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生活中常用的調味食品,可以增加食物的鮮味,還能代替一部分食鹽使用,很多人炒菜、煲湯都少不了味精的參與。馬上過年了,炒菜難免會用到調味料,雞精和味精用哪個?,哪個對身體傷害更大?
但是最近幾年,關於味精的傳言有很多,有些人認為味精能夠損傷人的大腦,嚴重的話還會導致神經細胞死亡,我們的智商也會逐步降低。所以聽信傳言的老百姓就改用了雞精代替味精,認為雞精中有雞肉的成分,會比味精更加健康,真的是這樣嗎?
謠言一、味精真的能讓人變傻?
我們先來看看味精的成分,味精是以糧食為原料經發酵提純的穀氨酸鈉,再經脫色、脫鐵、蒸發、結晶等工序製成穀氨酸鈉結晶。
科學家們早就研究過味精的安全性,並沒有發現它能產生危害。所以,味精本身並不是有毒物質。在日常烹飪中根據自己的口味適量加一點,完全沒問題。
謠言二、味精高溫時會致癌?
很多人擔心高溫會把味精轉化成有害物質,其實這也不用擔心,經科學證明,味精在100℃時加熱半小時,只有0.3%的穀氨酸鈉生成焦穀氨酸鈉,對人體影響甚微。
另外焦穀氨酸鈉根本沒有致癌性,只是不像穀氨酸鈉那樣具有鮮味罷了,如果實在擔心,可以快出鍋時再放。
謠言三、雞精比味精更安全?
再來說說雞精的成分,很多人認為雞精中會有雞肉的成分,其實真正含有雞肉的雞精少之又少,它的成分與味精想差不大,一般為味精、食鹽、核苷酸等,雖然風味上比味精更鮮香,但是其實營養成分並沒有高出多少。
謠言四、糖尿病人不能吃味精?
其實糖尿病人群是可以適當吃點味精的,對血糖水平不會造成任何影響。不過,雖然味精、雞精無毒無害,但吃多了確實不好。糖尿病人有嚴格的飲食要求,和鹽一樣,味精、雞精都含有不少鈉,吃太多可能會增加多種慢性病的風險。
實驗測定,大約3g的味精相當於1g的鹽,過多的食鹽攝入無疑會使血壓升高,不利於心腦血管健康。所以,如果在炒菜時加了味精,就不要放鹽了。
咱們中國人做菜,講究色香味俱全,尤其是對香和味的要求很高。一道好吃的飯菜,不僅要求離很遠就能聞到香味,而且吃的時候,也要感受到鮮味。能增加鮮香味的調味料很多,其中味精和雞精是最常見的兩種,然而很多人卻很糾結,不知道炒菜時應該放哪個?
本質上來說,味精就是穀氨酸鈉,而雞精就是味精的「進階版」,它是在味精的基礎上,添加了核苷酸,雞粉、食用鹽,還有一些香料,以及一些香精和食用添加劑之類的(上圖),製作而成。之所以叫雞精,並不是因為裡面有雞粉,而且裡面的核苷酸有很濃鬱的雞湯鮮味,所以叫雞精。
從增加鮮味的效果上來說,二者都有增鮮提香的作用,相對來說雞精的效果更好。因為味精只是穀氨酸鈉,而雞精雞精不僅含有味精,還有核苷酸,和各種香精以及食用添加劑等等。從健康角度來說,味精比較純粹,而雞精則含有一些香精和食用添加劑。從這一點來說,味精更好一點。
另外再說一點,不論是味精還是雞精,都不耐高溫。超過120度的溫度,穀氨酸鈉就開始轉變成焦穀氨酸鈉,它完全沒有鮮味。所以說不論是雞精還味精,都最好是出鍋前放一點,這樣才有鮮味。做煎炸之類的美食,最好不要放味精或者雞精。
味精和雞精到底有什麼區別?上面就是詳細的介紹,簡單來說,雞精就是味精的「進階版」,它是在味精的基礎上添加了其他香精製作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