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復旦商業知識
本文節選自《文匯報》「文匯圓桌談」欄目,由文匯報記者徐晶卉對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主任蔣青雲教授的採訪整理而成。
2016年9月,中國發布落實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推進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
而就在一年前,聯合國發出消除貧困、產業創新、可持續、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等17項169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涵蓋經濟、社會、環境三大領域,致力於通過協同行動,消除貧困。
社會價值共創,人人有責,除了政府和公益組織,企業也是重要的參與者。當今世界,企業的競爭不僅僅是價格、質量的競爭,而是進入了可持續發展和資源能力的競爭。企業社會價值共創如何支持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主任蔣青雲教授表示,傳統的CSR(企業社會責任)策略強調做善事,比如捐款等,把CSR作為獨立事件看待,與核心業務的關係很少,也很少會與利益相關者共同創造價值,這種思路需要轉變。
對於企業來說,CSR觀點視角比較狹隘,我與許多跨國公司老總交流時都得到同樣的看法。傳統的CSR策略強調做善事,比如捐款等,把CSR作為獨立事件看待,與核心業務的關係很少,也很少會與利益相關者共同創造價值。
這種思路需要轉變。新的「社會價值共創」理念源於商業中「與顧客共同創造價值」,比如定製化等新模式,我們將原來商業中的理念移植到CSR中,把社會利益相關者擴大了,從顧客拓展到所有人。我們需要強調「企業公民」理念,企業除了賺錢,還應該有其他的社會責任,不是簡單地考慮自己的價值,還應該考慮周圍人的價值。
具體來說,價值共創強調「內化理念」,即戰略問題與核心業務相關。舉個例子,美國聯合包裹公司(UPS)在贊助奧運會時,並沒有選擇出錢的方式,而是優化了奧運會的物流系統,在賽艇運輸等高難度物流項目上,提供特別的解決方案,從而創造社會價值。這是現代企業需要學習的,內化理念不僅激發企業的動力,將企業的能力發揮出來,也能與利益相關方形成有機合作,幫助客戶提高價值創造的效率。
企業理論一直在持續進化。當代企業理論對企業「價值」和「社會責任」的探討已經突破1962年彌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視市場與股東價值為最大化的視角,認為企業與利益相關方的價值共享是必須的。
當前,企業可持續發展正在步入「社會價值共創」階段。企業社會責任內化為企業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方向或者實踐行動,因此需要全新的理論支撐,傳統的CSR理論更多關注企業社會責任是否納入到企業的戰略目標等,但今天我們提出的是一個全新的視角,既然企業CSR是一種戰略行動,它一定離不開各個利益相關方,且必須協同各個相關方的能力共同創造價值,價值共創既是企業管理理論國際前沿的內容,也是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方式。
社會公共管理理論與可持續發展治理理論認為,當下社會價值創新的機遇與挑戰在於第一部門(政府)、第二部門(企業)、第三部門(社會組織)的跨界合作。三大社會部門之間跨界合作不僅給企業提供了獨特的資源整合與生態創新機遇,而且要求企業擁有社會價值共創的持續引領與過程管理能力,能不斷激發其各類利益相關方共同創造可以共享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