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可思、有悟,且有為的交流與分享平臺
美好與同行一直在這裡
2021年,清朝消亡整整一百一十年了,我卻好像還活在那個連思想都被裹了小腳的年代。
起因是一個全國政協委員提出的《關於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於是「陽剛之氣」上了熱搜,評論炸鍋,看著部分網民偶爾的迷惑發言,時常想友好評論,但想了想社會的進步不僅教會我要尊重,還要我文明待人,只好作罷。
男剛女柔,自古以來好像成為了不成文的規矩,不論作為男性還是女性,儘管每個人的性格迥異,但大部分人還是被要求朝著某個既定方向生長。在刻板印象裡,男生,就應該天不怕地不怕,堅強勇敢,掉眼淚是羞恥;女生,應該優雅溫柔,嬌小柔弱,嗓門大一點就會被人指指點點。一如幼兒園老師對我身邊那個穿著開襠褲掛著鼻涕泡泡的小男孩教育的那樣,「你是男子漢,男子漢是不會掉眼淚的」。哎喲,這句話本來就離譜。哭,是一種生理反應,是一種防禦機制,是一種情感體現,它和我是男、是女有什麼關係呢。我只記得,那個小男孩不斷在哭,而且哭的更大聲了。
於是,我們又扯出了性別定義。好像在腦海裡,男性和女性各自擁有一個形象牌,如果和固定好的不一樣,我們就會感到奇怪,甚至會產生排斥或被排斥。
人類給性別的定義早就已經根深蒂固,真是有一些無奈,在社會環境的逼迫下,似乎隨大流才是最好的選擇。這又讓我想起了顏色自由。我們普遍用粉色來代表女生,用藍色代表男生。就像活動服裝,粉色漫天和藍呼呼一片讓人很容易區分女生方陣和男生方陣,一旦被調換,就會覺得不合適。恥辱的是,我也曾這樣覺得,也曾對穿粉色衣服的男生抱有敵意。而當我學會尊重以後,發現男生穿粉色衣服也很好看,而且紅色、黃色、紫色、綠色,千萬種顏色哪怕他穿彩虹出門,那也很正常。女生也是一樣!
「娘」和「女漢子」這兩個在我看來都不太帶有褒義色彩的形容詞,卻有一絲反抗性別刻板定義的意思。起碼人們終於意識到,除了陽剛和溫柔這兩個屬性,男性與女性均可以有其他品格的存在。而既然已經存在,我想我們要做的就是尊重和理解。
我不再覺得化妝的男生很娘,也覺得帥氣的小姐姐可以很A。男女是平等的,無論是男性青少年女性化,還是女性青少年男性化,在我看來,都是個人的喜好,沒有影響如常的生活,也不影響別人的生活,那就予以平視好了,何必大驚小怪,自我矯情。這樣或許比那些強塞的陽剛之氣的培養更要合情合理。
所以,對男剛女柔啊什麼的說法,看看得了,因為無論性別,陽光與善良都應該是我們擁有的良好品質,而並非某個性別的專屬。性別定義的核心不是我是個男生或女生,我應該怎麼怎麼樣,而是我作為一個人的存在(being),我當怎麼樣,我不怎麼樣,我願怎麼樣。這是自己選擇自由的權利,也是在面對嘲諷眼光和冷語冷言時穿上的堅硬鎧甲。於是,在第無數次被我媽說「你能不能淑女一點」以後,我終於忍不住了。
「媽媽,我為什麼一定要淑女???」
「因為你是女孩子啊!」
「我是女生就一定要……嗎?」
巴拉巴拉巴拉巴拉一通,諸如此類的對話還有很多,我的叛逆期似乎都堆積在了這個歲末,一股腦的在性別這個問題上噴湧而出。
我喜歡吃飯大快朵頤,沒有形象,不喜歡一口一口吃,還要用紙巾擦嘴巴;我喜歡說話懟天懟地大嗓門,不喜歡扭扭捏捏小聲交流;我喜歡和男生做兄弟,他們也從不把我當女生看。我雖然是個女孩子,但我所做的一切都源於我的喜好。開心就好,框架太多覺得被束縛,就會不快樂。這一切的一切,只是因為我喜歡這樣。
所以,不要覺得別人是異類,說不定在別人眼裡,你自己也不是什麼「端正」的人。尊重就好,別人的氣質,和我又有什麼關係呢。畢竟,社會的進步始於和諧,即和而不同,乃諧。這是人間的基本常識,要懂得,勿忘記,且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