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發之後,臺灣當局第一時間限制口罩離開臺灣。你坐飛機坐船離開臺灣,一個人最多帶250個。多帶的,二話不說,沒收。這還是好的,如果郵寄或者快遞,那就更嚴格,一隻也不行,統統沒收。根據臺灣進出口主管部門的統計,1月24日-2月21日,光是在臺北口岸,臺灣當局沒收了13萬5358個郵寄和快遞的口罩。主要是寄給大陸和香港的,都被臺灣當局給截了。有民眾把口罩塞在嬰兒尿布中間,還是被截了。按照臺灣當局的規定,4月30日前,只要是在臺灣生產的口罩,統統不準離開臺灣。這不是說臺灣的公司生產的口罩不能離開臺灣,而是被臺灣當局看到的所有的口罩,統統的都要留下。很難理解對不對,我舉個兩個例子。新加坡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在臺灣有兩條口罩生產線,一條生產N95,一條生產兒童口罩,臺灣不讓口罩出島。在新加坡看來,那是我的廠,機器是我的,口罩也是我的。新加坡一怒之下,新加坡總理夫人何晶宣布,這兩條生產線搬回新加坡。
2月23日,兩個波蘭人帶了3946隻口罩,從美國飛上海,中途在臺灣轉機。在轉機的時候,臺灣當局給沒收了他們3446隻口罩,只給他們每人留了250個口罩。問題是,那些口罩都是美國牌子,口罩包裝上都是外國字,這也能被截胡了?自產的你捂的緊緊的就算了,這雁過拔毛演的是哪一出?你管臺灣民眾,連波蘭人也管,這以後誰還敢在臺灣轉機?有大陸網友說,這不是搶劫嗎?
為什麼要這麼做,臺灣當局給出的解釋是,臺灣的口罩不夠用。好,這就到了3月18日,臺灣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宣布,臺灣要和美國展開防疫合作,臺灣每周向美國提供10萬個口罩,美國為臺灣保留30萬件防護衣原料。
等等,口罩可以出島了?而且一周就輸出10萬個,這說明臺灣不缺口罩了。真的麼? 從網絡上看:現在臺灣口罩購買的制度叫做實名制2.0,你在網絡上搜口罩實名制2.0,你看標題是 「口罩實名制2.0上路 預購網址、APP雙當機」、「口罩網購將上路 健保快易通APP爆量10倍」、「臺灣「口罩實名制2.0」網購試營運 一開放就故障」。
為什麼爆量?為什麼當機?為什麼一開始就故障?因為買的人太多嘛,僧多粥少,口罩量不夠。
這是線上,我們再看線下,看看臺灣的街頭。臺灣民眾現在主要是通過藥店買口罩,臺灣叫藥局。你看看藥局門口排大隊買口罩。沒排大隊的,大多是因為口罩已經賣光了,排了也白排。排隊買口罩,民眾難免和賣藥的藥師有糾紛,有個藥店門口就掛出了這樣的告示,「病人XXX的阿嬤嗆藥師說:做的不開心就不要做,所以今日不賣口罩」。這說明什麼,口罩不夠麼,否則賣個口罩也不至於起這麼大糾紛啊。
網絡上也好,馬路上也罷,都是口罩不夠用,算個帳也知道不夠用。臺灣現在2300萬人口,日產口罩1000多萬隻,也就是說保證一半的人一天一隻都不夠,所以臺灣的口罩就是不夠。那為什麼要給美國10萬個口罩,而且不是一次給10萬個,是每周都給10萬個。估計臺灣當局也知道這個消息一公布,民意肯定會炸鍋,所以臺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說,美國為臺灣保留30萬件防護衣原料。
防護服的原料臺灣缺麼?3月16日蔡英文才說過防護服從原料到最終產品,都100%在臺灣生產,那美國人的防護服的原料,豈不是不需要?
臺灣給美國的口罩,每周都要給,美國給臺灣的防護服原料,就這一批。
臺灣對美國的口罩叫做「提供」,美國給臺灣的防護服的原料,叫做「保留」。說白了,原料還在美國人手裡,說是給臺灣留著。你覺得臺灣會有勇氣問美國要麼?就算哪天台灣鼓起勇氣去問美國人要,美國人會給麼?
這還沒完,3月21日,臺灣外事部門的網站上又傳來一個消息,臺灣當局捐給南美的巴拉圭一批口罩。臺灣外事部門說,口罩是捐了,不過這批口罩不是從臺灣運過去的,是臺灣當局花錢在巴拉圭當地買的,然後捐給巴拉圭的。我看到這個消息的第一個感覺是,好,有創意,那你每周給美國的那10萬個口罩,也在美國當地買了直接送給美國人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