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分穴:頸項強痛、肘臂麻木

2021-02-12 金匱靈樞

穴位位置:

附分穴位於脊柱區,第二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俯伏或俯臥取穴。

取穴方法:

俯臥位,平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3寸,當肩胛骨脊柱緣處取穴。

附分穴位於脊柱區,第二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俯伏或俯臥取穴。

 

特異性:附分穴為手、足太陽經之交會穴。

附分穴意義:臟腑外輸脊背的氣血物質在此構成膀胱經經脈的附屬分支。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乾熱風氣。

運行規律:循膀胱經上輸頭頸。

功效作用:運化膀胱經水溼上行天部,舒筋活絡,疏風散邪,附分穴有舒筋活絡的作用。

主治疾病:

附分穴主治肩背拘緊,頸項強痛,肘臂麻木等。

運動系統疾病:頸椎病,頸部肌肉痙攣;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肋間神經痛,副神經麻痺;

其它:肺炎,感冒。

 

穴位配伍:

附分穴配風池穴、後溪穴,有祛風活絡,舒筋鎮痛的作用,主治頸項強痛。

附分穴配大椎穴,肩髃穴,有散寒除溼,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肩背拘急疼痛。

附分穴配大椎穴治頸項強痛。

刺灸法:

治法:寒則補之或微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針刺方法:

一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5~0.8寸。

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不可深刺,以防氣胸。

艾灸方法: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溫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藥,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網絡。我們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此文出於學習分享、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無商業用途。若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郵箱:2042938103@qq.com),立即處理。

熅熅灸

優點:懸灸微煙、滲透性強、易操作、隨時隨地灸、多穴位同時灸

燃燒時間:30分鐘左右

方便指數:★★★★★

效果指數:★★★★★

推薦指數:★★★★★

微信掃一掃,關注該公眾號

相關焦點

  • 丘墟穴: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下肢痿痺
    丘墟穴屬足少陽膽經。位於足背,外踝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距跟關節間凹陷處。1、緩解治療胸脅滿痛,頸項強、偏頭痛、腋下腫,膽囊炎、中風偏癱、下肢痿痺、瘧疾、以及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腳氣、足跟痛等配肝俞穴、膽俞穴、期門穴、陽陵泉穴、日月穴、腕骨穴緩解治療黃疸、膽道疾患;運動系統疾病:外踝腫痛,足內翻,足下垂,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腓腸肌痙攣。精神神經系統疾病:中風偏癱,頸項強痛,目赤腫痛,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
  • 視頻:風池透穴演示
    ,該穴深部中間為延髓,必須嚴格掌控針刺的角度與深度,避免出現人為的醫療事故。 在臨床中,除了常規的斜刺法,我也常常使用風池透穴的針刺手法,即針灸教材裡提到的「平刺透風府」。 我一般會同時會加上風池透翳風穴,這樣在枕下部的三大風穴(風池、風府、翳風)都能透刺到,這是《中國針灸獨穴療法》編者陳德成的針刺經驗,可大大提高臨床療效。
  • 陽白穴:保護眼睛的穴位
    陽白穴取穴方法
  • 【肩髃】肩膀的保健醫生 附肩髃穴的準確位置圖
    「五十肩」的特效穴。長年累月在辦公室裡久坐,或者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的上班族,會遇到肩膀酸痛,頸項僵硬的問題。到了五十歲左右時,再受到了風寒,那麼在舉手、抬頭的時候,就會出現運動障礙,這就是俗稱的「五十肩」。經常按揉肩髃穴,對於肩膀的酸、疼、僵、硬等各種病變有緩解的作用。命名 髃,骨間凹陷的意思,因為此處穴位位於肩端關節的凹陷處,所以稱肩髃穴。
  • 十宣穴:身上的「急救專家」
    十宣穴屬經外奇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急救穴,中醫認為十宣穴具有清熱開竅、宣散風熱之邪的功效,對於中風昏迷、中暑休克、急性胃腸炎、高血壓、腦卒中、手指麻木都具有非常不錯的治療效果。取穴位置十宣穴位於人體手指的十指尖端,距指甲角游離端0.1寸處,左右各5個穴位。
  • 天宗穴:肩頸疼痛、乳腺增生的剋星
    天宗穴是手太陽小腸經常用的腧穴之一,位於肩胛區,肩胛岡中點與肩胛骨下角連線上
  • 神技坊:每日一針——志室穴(陽萎、小便不利、各種前列腺疾病)
    志室為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精宮。屬足太陽膀胱經。志即志意,室即房室,腎藏志,志指腎,此穴與腎俞並列,如腎氣聚集之房室,故名志室。本穴物質為腎臟之水的氣化之氣,腎臟水液的氣化之氣大部分冷降歸於地部,只有少部分清氣吸熱後上行至本穴,本穴物質為腎氣精微所化,故名精宮。【取穴位置】
  • 肝氣鬱結者的福音:膽經合穴,灸一穴可養生排氣
    xue)別名:筋會穴,陽陵穴取穴方法:位於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飛落下傳的經水及膽經膝下部經脈上行而至的陽熱之氣,二氣交會後,隨膽經上揚的脾土塵埃吸溼後沉降於地,膽經上部經脈落下的經水亦滲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於穴周,脾土中的水溼則大量氣化,本穴如同脾土塵埃的堆積之場和脾氣的生發之地,故名。陽陵名意與陽陵泉同。(2)筋會。筋,肝膽所主之風也。會,交會也。筋會名意指膽經的天部風氣在此匯合。
  • 宣賓:隨手一掐就治病——祛風通絡清熱解毒的八邪八風穴
    那些蹼都有個痛點,平時有空就掐,冬天手也熱呼,還是養顏穴,嗓子有痰咳不出,掐到第二個指縫就出來了,其實掐的就是八邪穴,八風穴。   一、八邪穴主治疾病:煩熱、頭痛、項痛、咽痛、齒痛、瘧疾、毒蛇咬傷、破傷風、鵝掌風、手指麻木、手指拘攣、手背紅腫、腳氣等手指關節疾病。 二、八風穴
  • 太淵穴:補肺益氣、止咳化痰、心痛心悸
    太淵穴在人體的經絡中屬於肺經,它是肺經的原穴。按壓、刺激這個穴位能夠幫我們疏通肺經,當我們的身體遭受外界不好氣體環境時候,就會在肺經經過之處形成堵塞,而太淵穴能夠很好地疏通堵塞,還能增強肺功能,這對我們的健康是極為有利的。
  • 睛明穴:眼睛輸送氣血的第一要穴
    睛明穴取穴方法
  • 隱白穴:治療婦科病的一大良穴!
    隱白穴之名意指體內經脈的陽熱之氣由本穴外出體表,《黃帝內經》認為,隱白穴的氣血為脾經體內經脈外傳之氣,因為蒸發外出,不被人所知,如隱秘之像,故而得名。《靈樞經本輸第二》言「脾出於隱白,隱白者,足大趾之端內側也,為井木」。脾經屬土,隱白穴為脾經五腧穴之木,是為土中木,為脾經與肝木互通相應之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