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歌劇院佔地面積5.7公頃,總建築面積51149平方米,總建設費用43.6億元新臺幣,歷時5年才建成。該建築定位為國際級的各類表演藝術場所,設有2014席座位的大劇場、800席中劇場與200席小劇場,以及藝文工作坊、藝術商場等。
該項目由2013年獲得普立茲克獎的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Toyo Ito)設計,以世界首創「美聲涵洞」(Sound Cave)概念被國際媒體路透社譽「世界第九大新地標」。
結構設計特色
被譽為世界級的建築,以連續曲面連線方式建構出全世界唯一非標準化的曲面牆壁結構,成為臺中市的新地標。設計想法不再執著於原有線性或曲面建築,而是超越原來幾何學的模式而過去機械式的美學思考,也轉為全新的電子美學形式,擅長運用鋁板、玻璃等材料表現建築的輕盈,穿透感使自然的光與風,結合數字電子媒體的流動,形成獨樹一幟的語彙。
臺中歌劇院的三大特點:
(1)「曲牆」建築工法
(2)「水幕防火」設計
(3)地下空調 & 椅墊下空調
臺中歌劇院是一座曲牆、無柱、無梁的混凝土建築,全院有58個"曲牆",稱為"美聲涵洞",配合照明及自然光的變化,參觀者走在裡面,會聽到不同的聲音,有不同的感受。這種工藝被稱為曲牆建築工法,因為其獨特的設計,美國探索頻道特別製作了"建築奇觀:臺中歌劇院"紀錄片,以超過5年時間記錄這項偉大的工程。同時還運用了水幕防火設計,這兩種工法都獲得了世界專利。
臺中歌劇院被選為「全球最難蓋的房子」
設計之初的效果圖,由於是洞窟建築設計,被形容為「全球最難蓋的房子」
▲臺中歌劇院施工現場
該歌劇院在建造之初就遇到非常多的設計挑戰,特別是要建造出一個有機的室內空間
像海綿一樣的多孔三維設計,建築本身就是一個生態系統。這座先進的建築擁有可以實現雨水回收的系統,可以人為控制溫度和光線,甚至影響周圍建築朝著可持續方向發展。
像海綿一樣的多孔三維設計的效果模型,看上去確實十分精妙,難以想像這樣的建築能夠用鋼筋和混凝土建造出來!
網狀鋼梁打下三維彎曲牆面的基礎,最後用shotcrete(一種用於隧道工作的可噴的混凝土)來凝固這個金屬網。毋庸置疑,這絕對是世界上第一座用這種方式以這種規模製造出來的大劇院。
臺中歌劇院,最難做的曲牆部分,就是洞口向外的五樓部分。
臺中歌劇院建設工程複雜困難,總共有58座曲牆,每個曲牆有1372片小係數,每一塊都要量身訂作,無法大規模量產,必需精密計算,才能創造出如洞窟般的流線地景。
臺中歌劇院總共流標了五次,最後由麗明建設得標。麗明建設從未蓋過曲牆建築,堪稱獨步世界的建築工法,研究58個單位曲牆的結構,了解鋼筋混泥土怎麼灌漿,花費500萬順利打造出模型,經過伊東豊雄的認可,才開始動工蓋歌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