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髃穴:肩部保健必選的穴位

2021-02-12 穴位祛百病

    肩髃穴取穴方法

    肩髃穴的位置:肩髃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肩髃穴位於人體的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在肩膀上有個三角肌,三角肌上緣的前邊,把胳膊抬起來,明顯地出現兩個凹陷,前面的凹陷就是肩髃穴。有個口訣叫:肩髃抬肩凹陷處,就是一抬肩,有兩個凹陷的地方,前面凹陷的地方。)

    「髃」,骨間凹陷的意思。因為此穴位於間端關節的凹陷處,故名「肩髃穴」。

    手臂攣痺取肩

    人到了50歲左右,由於全身激素的改變以及機體自我調整能力的退化,加之長期伏案或者夜晚睡覺時肩膀露在外面感受風寒,時常會出現肩膀周圍的疼痛,以致難以抬肩,這時就要警惕了,可能是患上肩周炎了。

    肩周炎,又稱為「五十肩」,因為該病多發生在50歲左右的患者中,又稱「肩凝症」、「凍結肩」,肩膀就像凝固、凍結了似的,活動受到限制。對於該病,肩穴是其治療特效穴。

    關於該穴,歷史上還有一個典故,隋末唐初的著名醫學家甄權擅長針灸治病。有一天,魯州刺史受風寒,肩不能抬起而不能拉開弓箭,遍訪名醫無人能治,後來 求治於甄權。甄權在其肩穴上刺入一針,出針後,刺史立刻就能拉弓射箭了。

    這個典故說明了肩穴對肩部疼痛有奇效。

    風溼、通經絡、利關節

    由於本穴歸手陽明大腸經,具有祛風溼、通經絡、利關節之功,主治上肢疾病,如肩臂痛,手臂攣急,肩中、四肢熱,手背紅腫,半身不遂。本穴有疏散風熱、止癢之功效,主治瘰癧諸癭、乳癰等疾病。

    操作方法

    端坐位,一手臂自然下垂,另一手以中指指腹按壓肩穴。按壓該穴時,力量要滲透,按壓該穴可感到局部酸痛感明顯,有的會出現向上臂放射的現象。每次按壓3~5分鐘,左右手交替按壓,早晚各一次。


⊙版權聲明:部分內容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註: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常識,不做為處方,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焦點

  • 肩髃穴:肩部的保健醫生!
    肩髃(yú)是人體腧穴之一,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出自《靈樞·經別》,《說文解字》說:「髃,肩前也」猶「隅」,指肩部骨頭的邊緣。
  • 肩髃穴——肩部保健不可缺
    刺即洩肩臂熱氣。《明堂》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不及針。以平手取其穴,灸七壯,增至二七壯。《天星秘決歌》:「手臂攣痺取肩髃」。       人到50歲左右,由於全身激素的改變,以及機體自我調整能力的退化,加之如果是辦公室一族,長期伏案,或者夜晚睡覺時肩膀露在外面感受風寒,時常會出現肩膀周圍的疼痛,以至難以抬肩,就要警惕了,這可能是患上了肩周炎。
  • 【肩髃】肩膀的保健醫生 附肩髃穴的準確位置圖
    肩髃 肩膀的保健醫生 [jiān yú]主治 肩胛關節炎 中風 偏癱 高血壓肩髃穴是
  • 天府穴:過敏性鼻炎的良藥!按一按還能止鼻血!
    天府穴:
  • 臑會穴:降濁除溼
    臑會是手少陽三焦經、陽維脈的交會穴。臑即上臂,會即交會,此穴在上臂經脈之交會之處,故名臑會。別名:Nào huì(臑窌穴,臑交穴)。【腧穴釋義】臑會。臑,動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陽氣。會,會合也。該穴名意指手少陽、手陽明的天部陽氣同會於本穴。
  • 【家庭保健】落枕的穴位保健方法
    落枕的穴位保健方法落枕穴位於人體的手背上,在中指和食指相對的掌骨之間,兩指骨盡頭起,向外一拇指寬處。主治病症:落枕,手臂痛,胃痛。取定穴位時正坐低頭,該穴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主治病症:熱病,瘧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熱,項強,肩背痛,腰脊強,角弓反張,小兒驚風,癲狂癇證,五勞虛損,七傷乏力,中暑,霍亂,嘔吐,黃疸,風疹。
  • 五指對五臟,按揉手指穴位能養生保健
    通過按揉養生療法,可起到防病祛病、養生保健的功效。手指的指尖各有經穴,分別對應不同的內臟,因此通過日常按揉手指穴位,能夠起到防病祛病、養生保健的功效。靠無名指一側的小指指尖有少衝穴,另一側有少擇穴。少衝與心臟有密切關係,所以心臟病發作時,用力按壓小指指尖,可使發作緩和些,少澤是小腸的經穴,小腸情況不佳時,可用力按壓此指尖。
  • 秉風穴:散風活絡,止咳化痰
    【腧穴釋義】秉風。秉,執掌之意。風,穴內氣血物質為運動著的風氣。該穴名意指小腸經的氣化之氣在此形成風氣。本穴物質為天宗穴傳來的天部之氣,上行至此後,因吸熱脹散而化為風氣,風氣循小腸經而運行,如被執掌指使一般,故名。手陽明太陽穴足少陽之會。本穴物質為受熱脹散的水溼之氣,因其氣血強盛,且在同一個天部層次傳行,同合於陽明經多氣多血的溼熱之性及表現出足少陽膽經的風木之性,故為手陽明太陽穴足少陽之會。
  • 【十大艾灸保健穴位】足三裡穴位準確穴位圖及作用
    足三裡穴位描述〖延年益壽穴〗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一橫指處。
  • 附分穴:頸項強痛、肘臂麻木
    穴位位置:附分穴位於脊柱區,第二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俯伏或俯臥取穴。
  • 耳朵穴位對應五臟六腑,教你幾個按摩小方法,防病又保健!
    耳穴的分布規律是:與頭面部相應的穴位在耳垂或耳垂附近,與上肢相應的穴位在耳舟,與軀幹和下肢相應的穴位在對耳輪和對耳輪上、下腳,與內臟相應的穴位則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在耳輪腳周圍呈環形排列。常用耳穴有81個(總數有180個左右)。經常按摩耳朵,可以調節各個臟器的生理功能,防病保健。
  • 天宗穴:肩頸疼痛、乳腺增生的剋星
    【取穴方法】位於背部,大約在肩胛骨的中央,與第四胸椎相平,左右各一。按壓時會有疼痛感傳到手臂。【主治病症】肩胛酸痛、肩周炎、肩背軟組織損傷、肘臂外後側痛、上肢不舉、頸項頰頷腫痛、乳癰、胸脅支滿、咳嗽氣喘、乳腺炎。【施灸方法】溫和灸。被施灸者取俯臥位。
  • 必殺:一穴定牙痛
    下牙痛:在健側合谷穴大拇指揉按100下,需有酸脹感。(左下牙痛揉按右手,反之亦然孕婦禁用)牙齦腫痛:揉按偏歷,一般可見條索狀物,揉散即愈。(孕婦亦可用)全牙酸痛吸氣加重:用翳風,按壓一百下即愈。穴位查找方式下載一個經絡穴位圖解(灸大夫圖標的,裡面每一個穴位都有視頻指導) 下面給同行及中醫愛好者看的:選穴原因稍提下:臨床針灸對火牙效果更好,常以下關、頰車、合谷,三要穴針刺。
  • 禾髎穴:能夠處理關節無力等問題
    處理此穴的方法:用養心貼貼兩禾髎穴;如果用藥材的話,那麼,取一小塊傳統麥芽做的麥芽糖貼兩禾髎穴。(xueweitu.net)【手陽明大腸經穴位】經絡走向商陽穴    二間穴     下廉穴    上廉穴    曲池穴     肘髎穴     手三裡穴
  • 巧用這三組穴位治療肩頸酸痛
    經常按摩風池穴:有助於頭部、肩頸的血液循環,對於眼睛疲勞,頸部酸痛,落枕,頭痛,眩暈,失眠等都有益處。風門穴:在後背頸椎第二椎下兩旁,旁開1.5寸,左右督有一穴。強力按壓此穴位,能促進組織的通達,有緩解肌肉疲勞的功效。
  • 穴位保健 提神保健穴位,幫你甩掉節後慵懶,神清氣爽進入工作狀態
    節日後,心情煩躁、精力難以集中、萎靡不振、無精打採,甚至身心乏力,並有頭疼、疲勞的感覺,此時可以掐甲根。甲根穴,位於每個手指或足趾背側,在指(趾)甲根後緣皮膚之中點0.1釐米處取穴。該穴在用指甲切壓時很敏感,手足共10個穴位。根據中醫臟腑經絡學說,甲根穴是「井穴」的延伸,它是陰陽,精氣血津交接之處,刺激按壓甲根穴手指會有麻、熱的感覺,能暢通經絡,運行氣血,調整各臟腑生理功能,以及提神、開竅。
  • 太白穴---脾系統的首選保健大穴
    五行上看,脾屬土,所以足太陰脾經又稱土經,作為脾經上的穴位太白也屬土。
  • 日常按摩保健穴位,速收藏!
    人體的每個穴位都有著自己獨特的作用,中醫養生中,按摩穴位是常見的養生方法,日常多按摩保健穴位可以防病強身,下面我們來看看中醫穴位按摩養生方法。
  • 溫溜穴:驅寒要穴!常年手腳冰涼的人必看~
    穴為手陽明經之郄,乃氣血深聚之處。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氣溫熱,穴六為陽氣所注,故名。要知道,穴位名字可不是隨便取取就行的,但凡帶「陽」帶「溫」的穴位,都有昇陽溫暖的作用,故而,溫溜穴可以治療寒症。此外,中醫有「陰經郄穴治血證,陽經郄穴治痛證」的說法,溫溜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郄穴,故而擅於治療痛證(主要是寒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