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髃穴取穴方法
肩髃穴的位置:肩髃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肩髃穴位於人體的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在肩膀上有個三角肌,三角肌上緣的前邊,把胳膊抬起來,明顯地出現兩個凹陷,前面的凹陷就是肩髃穴。有個口訣叫:肩髃抬肩凹陷處,就是一抬肩,有兩個凹陷的地方,前面凹陷的地方。)
「髃」,骨間凹陷的意思。因為此穴位於間端關節的凹陷處,故名「肩髃穴」。
手臂攣痺取肩
人到了50歲左右,由於全身激素的改變以及機體自我調整能力的退化,加之長期伏案或者夜晚睡覺時肩膀露在外面感受風寒,時常會出現肩膀周圍的疼痛,以致難以抬肩,這時就要警惕了,可能是患上肩周炎了。
肩周炎,又稱為「五十肩」,因為該病多發生在50歲左右的患者中,又稱「肩凝症」、「凍結肩」,肩膀就像凝固、凍結了似的,活動受到限制。對於該病,肩穴是其治療特效穴。
關於該穴,歷史上還有一個典故,隋末唐初的著名醫學家甄權擅長針灸治病。有一天,魯州刺史受風寒,肩不能抬起而不能拉開弓箭,遍訪名醫無人能治,後來 求治於甄權。甄權在其肩穴上刺入一針,出針後,刺史立刻就能拉弓射箭了。
這個典故說明了肩穴對肩部疼痛有奇效。
風溼、通經絡、利關節
由於本穴歸手陽明大腸經,具有祛風溼、通經絡、利關節之功,主治上肢疾病,如肩臂痛,手臂攣急,肩中、四肢熱,手背紅腫,半身不遂。本穴有疏散風熱、止癢之功效,主治瘰癧諸癭、乳癰等疾病。
操作方法
端坐位,一手臂自然下垂,另一手以中指指腹按壓肩穴。按壓該穴時,力量要滲透,按壓該穴可感到局部酸痛感明顯,有的會出現向上臂放射的現象。每次按壓3~5分鐘,左右手交替按壓,早晚各一次。
⊙版權聲明:部分內容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註: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常識,不做為處方,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