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尼殺死了德國的大亨漢斯,被法院起訴。法院給他指定一名年輕的律師作辯護人。
這名年輕的律師叫萊寧,他是不用心的,本來案子已經定性了,也就是走走過場的事。可是隨著調查的深入,他越來越發現事情不是他想得那麼簡單,科裡尼殺人另有原因。
導演: 馬可·克羅伊茨派因特納編劇: 克裡斯蒂安·曲貝特 / Robert Gold / 詹斯-弗雷德裡克·奧託 / Ferdinand von Schirach主演: 埃利亞斯·穆巴裡克 / 亞歷山德拉·瑪麗亞·拉娜 / 海納·勞特爾巴赫 / 曼弗萊德·扎帕卡 / 傑尼斯·紐沃納 / 賴納·博克 / 卡特琳·施特裡貝克 / Pia Stutzenstein / 彼得·普拉格 / 弗蘭科·內羅 / 漢勒斯·魏格納 / Falk Rockstroh / Anne Haug / Thomas Stecher / Tara Fischer / 莎賓·蒂莫提歐 / 斯特凡諾·卡塞蒂 / Ilknur Boyraz / 託馬斯·林平澤爾 / 瑪格麗特·提塞爾 / Tom Jahn / Bettina Lohmeyer科林尼案的劇情簡介 · · · · · ·
法律,在保護誰?戰爭往大了說是一個集團性質的犯罪,往小了說是每個參與戰爭的人的犯罪。之所以有這樣的區分,因為很多戰爭中犯下罪行的人,為自己的行為開脫的時候,都會說這是一場有組織的屠殺,而自己當時只是奉命行事而已,只能算是過失殺人,而非故意殺人等等。
每一個妄圖逃避過去的人,都慣用這種方式為自己洗清嫌疑,這也是最被廣大人民群眾詬病的辯解。但是,時間是前行的,人們最終是會老去的,當曾經的戰犯們已經到了耄耋之年,他們中的一些人也是會遭受心靈的叩問的,在人們對於過去越來越清楚的今天,妄圖以這種方式逃避罪責是會受到更深的譴責的。對於參與了戰爭並在期間有過屠殺行為的人,他們最需要做的就是承認自己當時的行徑,然後反思整個戰爭的罪責。只有這樣,才會重新贏得民眾的尊重,而任何妄圖用各種說辭為自己辯護的人,最終會受到應有的懲罰。正義遲早會來到。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二戰期間犯下罪行的德國軍官,在戰後被死者家屬起訴不成,最終,家屬在幾十年後成功復仇的故事。因為這件事情,這個家屬站在了被告席,此時,德國的法律與人類的道義面臨著考驗。
《科林尼案》中,一位初出茅廬的年輕的律師受命調查一起謀殺案,這本來是一件證據確鑿的案件,但是年輕人接手後,卻發現案件中隱藏著一個秘密。死者一直以來對年輕人有著養育之恩。而在他老去以後,卻被另一個老頭槍殺。被告席上的老頭總是沉默不語,而年輕人本來不想接手,最終被迫想要快一些結束,但是事情遠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隨著調查的深入,年輕人慢慢的靠近事情的真相,而與此同時,真相卻在一點點的摧毀年輕人的信念以及死者之前在他心中的地位。本來這位和藹可親的老人在年輕人心中地位高大。但是當證據全部擺在他面前的時候,他卻不得不接受這個老人曾經是二戰的黨衛軍劊子手這個事實。面對著法律和道義,他該如何抉擇?
從1970年的華沙之跪開始,德國在全世界的形象有了改觀,之前他們的形象一直籠罩在希特勒的納粹陰雲之下,而那一跪對於時任德國總理的維利勃蘭特來說是一種羞辱,一個大國的總理公開下跪這並不是一件傳統意義上的好的事情,但是對整個德國,對於那些曾經在二戰期間被納粹法西斯踐踏過的猶太人來說,這一跪就意味著德國承認自己曾經的犯罪事實了。所以難得可貴。
為什麼這個事件意義如此重大,究其原因,也就是本片的核心轉折點。
這是本片的核心內容,也是本片的主要爭議點所在。
作為律師的男主究竟應該為了正義,還是應該遵循當時的法律。再往上追溯,本片屬於冷戰曾經的遺留問題,當時德國一分為二後,民主德國對於曾經的戰犯們實施了一個正常戰勝國的審判,而作為與東德意識形態相抗衡的西德,自然不會照著東德的做法繼續,因此,在西德的統治下,那些戰犯們並沒有受到應有的審判,甚至其中的很多人都被國家重新啟用,這也是本片的矛盾所在。
年輕律師在查閱了資料後發現,曾經的六十年代早已經終結了審判戰犯的行為,而正是這種終結,讓片中的那些受害者家屬們無法接受,因此,悲劇才會產生。而此後的1970年,著名的「華沙之跪」才會意義非凡。
影片不僅反映了對二戰戰犯報仇的事件,而且還控訴了造成二戰戰犯逃脫罪名的《行政犯罪法實施法》,更加相信法律的力量。正是因為有了萊寧這樣的律師,才使法律成為伸張正義的工具,而不是賺錢的工具。雖然影片有些理想化,年輕律師萊寧初出茅廬不太可能戰勝律師團隊的首腦馬廷格,但是憑藉驚人的調查和分析能力,萊寧成了正義的化身。
豆瓣評分7.8,觀看人數300人,怎麼看《科林尼案》都不算熱門,但在德國,它卻引起了巨大轟動,原因很簡單——二戰題材。
其實在二戰結束後,每個國家都拍出過關於二戰的經典電影,它們有的聚焦戰爭的災難,有的歌頌人性的偉大,而作為始作俑者的德國,更是從未停止過反思和自省。
比如二戰後拍的第一部德國電影,就是控訴戰犯的《殺人犯就在我們中間》,它犀利地指出在二戰中犯下罪行的劊子手戰後迅速「洗白」,雖然德國承擔了納粹的罪行,但這些手沾鮮血的高官卻沒有受到足夠的懲罰;
而連續拿下坎城金棕櫚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鐵皮鼓》,則是通過一個畸形侏儒的一生,試圖揭開德國人的民族劣根性,去探究這場戰爭發生的根源;
2008年的《浪潮》,更是跳脫出二戰視角,從當下社會去探討納粹思想是如何輕易形成的;
2013年,德國電視臺更推出了史詩巨作《我們的父輩》和同名紀錄片,這部電視劇首次站在德國普通士兵和德裔猶太人的視角去進行反思,它打破普通二戰電影對希特勒的指責,而是落實到每個參與戰爭的德國人身上,去責問德國公民該負起的責任。
在《我們的父輩》紀錄片中,有一個片段讓瑪妮印象深刻,一位年邁的德國軍官回憶這場戰爭時,只記得他在吃飯時,身旁抵抗的俄國軍官突然開槍自殺,他的第一反應卻是:這個白痴,非得死在我們吃飯的地方?
德國人是天性殘忍嗎?如果不是,又是為什麼他們在戰爭中變成了這樣?
這個問題,就是《科林尼案》想要討論的東西,它以科林尼和萊寧兩人的視角轉變,聚焦一個深刻的主題:環境造成的人性異化。
在科林尼的記憶中,邁耶是一個殺人如麻的劊子手,他因為兩個德國軍人的死亡,遷怒於整個村莊,下令槍殺了包括科林尼父親在內的20名當地村民,更殘忍的是,他還逼科林尼親眼目睹自己的父親被亂槍打死。
而在萊寧的記憶中,邁耶為人善良且和藹,在他們第一次見面時,邁耶的孫子攻擊他為土耳其狗,是邁耶嚴厲阻止了孫子的歧視行為,並在之後的日子裡,無償培養他成才。
一邊是冷血殘暴的屠夫,一邊是慷慨仁厚的大慈善家,漢斯是神經分裂還是假裝好人六十年?其實都不是,是戰爭的爆發,把人性中最壞的一面激發了出來。
《科林尼案》的小說作者席拉赫曾說過,世界上沒有惡人,只有罪惡的行徑。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善的一面和惡的一面。沒有人生下來就是罪犯,大多數情況下,是事態和環境促成了犯罪行為。
邁耶就是這樣,戰爭讓他人性中嗜血和殘酷的一面被放大,驅使一個內心不夠堅定的普通人變成一名殺人不眨眼的戰犯。
被動也好,主動也罷,在這場牽連全人類的戰爭中,還有太多個邁耶,其個人價值被戰爭徹底壓垮,變成服從於國家意志的行屍走肉。
本片雖然指責國家對戰犯的包庇,但它更是想提醒當下,真正讓二戰變成人類浩劫的,不是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主義,而是當時所有的普通德國人,都變成了「普通的法西斯主義者」,人性是複雜的,但它的善惡,並不來自於天性,而是取決於你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中。
美國大法官小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曾說過:「法律的生命向來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雖然司法判決過程需要經過嚴密的分析與邏輯推演,但若只從法條去判斷一件事的對錯與輕重,是否也很容易就會失去背離了現實,不符合現今人們的普世價值觀?因此在法律邏輯的背後,也必須考量到人們自古以來所累積的社會經驗與習慣,如此一來,配合著理性的邏輯思維,才能使法律更具有生命,並且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
德國之所以在21世紀重新受到大家的尊重,主要是因為他們對於自己曾經的歷史問題並沒有像日本那樣躲避且不承認。很多時候道歉雖然沒有太多現實意義,但是對於受害者來說這是一種心理慰藉。戰爭中的創傷可能會伴隨他們一生,但是道歉作為一種撫慰,也會讓他們受用。本片的被告最後在獄中自殺算是一種對雙方都不錯的結局了,德國人的誠意很多影片其實都有提及,但很遺憾,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有的。
PS:部分文件名修改文件名為.MP4或是.mkv,就可以正常觀看。所有連結複製打開度盤,或瀏覽器即可。
如有失效,關注我們回臺留言,我們會補檔。本公眾號提供的在線觀看地址、百度網盤以及下載來源於網際網路。本公眾號並不參與錄製和製作,僅提供資源引用和分享,如果本公眾號提供資源對貴方造成了損失或侵犯了貴方權益,請及時和我聯繫,我將在12小時之內撤銷有關資源所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