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好喝茶。喝茶離不開茶缸。
上世紀60至80年代,茶缸是北京人人手一個,須臾不離的生活用具之一。
茶缸是搪瓷的,俗稱「把兒缸子」(發音「瓣兒」),因其右側有一個把手,北京人說話有兒音,更多的時候,管茶缸叫「把兒缸子」,意即帶「把兒」的缸子。那時,這「把兒缸子」在工廠用得最多,且大部分是有來歷的,在此網羅一下:工會積極分子、學雷鋒小組長、先進班組及先進生產者、計劃生育先進、獻血紀念、建廠紀念、參軍紀念、退伍留念、單位定製.還有許多,一時想不起來了,但最多的,是毛主席接見系列紀念(接見紅衛兵、首都工人代表、首都農民代表.)。
當時,自己掏腰包買的人也有,但好象不多,因為大多數人都有能耐搞到一個有來歷的「把兒缸子」,第一天拿到單位用時,缸子的主人還要繪聲繪色並且數次講述缸子的來歷,有的是解釋有的是炫耀,聽的人無一不是伸長脖子瞪直雙眼,話音後的「嘖嘖」至少持續5秒。
因這缸子是搪瓷的,大約使上一年左右,因為磕碰,就會出現掉瓷兒現象。掉瓷兒以二個部位居多:一是口沿,就是缸子與嘴接觸的部位,或多或少出現斑駁,但不影響使用,也不拉(二聲)嘴;二是底部。這個部位最重要,但那時東西質量好,瓷兒厚鐵硬,即使掉瓷兒了,也能對付再用2--3年,只是影響美觀。
通常,一個缸子陪伴主人3年左右,3年中,絕大部分主人都是「一槽兒爛」,即從不清洗內壁,任憑黑黑的茶鏽肆無忌憚地在缸子裡安家。為什麼「一槽兒爛」呢?因為那時好象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茶缸子的標準樣子就是黑,越黑,說明主人喝的茶越多,越好。茶鏽越多,沉香越濃,加之,那時也沒有講衛生的習慣,但是,這也說不上是講不講衛生,好象跟講衛生沒關係。
當時,坊間流傳這樣一個笑話:一個攝製組到農村拍攝農民生活題材的電影,看到一個老農的茶缸茶鏽黑似墨、堅似鐵,遂欲借來「上鏡」。哪知老農怕人家嫌黑,紗紙磨、沙土蹭,愣是把黝黑的茶缸恢復了原狀,第二天,當老農雙手遞上煥然一新的缸子時,攝製組拂手就走,老農追著問了半裡地,人家說:誰讓你弄白的,我們要的就是黑!(文/馬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