈、失眠
  • 日常按摩保健穴位,速收藏!
    人體的每個穴位都有著自己獨特的作用,中醫養生中,按摩穴位是常見的養生方法,日常多按摩保健穴位可以防病強身,下面我們來看看中醫穴位按摩養生方法。
  • 【肩髃】肩膀的保健醫生 附肩髃穴的準確位置圖
    肩髃 肩膀的保健醫生 [jiān yú]主治 肩胛關節炎 中風 偏癱 高血壓肩髃穴是
  • 小兒推拿|日常可用的保健四穴!
    大家都知道,推拿在平時也是可以操作的,按揉一些穴位,對自身健康有益,小兒推拿也是如此,有一些穴位,是可以作為平時保健所用的。在之前介紹穴位的時候,家長經常詢問穴位能否作為日常保健來用,其實,能夠作為日常保健的穴位,都是一些偏於補益和作用較溫和的穴位,作用效果太強的穴位則不宜經常用,不然會影響小兒身體的陰陽平衡,起到相反的結果。
  • 地機穴:「脾土的機關」,治療痛經的要穴!
    地,脾土也。機,機巧、機關也。該穴名意指本穴的脾土微粒隨地部經水運化到人體各部,運化過程十分巧妙。脾本身屬土,而地機穴暗含有「大地機關」之意,所以如果地機穴的氣血暢通,脾胃的功能自然就會變得強大起來。除了調理脾胃之外,地機穴還是緩解痛經的重要穴位之一。
  • 命門穴:立命之門戶——養生第一穴!
    命門穴是人體督脈上的要穴也是強腰補腎壯陽的長壽大穴。命門穴指壓時,有強烈的壓痛感。命門穴雖然不是腎經上的穴位,但同樣是人體補腎壯陽的長壽大穴。命門穴的養腎功能包括養腎陰和養腎陽兩方面。中醫認為命門是兩腎之間的動氣,蘊藏先天之氣,內藏真火,稱為「命門火」,命門火衰的人會出現四肢清冷、五更瀉的問題。命門之火就是人體的陽氣,命門火衰的病症與腎陽不足證大多一致。
  • 【十大艾灸保健穴位】足三裡穴位準確穴位圖及作用
    【十大養生保健穴之一】共2穴(按身體對稱軸對稱,左右各1穴)。足三裡穴位準確位置圖足三裡穴位的作用    ①胃痛、嘔吐、噎膈、腹脹、腹瀉、痢疾、便秘等胃腸病證:②下肢痿痺:③心悸、失眠、癲狂等心腦病證:④乳癰、腸癰等外科疾患:⑤虛勞諸證,為強壯保健要穴。
  • 飛揚穴養生保健
    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跗陽至至陰各穴吸熱上行的水溼之氣,在本穴的變化為進一步的吸熱蒸升,故名飛揚。取穴位置:在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處。功能主治:散風解表,通絡止痛。當出現胸中憋悶、心情煩躁或想摔東西時,可令病人趴到床上,用手捏拿病人的小腿肚,即飛揚穴與築賓穴(承山穴兩側向下對著捏)。這時病人會大痛,幾下就可以了,基本上病人會在第二天頭腦清涼,胸中舒暢,不再煩躁。
  • 外丘穴:通絡止痛,傳遞風氣.
    該穴名意指隨膽經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由此飄揚於膽經之外。本穴物質為光明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陽熱風氣勢弱緩行並吸熱冷降,隨陽熱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則飄散於膽經之外,故名。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平陽交穴。
  • 隱白穴:治療婦科病的一大良穴!
    隱白穴之名意指體內經脈的陽熱之氣由本穴外出體表,《黃帝內經》認為,隱白穴的氣血為脾經體內經脈外傳之氣,因為蒸發外出,不被人所知,如隱秘之像,故而得名。《靈樞經本輸第二》言「脾出於隱白,隱白者,足大趾之端內側也,為井木」。脾經屬土,隱白穴為脾經五腧穴之木,是為土中木,為脾經與肝木互通相應之穴。
  • 春節井穴保健操---春刺井、保五臟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其肝心脾肺腎而繫於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臟一病,輒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也,四時有數,而並繫於春夏秋冬者,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者也。
  • 神闕穴:打通這1穴,經絡全通不生病!
    中醫認為,人體的肚臍就是一個重要穴位,此穴被認為是經絡之總樞,經氣之匯海,能司管人體諸經百脈。它就是神闕穴,溫灸此穴,能夠溫補脾腎、健脾益胃、寧心安神、祛風除溼、調和氣血,還能夠為肝提供持久的動力。當人體氣血暢通時,自然百病皆消。《針灸資生經》記載:「舊傳有人年老而顏如童子者,蓋每歲灸臍中一壯故也。」
  • 收元氣、保衛氣、補陰津,此三穴讓您寒冬不生病!
    順應自然收養、閉藏之勢,可首選關元穴來收納我們人體陽氣,為來年春天的生發「儲備」身體能量。關元穴,為任脈腧穴,與肝、脾、腎三經交會,具有藏精氣、溫腎陽之功。取穴: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取穴,以肚臍為起點,「一夫法」取肚臍下3寸即為關元穴(註:一夫法,即手食指到尾指4指並排為3寸)。
  • 肝氣鬱結者的福音:膽經合穴,灸一穴可養生排氣
    xue)別名:筋會穴,陽陵穴取穴方法:位於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飛落下傳的經水及膽經膝下部經脈上行而至的陽熱之氣,二氣交會後,隨膽經上揚的脾土塵埃吸溼後沉降於地,膽經上部經脈落下的經水亦滲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於穴周,脾土中的水溼則大量氣化,本穴如同脾土塵埃的堆積之場和脾氣的生發之地,故名。陽陵名意與陽陵泉同。(2)筋會。筋,肝膽所主之風也。會,交會也。筋會名意指膽經的天部風氣在此匯合。
  • 養生必養腎 第8節:補腎回陽、修復先天之本的要穴(2)
    補腎回陽、修復先天之本的要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