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記憶:喝茶那點事,聊聊大把缸子

2021-02-23 哎文話北京

北京人好喝茶。喝茶離不開茶缸。

上世紀60至80年代,茶缸是北京人人手一個,須臾不離的生活用具之一。

茶缸是搪瓷的,俗稱「把兒缸子」(發音「瓣兒」),因其右側有一個把手,北京人說話有兒音,更多的時候,管茶缸叫「把兒缸子」,意即帶「把兒」的缸子。那時,這「把兒缸子」在工廠用得最多,且大部分是有來歷的,在此網羅一下:工會積極分子、學雷鋒小組長、先進班組及先進生產者、計劃生育先進、獻血紀念、建廠紀念、參軍紀念、退伍留念、單位定製.還有許多,一時想不起來了,但最多的,是毛主席接見系列紀念(接見紅衛兵、首都工人代表、首都農民代表.)。

當時,自己掏腰包買的人也有,但好象不多,因為大多數人都有能耐搞到一個有來歷的「把兒缸子」,第一天拿到單位用時,缸子的主人還要繪聲繪色並且數次講述缸子的來歷,有的是解釋有的是炫耀,聽的人無一不是伸長脖子瞪直雙眼,話音後的「嘖嘖」至少持續5秒。

因這缸子是搪瓷的,大約使上一年左右,因為磕碰,就會出現掉瓷兒現象。掉瓷兒以二個部位居多:一是口沿,就是缸子與嘴接觸的部位,或多或少出現斑駁,但不影響使用,也不拉(二聲)嘴;二是底部。這個部位最重要,但那時東西質量好,瓷兒厚鐵硬,即使掉瓷兒了,也能對付再用2--3年,只是影響美觀。

通常,一個缸子陪伴主人3年左右,3年中,絕大部分主人都是「一槽兒爛」,即從不清洗內壁,任憑黑黑的茶鏽肆無忌憚地在缸子裡安家。為什麼「一槽兒爛」呢?因為那時好象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茶缸子的標準樣子就是黑,越黑,說明主人喝的茶越多,越好。茶鏽越多,沉香越濃,加之,那時也沒有講衛生的習慣,但是,這也說不上是講不講衛生,好象跟講衛生沒關係。

當時,坊間流傳這樣一個笑話:一個攝製組到農村拍攝農民生活題材的電影,看到一個老農的茶缸茶鏽黑似墨、堅似鐵,遂欲借來「上鏡」。哪知老農怕人家嫌黑,紗紙磨、沙土蹭,愣是把黝黑的茶缸恢復了原狀,第二天,當老農雙手遞上煥然一新的缸子時,攝製組拂手就走,老農追著問了半裡地,人家說:誰讓你弄白的,我們要的就是黑!(文/馬未都)

相關焦點

  • 【講述】普通的搪瓷缸子背後的故事……
    我的奶奶有個大搪瓷缸子,她常說這是傳家的寶貝兒,『百年前的破瓦現在都多少錢了,咱也傳個東西,就這個吧……』於是,這個搪瓷缸子轉身變成奶奶的傳家寶,但其實它的本職工作還是奶奶的茶缸,奶奶喜歡端著它四處轉悠,看人打麻將,自己也下場打兩圈,廝殺完畢一杯茶,深藏功與名……她還愛和老年姐妹們一起跳個廣場舞,大家杯子在一處,人家保溫杯時髦得很,她的搪瓷缸子就格外突出
  • 80年代的老物件:軍用水壺和搪瓷缸子太有回憶,小青蛙是最愛!
    說起80年代的老物件,那真是數不勝數
  • 獨家記憶 | 年味就是媽媽燒的八寶醬丁…
    關於過年,每個人都有屬於他的獨家記憶。
  • 尋找大運河天津記憶|天津衛水鋪的前世與新生
    南開區木板人物燙畫傳承人李玉良世代居住在天津老城區,幼時隨父母到家門口水鋪打水的記憶依舊牢牢地刻在李老先生的腦海中。天津人有早飯前喝茶的習慣,自家生火燒水需要耗費一個多小時,於是到水鋪買開水就成了大多數家庭的最佳選擇。洗漱後拎著竹皮暖壺到水鋪排隊,花兩分錢換上一壺開水。打完水回家後,喝上清晨的第一口茗茶,老天津人的一天才算正式開始。
  • 【地名】臨汾馬家胡同 老巷子訴說滄桑歷史
    馬姓大戶曾在此        得知記者來意,李連生老人熱情地述說起了那「一籮筐」的往事。       李連生是個地地道道的臨汾人,從小居住於此,見證著巷子的風雨變遷。「聽老輩人說,這條巷子在明朝的時候就有,當時因為有家馬姓大戶,生活十分富足,是東關城內數一數二的,所以人們就稱呼這裡為馬家胡同。」老人還聽說,「當時在馬家胡同這裡有一個大城門,每到晚上城門一關,外面的人就進不來了。
  • 楊黎敏:過年記憶——放炮
    這種炮我們叫紙炮,那時候炮捻子還是火藥做的,一般放在地上放,扔到空中那都是技術好的,很多時候炮還沒離手就響了,每放一根都是一次挑戰,衣服炸爛、手炸腫、臉炸青那都是常有的事,雖然危險,卻勇於挑戰,甚至樂此不彼。最有意思的是幾個小夥伴湊到一起,找個破搪瓷缸子,把炮點燃後迅速扣到上面,瞬間炸到空中,以此來檢驗看誰家的炮威力大!
  • 有關婚禮問卷的那點事(不那么正經版)
    不過,這次卻不是看電影那麼簡單,因為新娘的問卷讓我看得津津有味,雖長但十分精彩,聊愛好,聊專業,聊愛情,聊人生,我就像在聽一堂很棒的演說一樣,嘆為觀止,受益良多。忽然,我就萌生了要寫點關於問卷的7788的衝動,但,就像這位新娘講的,可能她的問卷的文風過於公文化(寫作習慣使然),帶得我寫的那一長篇文章也像是個技術論文般,有些太嚴肅了,所以考慮良多,先往後放一下,如果有真的對婚禮問卷的「硬知識」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等等另一篇文章——《有關婚禮問卷的那點事(特別正經版)》,今天,就讓我不那么正經地聊聊我見過的各種問卷以及背後的故事吧。2.
  • 京城胡同79-粉房琉璃街有一家堅守價格和作息時間的理髮攤
    粉房琉璃街街道平直,胡同中部西側通果子巷,東側通響鼓胡同和福州館街。解放後,在街道兩側種植國槐,夏季走在胡同中濃蔭蔽日,暑氣頓消。前兩年在附近上班,常在這條胡同穿行。胡同中有一家理髮攤,理髮4元,中午休息,下午2點上班。實際就是下午2點打開院門,有人理髮,理髮師就幹活,無人理髮,理髮師就和串門的鄰居聊天嘮嗑。價格和作息時間有國企風範。
  • 瀏陽蒸菜:那一碗幹豆角蒸臘肉,埋藏著童年深深的記憶!
    童年為什麼會記憶那麼深刻呢?因為每個人的身體是有記憶的,每走過的一步路,每遇到的一個人,每經歷的一件事,都會在記憶深刻深深埋藏。那一碗外婆做的幹豆角蒸臘肉,是那麼的香,那麼的美味,以致於多年後的今天,我依然能夠想起當時的那個味,當時吃那碗菜的場景。那一幕幕真的仿佛就在眼前,仿佛我還能看到慈祥善良的外婆。
  • 聊聊mc床上的那點小秘密!
    原理:在村民的NBT標籤中,有個memories的屬性用於記錄村民需要記憶的內容。所以村民是依靠自身代碼的一個「記憶」NBT標籤,實現所謂的人類記憶功能。這就是村民尋找床,並且能夠記住它的而基本原理。但是請你記住,這只是一個「記住」床在哪的NBT標籤。卻不是控制村民睡覺的NBT標籤。
  • 「助推科技傳承,保護城市根脈」主題實踐之史家胡同走訪實錄
    1、保護史家胡同受到的阻力文物老舊,保護難度大,火災等隱患大;保護胡同技術難度高,相關保護人才稀少;胡同規模宏大,保護難度大;胡同有居民居住生活,對其的保護措施可能會影響居民生活,因此保護受阻;參觀遊客流量大,對胡同的破壞風險較大;城市發展快,城市用地急劇減少,胡同有被拆的風險。
  • 「 北京第一條胡同 」 ,退租開始!西四,再會!
    11月8日起,西四片區內的磚塔胡同正式開展申請式退租項目,也正式開啟了磚塔胡同城市保護更新項目。
  • 探訪同志浴室:香港的胡同桑拿
    我去過一次同志浴室,是香港的胡同桑拿。具體個人經歷我就不說了吧,我怕說了不知道會不會被知乎給封掉。
  • 喝茶人的「茶癖」,你有幾條(吐槽篇)
    喝茶的人都有這些「茶癖」:1、一天不喝茶嘴癢(我還一天不吃飯就餓得慌咧!)2、愛收集各種茶(收集症是病,得治。)3、品茶時出怪聲(還能比喝湯時的聲音怪?)4、超強茶杯控、茶壺控(一入「控」門深似海,從此錢郎是路人。)
  • 文明街巷|胡同不停車 又見「靜」生活
    胡同裡寧靜的慢時光,與幾百米外熱鬧繁華的王府井大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韶九胡同東起王府井大街,西止東黃城根南街,南有支巷通錫拉胡同,北與北官場胡同相通,全長約320米。年過七旬的居民黃淑珍在韶九胡同住了四五十年,「以前,見到路邊停車得讓,遇上通行車輛得躲,地面上不時還有些坑坑窪窪,稍不留神就容易崴了腳。」
  • 用一句話來形容喝茶的體驗?網友:牛嚼牡丹
    吃飯前會喝茶,吃飯後也喝茶,喝酒前喝茶,喝酒後也喝茶。去飯店總會吆喝一句:老闆,來壺好茶,去朋友家也會叫喚一句:來壺好茶。像很多知名的好茶,我們也可能一不小心喝過,當然,形容人長得好看我們能說幾句好聽的,但形容茶,我可能只會兩個字:好喝。一次,懂茶的朋友側身倒茶時,臉上掛著和藹的笑容,用滿不在乎又好似詢問的語氣問:這茶怎麼樣?
  • 茶養生:喝茶的好處與壞處
    茶葉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胺基酸,喝茶對於清油解膩,增強神經興奮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並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下面我向大家簡單的介紹下喝茶的好處與壞處。 茶養生之喝茶的好處     提神醒腦,使人精神振奮,增強記憶力。興奮中樞神經,增加運動能力。刺激胃液分泌,幫助消化,增進食慾,消除口臭。保養肌膚,分解中性脂肪,達到減肥美容效果。     飲酒前飲茶,預防醉酒。消除疲勞,促進新陳代謝。
  • 龍珠曬紅:便捷喝茶,工作伴侶
    遇到對的那顆龍珠,集齊了七顆,便能召見神龍,許一個心願,比如家裡有一臺無限吐鈔的ATM……隨便取那種,比如單身狗能在春節前找到一個能牽手的異性朋友、過年不用再擔心長輩的「關心」,比如能天天喝到好茶,嗯,不用自己出錢那種。
  • 【秋季養生】陳瑞芳:喝茶潤燥
    而作為中國人千年的傳統,喝茶養生正好能夠潤燥的功效。那麼,秋季適合喝什麼茶養生呢?青茶最適合秋季由於秋季天氣乾燥,給身體補水也是潤燥的方法之一,所以喝茶養生最適合不過了。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陳瑞芳介紹,廣東人愛喝茶其實是很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