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手術推遲時間較長,患肢不要用長腿石膏託或者其他類型的支具進行固定,因為它們可導致骨折發生縮短或者移位。此時,應對骨折進行牽引,最好應用外固定架進行跨關節固定,直到手術為止。
平臺軟骨或軟骨下骨出現細線狀裂縫,探針很難插入縫隙內。有時縫隙表面由少量血性纖維素滲出物覆蓋,觀察較困難。因骨折無移位,不需復位,直接將骨折塊採用1~2枚帶墊圈的松質骨拉力螺釘固定。
(二)邊緣型
骨折線處於平臺邊緣,常被半月板覆蓋,需用探針牽開觀察。骨折無明顯移位,X 片上往往難以發現。由於平臺邊緣的骨折處於非負重區,骨折塊較小,可不作內固定,不影響術後的不負重功能訓練。
(三)裂隙型
多見於X線分型的劈裂型骨折,骨折線較寬,深達皮質下松質骨。手術時與關節面平行鑽入導針固定骨塊,沿導針用空心自攻拉力螺釘固定,螺釘應位於關節面下5mm。
(四)塌陷型
累及平臺負重區域,有部分軟骨塊隨整個骨塊下沉,猶如陷阱,探針有時無法觸及其底部。撬撥復位恢復關節面平整,使塌陷骨塊與周圍高度差不超過2mm,植骨或骨水泥充填缺損,螺釘或支撐鋼板固定。
(五)劈裂塌陷型
塌陷型及裂隙型的骨折形態同時存在。處理時先通過牽引、撬撥或導引器推頂復位。使用支撐鋼板以堅強固定,或使用外固定支架固定。
(六)粉碎型
整個平臺關節面被分為若干碎骨塊,松質骨暴露,多數伴有半月板或其它結構損傷。處理時只能將主要負重面的骨塊撬撥復位,再在脛骨上端作有限切開,採用支持鋼板和松質骨拉力螺釘作堅強內固定,或用外固定支架固定。關節面下的脛骨缺損用自體松質骨或同種異體骨植骨填充。
(七)脛骨棘骨折
關節鏡下可見前交叉韌帶(ACL) 充血,探針探查可見ACL鬆弛,其脛骨棘附著處骨塊呈不同程度翻轉,撕脫骨塊大小、方向不一,骨折處有鮮血溢出。治療時可自脛骨前下方偏內側骨皮質,向脛骨棘方向鑽通隧道,在鏡下以鋼絲或不可吸收縫線穿過ACL及骨片接合部或橫穿骨片,再穿過隧道,至脛骨前下方骨孔處打結固定。
(八)合併骨折型
少數病例可在鏡下發現股骨或髕骨骨軟骨骨折,損傷部位在骨折的脛骨平臺對應的股骨髁或髕骨側方,較表淺,在一般X片上不易發現。如發生在髕骨或股骨髁面,損傷較小,僅作刨削處理。若骨折較大,有明顯裂隙,不處理將影響關節面的整合性,則可選用可吸收螺釘或同種異體骨螺釘,在關節鏡下作有限切開內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