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丘穴:通絡止痛,傳遞風氣.

2021-02-12 艾醫講堂


外,膽經之外也。丘,土丘也。

該穴名意指隨膽經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由此飄揚於膽經之外。本穴物質為光明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陽熱風氣勢弱緩行並吸熱冷降,隨陽熱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則飄散於膽經之外,故名。

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平陽交穴。

【取穴方法】

坐位或仰臥位。從外踝尖與膕橫紋頭連線中點,向下量1橫指,當腓骨前緣處為取穴部位。

主治疾病:

下肢痿痺;

胸脅脹痛;

癲狂;

頸項強痛。

配風池、後溪主治頸項強痛。

保健養生:

外丘穴具有通絡止痛的作用,是止痛的良穴。常用來治療各種痛症,尤其可以緩解老寒腿引起的疼痛。

刺激方法:      

                           

1.點按法:

拇指按壓在外丘穴的位置,使用一定的力量向下按壓,保持5-6秒後鬆開,休息2-3秒後再進行點按,一壓一松為一個循環,每次點按5-10分鐘;

2.按揉法:

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外丘穴,以穴位為中心,按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按揉,每次按揉5-10分鐘;

3.艾灸法:

可採用溫和灸的方法,每次艾灸10-15分鐘;

隔物灸儀艾灸時間:30-40分鐘;溫度:38-48℃。

由於老寒腿的發生多受寒溼侵襲,因此在穴位刺激的基礎上,還要注意防治,不論是老人還是年輕人,都要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是膝關節,以保證關節部位活動自如。

 ▍特此聲明:

○ 本文來自《網絡文摘》,艾醫理療整理。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      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點『閱讀原文』搜索:疾病 穴位 資料

點『再看』發表評論和網友交流

相關焦點

  • 外丘:刺激一個穴,搞定老寒腿!
    該穴名意指隨膽經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由此飄揚於膽經之外。本穴物質為光明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陽熱風氣勢弱緩行並吸熱冷降,隨陽熱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則飄散於膽經之外,故名。下肢痿痺;胸脅脹痛;癲狂;頸項強痛。配風池、後溪主治頸項強痛。外丘穴具有通絡止痛的作用,是止痛的良穴。
  • 攢竹穴:清熱明目,祛風通絡!
    攢竹穴出自《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攢,聚集也;竹,山林之竹也。攢竹名意指膀胱經溼冷水氣由此吸熱上行。此穴為呃逆特效穴,同時由於「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常用於面部疾病、眼部疾病,如面癱、面肌痙攣、眉稜骨痛、眼瞼下垂、眶上神經痛、眶上裂症候群等。
  • 宣賓:隨手一掐就治病——祛風通絡清熱解毒的八邪八風穴
    隨手一掐就治病——祛風通絡清熱解毒的八邪八風宣賓掐手指縫腳趾縫的招太神奇了
  • 膝眼穴:活血通絡,疏利關節
    經絡通、病無蹤養生調理 專業技術 民間絕技 學習交流 的最佳平臺內膝眼穴是經外奇穴,有活血通絡【內膝眼穴位的作用功效】 按摩內膝眼穴具有活血通絡、疏利關節的功效【功能主治】膝關節酸痛,鶴膝風,腿痛及其周圍軟組織炎 【穴位配伍】膝眼穴配委中穴、壓痛點穴,治膝部軟組織損傷。
  • 攢竹穴:制止呃逆,立竿見影
    攢竹穴的位置:攢竹穴在面部,眉毛內側邊緣凹陷處(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即是。    「攢竹穴」。「攢」,聚集也。「竹」,山林之竹也。攢竹名意指:膀胱經溼冷水氣由此吸熱上行。本穴物質為睛明穴上傳而來的水溼之氣,因其性寒而為吸熱上行,與睛明穴內提供的水溼之氣相比,由本穴上行的水溼之氣量小,如同綑紮聚集的竹杆小頭一般(小頭為上部、為去部,大頭為下部、為來部),故名「攢竹穴」。小竹名意與攢竹近同。
  • 飛揚穴養生保健
    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跗陽至至陰各穴吸熱上行的水溼之氣,在本穴的變化為進一步的吸熱蒸升,故名飛揚。取穴位置:在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處。功能主治:散風解表,通絡止痛。當出現胸中憋悶、心情煩躁或想摔東西時,可令病人趴到床上,用手捏拿病人的小腿肚,即飛揚穴與築賓穴(承山穴兩側向下對著捏)。這時病人會大痛,幾下就可以了,基本上病人會在第二天頭腦清涼,胸中舒暢,不再煩躁。
  • 臑會穴:降濁除溼
    臑會是手少陽三焦經、陽維脈的交會穴。臑即上臂,會即交會,此穴在上臂經脈之交會之處,故名臑會。別名:Nào huì(臑窌穴,臑交穴)。【腧穴釋義】臑會。臑,動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陽氣。會,會合也。該穴名意指手少陽、手陽明的天部陽氣同會於本穴。
  • 藏醫藥專欄:雪域珍寶【二十味沉香丸】----行氣活血、養心安神、通絡止痛
    2、養心安神產品中含有的沉香,清心熱,寧心降氣;訶子、木棉花、廣棗養心安神;牛黃清心;兔心養心止痛。幾種藥材相互配伍,達到養心安神的效果。3、通絡止痛產品中的馬錢子通經活絡;降香、紅花、藏木香、石灰華、木香等調氣和血、化瘀止痛。
  • 天宗穴:肩頸疼痛、乳腺增生的剋星
    天宗穴是手太陽小腸經常用的腧穴之一,位於肩胛區,肩胛岡中點與肩胛骨下角連線上
  • 肝氣鬱結者的福音:膽經合穴,灸一穴可養生排氣
    xue)別名:筋會穴,陽陵穴取穴方法:位於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飛落下傳的經水及膽經膝下部經脈上行而至的陽熱之氣,二氣交會後,隨膽經上揚的脾土塵埃吸溼後沉降於地,膽經上部經脈落下的經水亦滲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於穴周,脾土中的水溼則大量氣化,本穴如同脾土塵埃的堆積之場和脾氣的生發之地,故名。陽陵名意與陽陵泉同。(2)筋會。筋,肝膽所主之風也。會,交會也。筋會名意指膽經的天部風氣在此匯合。
  • 秉風穴:散風活絡,止咳化痰
    了點  擊  上  方  藍  字  關  注  我  們秉風為經穴名。
  • 膝關節痛:鶴頂穴、犢鼻穴、內膝眼、外膝眼
    【取穴位置】在膝上部,髕底的中點上方凹陷處。【功能主治】功能:通利關節,祛風除溼,活絡止痛。主治:膝痛、腿痛、鶴膝風、膝關節酸痛、腿足無力、下肢痿軟、癱瘓;腳氣;各種膝關節病,腦血管病後遺症。該穴名意指流過的胃經經水帶走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本穴物質為梁丘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為從梁丘穴的高位流落本穴的低位,經水的運行如瀑布跌落,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被經水承運而行,如被牽之牛順從而行,故名。【取穴位置】屈膝,在膝部,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中。
  • 八風穴:治療牙痛,胃痛,月經不調
    〖標準定位〗位於足背側,第一~五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一側四穴,左右共八個穴位。〖取穴〗患者正坐位或仰臥位,於足五趾各趾間縫紋頭盡處取穴。〖功用〗祛風通絡,清熱解毒。〖主治疾病〗1、牙痛,胃痛,足跗腫痛。2、月經不調等。〖刺灸法〗向上斜刺 0.5-0.8寸,或用三稜針點出血,可用暖億家本草精華原液1號+2號,一塗一抹一捂,十秒止酸痛,一分鐘祛寒除溼,舒經活絡,活血化淤;配合暖億家遠紅外線照射器照射此穴,20-30分鐘,祛寒除溼,舒經活絡,活血化淤!。
  • 玉枕穴:頭痛就刮它
    玉枕穴位於人體的後頭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3寸平枕外隆凸上緣的凹陷處。    【名詞解析】    「玉枕穴」,「玉」,金性、器物,肺金之氣也。本穴物質為絡卻穴傳來的寒溼水氣與天柱穴傳來的強勁風氣,至本穴後匯合而成天部的涼溼水氣,其性表現出肺金的秋涼特徵,故名「玉枕穴」。    【功效主治】    清熱明目、通經活絡,緩解治療頭痛,目眩,目痛,鼻塞,癲癇等。
  • 四白穴:護眼、美白的特效穴位!
    該穴名意指胃經經水在本穴快速氣化成為天部之氣。本穴物質為承泣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其性溫熱,由地部流至四白時,因吸收脾土之熱而在本穴快速氣化,氣化之氣形成白霧之狀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見,故名。按揉四白,護眼又美白中醫認為,四白穴為護眼之要穴,具有舒緩眼部疲勞、保護視力之功效。
  • 天樞穴:理腸消疾特效穴!
    取穴時從肚臍向左右兩側旁開二寸,大約也就是兩個拇指的寬度,即為該穴。功效主治1、防止便秘發生 天樞穴在肚臍兩旁,是胃經上的重要穴位,其位置對應著腸道,艾灸此穴能促進腸道的良性蠕動,可以起到防治便秘的作用2、治療大腸疾患  天樞穴屬足陽明胃經,同時是手陽明大腸經募穴,大腸功能出現問題,天樞穴會有痛感,艾灸刺激該穴位
  • 俠白穴:消除恐懼,緩解心跳加速的有效穴!
    俠白穴:理肺和胃,調氣止痛
  • 附分穴:頸項強痛、肘臂麻木
    穴位位置:附分穴位於脊柱區,第二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俯伏或俯臥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