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醫院看病,需做一些檢查,在這些檢查中,醫學影像學的檢查(也就是做B超,拍張X線片、做CT、核磁等)很常見。但是,等看完病從醫院回到家,那麼問題來了:
就醫看病,做了影像學檢查之後,會對一些檢查結果產生壓力或擔心,實際上有些是多餘的,是因為沒有搞清楚檢查結果的意思,或對結果存在著一些誤解。比如,肺上發現結節,肝上有個瘤,腎臟發現一個囊腫,肺上有黑點,等等。這很簡單,找一位搞影像診斷很專業的大夫諮詢一下,他會告訴你正確的對待方法,當然你要是遇到不太明白的大夫,解答不當,也可能帶來新的煩惱。比如,CT檢查發現肺部有小結節,這種情況很多都是良性的或舊的病灶,不需要理會,而有的則需要定期複查看其變化來判斷其性質,再有,就是一旦懷疑是腫瘤就需要做下一步的處理。
選擇影像學的檢查方法是否得當?由於影像的檢查方法很多,根據病情的需要,選擇適合你疾病檢查的最佳方法,檢查、診斷你所患的疾病,這樣會避免誤診、漏診,也減少不必要的經濟花費,有時還會避免不必要的輻射。
當然,有的醫院、醫生使用的檢查方法有他的慣用習慣(比如習慣使用CT檢查,或習慣用核磁,等),甚至你的病情比較複雜,不是常見或典型容易確診的疾病,等等,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檢查太隨意、盲目,檢查後極度後悔。比如我要求做一個全身的CT掃描,這樣,往往做完檢查後吃不好飯、睡不著覺,為什麼呢?他覺得接受的輻射太多了,害怕的要命,搜了一下,網上說輻射可以致癌,或易患白血病……!這個不能怪給你開檢查單子的醫生,人家醫生要是不給你開,你會說大夫對你不重視或不負責。
做一個CT或者核磁就放心了,錢越貴,越效果好嗎?參考文章:《醫學影像檢查:莫以貴賤論英雄 勿挑肥揀瘦 聽醫生的就好》
影像檢查不是萬能的,即便是做一次花一萬多的PET-CT也是如此。當今的影像學的檢查手段多樣化,與上世紀中期之前醫院影像檢查(那時稱放射科或X光室)的單一X線檢查就截然不同了。儘管如此,也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樣:這麼多的高端檢查都做了,身體有什麼病都能夠看清楚了吧。實際上並非如此。如此多的影像檢查手段對一些病的早期發現很重要,同時對複雜疾病的診斷也有了較多的相互對比影像學的方法,業內叫比較影像學,儘管這樣,仍然有一些診斷不了的或查不出的疾病。實際中發現,影像檢查方法使用不當也同樣可以延誤診斷、甚至漏診、誤診,或者對一些複雜疑難病在術前依然確不了診,這些還得歸於眾多影像檢查手段的固有限度(也就是說它就是這麼個本事),或者是設備自身不足或使用者在應用檢查上存在某種缺陷、看圖醫生解讀認識上的差異等,也就是說,疾病越複雜,越不典型,越易出現這樣的現象。難怪有的家屬拿著片子跑了幾個地兒,多少個專家的意見卻都不一致。
當今的影像學檢查圖像的判讀、作出診斷是很細緻的活兒。要知道,現在去醫院做完CT或核磁等,你手中的診斷結果並不是影像科的醫生通過看你手裡拎著的片口袋裡裝的幾張片子而寫出的報告。要知道,在較大的醫院,影像學檢查的結果都是影像科大夫看著電腦屏(不是普通的電腦,而是專門看圖的豎屏)觀察、分析、對比病人的圖像之後寫出的診斷意見,因為一次複雜的CT檢查要有幾百幅圖,一次核磁的乳腺檢查要有2千幅圖,這些都得過眼。現在的影像診斷早已經不是上世紀的模式:拿著一張片子對著窗戶或燈光晃上幾眼,就說「沒事」,或者「肺結核」。所以,你如果現在找我會診看片,一般都得給我電子版的,即DICOM格式的圖,那樣才能提出診斷意見。你若發到微信上的圖,或將手機拍下來的幾幅圖發給我,嚴格說這種圖是不能做診斷的,因為信息很少,我若憑這給你來個是什麼疾病的診斷,是不是就太輕率了?請參見本網科普文章:《影像醫生:不要隨便拍個CT片子發微信問我什麼病,今天來告訴你如何科學地進行醫學影像網絡問診》
有的病,一次檢查不能確診,常常需要隔期複查並進行不同時間段的對比評價,因此應該妥善地保存以往的檢查資料,特別是影像資料。
更多醫學影像知識、健康科普.
點擊下圖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