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冬到來前,幾招助你補好五臟氣!

2021-02-12 經絡穴位

點上面「經絡穴位」即可免費關注

關注後,每天和大家一起暢談【經絡穴位】驅病養生的獨特魅力!

天氣越來越冷,中醫學強調「冬藏」,意思是說,嚴冬來臨前,萬物為避其寒冷肅殺而閉藏安靜,以利保存或蓄積實力,待來年氣候轉暖時再生再長。中醫認為「天人合一」,這時人體中的「氣」(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推動和調控著人體內的新陳代謝)同樣會在寒冬時節以藏為主。因此,嚴冬到來前,補好體內的「氣」,對冬季養生很重要。一鍋白米,即便加入水仍為米,若加火烹之,則可轉化為米飯。人體的五臟六腑便如同這鍋米,「氣」便是這釜底薪火。唯有「氣」在體內推動運行,才能讓臟腑各司其職,維繫生命。肝氣疏洩、心氣運血、脾氣升清、肺氣宣降、腎氣藏精,如果某一個臟腑之氣虛弱,其功能也會相應變弱。肝氣指肝臟之精氣與功能,有升發透洩和舒暢全身氣機的作用。肝氣不足,會導致肝的疏洩功能異常,表現為頭昏眼花、視物模糊、面色萎黃、煩躁易怒。辨證後,每天用15克黃芪泡水代茶飲,20天為一個療程。艾灸太衝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間的凹陷處)補肝氣,每天艾灸20分鐘。
中醫稱心的生理功能為心氣,也就是說,心氣不足則心臟功能弱、運血無力,表現為手腳冰涼、抵抗力差。常喝山藥蓮子粥、保證充足睡眠、心情要愉悅、適當參加體育鍛鍊。老年人或上班族可常備一味補心氣的中藥——炙甘草。具體方法是:將炙甘草放入保溫杯中用沸水衝泡,早起空腹、晚上睡前各飲一次。中醫認為脾氣具有化水谷為精微,化水飲為津液,並轉輸到全身的作用,使臟腑、經絡等組織得到充分營養。脾氣足能統攝血液在脈管內正常運行,脾氣傷則血無以存,引發各種疾病。以拇指循小腿內側上推,至膝關節下可觸及向內上方彎曲之處,該彎曲旁凹陷處即為陰陵泉。

刺激陰陵泉可用指揉法,每次約5分鐘,以感覺酸脹為度。
肺主一身之氣,調節全身氣機,血液的正常運行也賴於肺的輸布和調節,故有血非氣不運之說。肺俞穴是治療肺臟疾病的重要穴位,臨床上常用於改善肺臟功能。取穴時,低頭,頸部突出的椎骨向下數第三個椎骨突起處,下緣旁開兩橫指便是肺俞穴。

刺激肺俞穴可通過點按法、揉按法、敲擊法、拔罐、艾灸、刮痧等。腎氣主宰腎臟的正常功能活動,包括生殖、生長和發育機能。要想健康長壽,必須懂得補充腎氣。若腎氣不足,不僅早衰損壽,還會引發各種病症。補腎氣可常練習呼吸吐納。呼,將體內的濁氣呼到底,廢氣排出;吸,將清氣吸入到腎,可以濡養腎臟、補充腎氣。

磁療艾灸貼,10貼/盒

一貼可持續發熱10小時

風寒感冒,一貼就靈

體寒(手腳冰涼)、消化不良

頸肩腰腿疼,宮寒痛經,哪痛貼哪

 升級上市,超值特惠 

原價89元

雙11活動價:1盒只需49元

買二送一

3盒僅需98元


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艾灸雖好,切記不可盲目灸,長按下方指紋,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免費關注【艾灸密碼】,為您解密艾灸的前世今生,超全艾灸知識大普及。

■ 如果覺得不錯,請點亮右下角的「在看」或分享到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健康科普 | 天氣越來越冷,教您幾招助補好五臟氣!
    天氣越來越冷,中醫學強調「冬藏」,意思是說,嚴冬來臨前,萬物為避其寒冷肅殺而閉藏安靜,以利保存或蓄積實力,待來年氣候轉暖時再生再長。
  • 喝它補肝,揉它補肺……想要冬不病,補好五臟氣~
    意思是說,嚴冬來臨前,萬物為避其寒冷肅殺而閉藏安靜,以利保存或蓄積實力,待來年氣候轉暖時再生再長。中醫認為「天人合一」,這時人體中的「氣」同樣會在寒冬時節以藏為主。因此,嚴冬到來前,補好體內的「氣」,對冬季養生很重要。肝氣指肝臟之精氣與功能,有升發透洩和舒暢全身氣機的作用。
  • 大雪時節,最宜大補,還有人體自帶的十全大補湯,趕緊收藏!
    南方已進入隆冬,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千裡冰封,萬裡雪飄蕩」的嚴冬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雪,十一月節,至此而雪盛也。」從大雪節氣開始,進入冬天的第二個月,也就是仲冬。這是一年中最可以大補的一個月。大雪節氣應該怎樣大補呢?
  • 小雪養生 | 喝紅棗山藥煲烏雞湯,助你溫潤好氣色
    「 南方美食特搜,與你共享健康優質生活  」
  • 素食:五色豆補五臟
    中醫養生素有「五色豆養五臟」之說。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五色豆的各自功效,以便根據各自的身體狀況補身所需。                                易水腫體質的人,吃紅豆不失為一種好的消腫食療方法。現代研究表明,紅豆富含膳食纖維、鉀、B族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物質。                紅豆可以與大米搭配煮成紅豆飯,也可以當成主食的餡料,如紅豆包。
  • 既能補氣提氣還能大補脾胃,不愧是千古名方
    補中益氣丸這個方子可謂是千古名方,最早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恆撰寫的《脾胃論》,堪稱補氣第一方。基於以上思想,李東恆發明了個方子,專門來調理脾胃之氣,這個方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補中益氣湯。它可以補脾氣、肝氣、肺氣、心氣、腎氣,但重點是補脾氣。補中,補中,補的就是中焦脾胃之氣;益氣,益氣,益的就是中焦脾胃之氣。人的脾胃是負責「升清降濁」的,胃負責將濁物,也就是食物的殘渣向下排出體外,脾負責將食物的精華吸收轉化為人體需要的養分。
  • 結腸癌:就用《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的大瀉脾湯
    黃芩味苦以增其輔味,加強燥溼之功能;大黃味鹹,金之體味以瀉肺之腑(大腸);枳實味酸,金之用味,木之體味,補金以瀉木。金克木、木氣平、土自旺,脾生萬物,五臟昇平,諸虛獲救,其證得愈。  《敦煌古遺籍考釋・輔行決臟腑用藥法要》本云:「脾實證則腹滿,飧瀉;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此脾實指寒邪氣實,陰邪太重而出現的腹痛瀉下。虛指正氣虛弱,脾氣不足。
  • 五色豆顧五臟:
    雜豆湯做法:把五種顏色的豆子,等比例抓一些到碗裡,先泡水半天后再按照個人喜好,煮成湯(用兩碗水去燉)或水和豆類等比例煮成飯、粥皆可。中國宋朝時期很流行將豆類煮成豆粥,愛國詩人陸遊高齡85歲仍耳聰目明、上山砍柴,平常除了多吃青菜,最愛食豆粥,「粥罷重投枕,燈殘起讀書」,晨起吃完粥後回房間補眠,醒來再閱讀書籍,飲食、生活簡單,閒適曠達,是長壽秘訣。
  • 除了穿秋褲,這幾款溫補脾腎、養血安神的食療方也得安排上!
    功效:補五臟、益中氣。遠志棗仁粥材料:遠志肉10克,酸棗仁10克,粳米50克。做法:將遠志、棗仁、粳米洗淨,粳米放入沙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然後放入遠志、棗仁,小火煮至米爛粥稠即成。功效:補益肝腎、養血安神。
  • 對著畫好的符看了幾秒鐘,符上出現了一些畫面
    我拿筆給她畫了六甲天喜,對著畫好的符看了幾秒鐘,符上出現了一些畫面,我擔心說錯,沒敢說。又把符放在桌子上正琢磨呢,這時聽到了師父說的話:大膽應用!好,那我就說了。我用師父教的圓光術,看到了四個可愛的寶寶,還有一位老奶奶癱瘓著,手裡拿著一根鞭子,一塊墓地東北缺角。我說您以前打掉了四個娃娃,這四個小傢伙幹擾著您女兒和您的關係。
  • 冬季逆天而行的代價,你知道嗎
    俗話說:冬天進好補,來年打老虎!做好食補,少進藥鋪。冬季有補冬之說,冬天是應該在食補方面特意加強,這樣明年春天來臨時,就會龍馬精神,虎虎生威。但是食補方面的水也很深,有的人一聽說進補,就以為吃山珍海味肥甘厚膩才叫補,結果往往是瞎補亂補一通,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補出不少毛病。補也要根據自己的體質來安排,千萬不可盲目瞎補,適合別人的食材,很可能完全不適合你,別人吃了一點事都沒有,而你吃了很可能就會出現腹脹便秘或者開始便溏。
  • 幾招教你快速「降火氣」
    中醫說,你可能用錯了方法!實火篇:春節長脾氣、口臭、口渴便秘、眼睛紅腫等症狀接撞而來。簡簡單單一個涼茶就能解決全部的問題。配方:金銀花+菊花(女生還可以加兩粒枸杞)泡水喝。降火理論:瀉去多餘火氣,恢復身體陰陽平衡。
  • 【吃出健康】秋季滋補養生吃豆腐, 補氣血吃「三寶」
    其性甘平,氣陰兩補,補氣而不壅滯上火,補陰而不助溼滋膩,為培補中氣最平和之品,歷來就被眾醫家廣為讚譽,《本草綱目》云:益腎氣、健脾胃、止洩痢、化痰涎、潤皮毛。《景嶽全書》云:山藥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藥品化義》云:山藥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調肺之功,治肺虛久嗽,何其穩當。
  • 冬天大補養藏湯 固腎又補五臟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碗大補養藏湯,做法非常簡單,取材用料也很方便。蓮子是補心的好材料,冬天可以多用蓮子煲湯。陳皮可以健脾胃助消化,給吃進去的滋膩食物開開路,會運化得好一些。人體的精氣收藏在腎系統,所以要閉藏就要先養腎,而且要全面補腎,對它進行封固。就像糊窗戶一樣,我們把腎補好,才可以防治精氣外洩,同時也給身體保暖。
  • 八種秋季養生粥,呵護你的腸胃
    秋季天氣漸漸轉涼,此時更是保護你溫軟腸胃的關鍵時刻。秋季飲食,切勿貪食各種油膩辛辣食品,因為腸胃一下子還無法從夏日清淡中適應過來,而粥能和胃補脾,潤養肺燥,絕對是秋季養生的絕佳選擇。現在的南瓜正是營養最佳的時候,南瓜粥現在也是當前應季最適合市民秋補的粥類。南瓜粥屬於溫性粥,與皮蛋瘦肉粥等涼性的粥類相比,溫和的南瓜粥則更容易適宜秋季人體胃腸溫補的需要。
  • 專家提醒:脾虛比腎虛更可怕,教你2招補脾胃祛溼氣!
    補脾胃食療方——薏米山藥粥材料:薏米(薏苡仁)10克,山藥10克(鮮山藥50克),大米100克,水適量;做法:將薏米、山藥、大米洗淨後加入適量清水,旺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熬煮成粥,食用。 調脾胃外用方——南師臍療方肚臍、除腎以外人體的又一「先天之本」神闕穴(臍)與五臟相通,是真氣往來的門戶。神闕穴中的「闕」是宮殿的意思,神闕穴就是元神出入和居住的地方。
  • 冬補,冬忌|補氣養血,黑木耳紅棗飲
    俗話說:「三九補一天,來年無病痛。今年冬令補,明年壯如虎。」從大雪之後,就要開始注重進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