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它補肝,揉它補肺……想要冬不病,補好五臟氣~

2021-02-23 養生中國

天氣越來越冷,養生的重點也由「秋收」轉為「冬藏」。

意思是說,嚴冬來臨前,萬物為避其寒冷肅殺而閉藏安靜,以利保存或蓄積實力,待來年氣候轉暖時再生再長。

中醫認為「天人合一」,這時人體中的「氣」同樣會在寒冬時節以藏為主。

因此,嚴冬到來前,補好體內的「氣」,對冬季養生很重要。

肝氣指肝臟之精氣與功能,有升發透洩和舒暢全身氣機的作用。

肝氣不足,會導致肝的疏洩功能異常,表現為頭昏眼花、視物模糊、面色萎黃、煩躁易怒。

肝氣不足者,每天用15克黃芪泡水代茶飲,20天為一個療程。

艾灸太衝穴也可補肝氣,每天艾灸20分鐘即可。

中醫認為,心氣是推動心臟完成其正常生理活動的基礎,心氣不足則心臟功能弱、運血無力,表現為手腳冰涼、抵抗力差。

常喝山藥蓮子粥、保證充足睡眠、心情要愉悅、適當參加體育鍛鍊。

老年人或上班族可將炙甘草放入保溫杯中用沸水衝泡,早起空腹、晚上睡前各飲一次。

中醫認為,脾氣具有化水谷為精微,化水飲為津液,並轉輸到全身的作用,使臟腑、經絡等組織得到充分營養。

脾氣足能統攝血液在脈管內正常運行,脾氣傷則血無以存,引發各種疾病。

常按陰陵泉,每次約5分鐘,以感覺酸脹為度。

肺主一身之氣,調節全身氣機,血液的正常運行也賴於肺的輸布和調節,故有血非氣不運之說。

肺俞穴是治療肺臟疾病的重要穴位,臨床上常用於改善肺臟功能。

取穴時,低頭,頸部突出的椎骨向下數第三個椎骨突起處,下緣旁開兩橫指便是肺俞穴。

刺激肺俞穴可通過點按法、揉按法、敲擊法、拔罐、艾灸、刮痧等。

腎氣主宰腎臟的正常功能活動,包括生殖、生長和發育機能。

要想健康長壽,必須懂得補充腎氣。若腎氣不足,不僅早衰損壽,還會引發各種病症。

補腎氣可常練習呼吸吐納。呼,將體內的濁氣呼到底,廢氣排出;吸,將清氣吸入到腎,可以濡養腎臟、補充腎氣。

微信最新版閱讀公眾號文章又有新變化

看完文章後

歡迎您給喜歡的文章點個「」和「在看

分享」給您的朋友或者到朋友圈

別忘記,給「養生中國」設為星標

我們每天7點鐘,不見不散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編輯:高繼明  審核:朱蕗鋆

每天早晨七點鐘

關注養生中國(yangsheng-cn)

每天學點咱老百姓用的上的養生知識~

快和身邊的親朋好友一起分享吧!

相關焦點

  • 嚴冬到來前,幾招助你補好五臟氣!
    中醫認為「天人合一」,這時人體中的「氣」(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推動和調控著人體內的新陳代謝)同樣會在寒冬時節以藏為主。因此,嚴冬到來前,補好體內的「氣」,對冬季養生很重要。一鍋白米,即便加入水仍為米,若加火烹之,則可轉化為米飯。人體的五臟六腑便如同這鍋米,「氣」便是這釜底薪火。唯有「氣」在體內推動運行,才能讓臟腑各司其職,維繫生命。
  • 健康科普 | 天氣越來越冷,教您幾招助補好五臟氣!
    中醫認為「天人合一」,這時人體中的「氣」(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推動和調控著人體內的新陳代謝)同樣會在寒冬時節以藏為主。因此,嚴冬到來前,補好體內的「氣」,對冬季養生很重要。如何理解「氣」,給大家舉個形象例子:一鍋白米,即便加入水仍為米,若加火烹之,則可轉化為米飯。人體的五臟六腑便如同這鍋米,「氣」便是這釜底薪火。
  • 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冬天喝它,舒筋活絡,大補氣血,關節不痛!
    今天給大家推薦個好東西,冬季喝它可以舒筋活絡,大補氣血,讓關節炎患者不再懼怕過冬。它就是醪糟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食品大家千萬不要小看醪糟,它能補虛、養血、補脾肺, 能通肝、肺、腎經,尤其對於女人的養生有莫大的幫助。
  • 閒談左肝右肺及如何養肝(保健必知)
    現代人也不認為它是在右邊。他們從實質上看,肺就是在五臟的最上邊。    那為何中醫會認為肺在右邊呢?這是因為中醫注重的是氣機。一切從陰陽論,左邊肝氣升,右邊肺氣降。總而言之一句話:現代人注重的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中醫注重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氣。這個要是弄不清楚,就很容易混淆了。
  • 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冬天喝舒筋活絡,大補氣血,關節不痛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種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喝它可以舒筋活絡,大補氣血,讓關節炎患者不再懼怕過冬。它就是:醪(láo)糟,又叫酒釀,甜酒,酸酒。舊時叫「醴」,是一種米酒,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食品之一。大家千萬不要小看這種酒,它能補虛、補血、補脾肺, 能通肝、肺、腎經,尤其對於女人的養生有莫大的幫助。醪糟釀造歷史悠久,源於漢,盛於清,有史記載,見於《大竹縣誌》,「甜酒亦以糯米釀成,和糟食用,故名醪糟,以大竹城北東柳橋所出為最。」
  • 綠色穴位療法:人體自帶的「十全大補湯、六味地黃丸...」(實用)
    內庭是去胃火的,它的作用相當於牛黃解毒。胃火牙痛、咽喉痛、熱性的鼻出血,都可以揉內庭,所以它是一個去熱的穴位。7、補中益氣丸肺經有個穴叫中府,此乃中氣之府,是中氣匯集的地方,因此為調補中氣的要穴。太淵穴,是肺經的原穴,穴性屬土,土能生金,其補中氣之氣最強,按摩、艾灸都有顯效。此外,只要按摩太白、商丘、太衝三穴就會有補中益氣的效果。
  • 補肝中醫有妙招
    肝火上升在中醫中稱肝燥火旺,是屬人體內臟氣血調節出了問題,肝火旺嚴重危害人體的健康,還會加重肝臟負擔,導致B肝病情加重,所以出現肝火旺的時候一定要慎重對待
  • 冬天大補養藏湯 固腎又補五臟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碗大補養藏湯,做法非常簡單,取材用料也很方便。3.此湯偏溫補,體質偏熱的人少用核桃,多用枸杞;舌苔黃厚膩且便秘的人,少喝或不喝。4.陳皮有川陳皮和廣陳皮之分,廣陳皮較苦,用量可以減半。蓮子是補心的好材料,冬天可以多用蓮子煲湯。
  • 秋冬天吃它舒筋活絡,關節不痛,而且在家就能做!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種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喝它可以舒筋活絡,大補氣血,讓關節炎患者不再懼怕過冬。
  • 湯料理篇 - 杞子桑椹淮山湯 (補肝腎,紓緩眼疲勞)
    杞子桑椹淮山湯 特點:補肝腎,紓緩眼疲勞#湯譜 #冬天湯 #煲湯 桑椹性寒味甘,<本草備要>記載:「色黑入腎而補水,利五臟關節,安魂鎮神,聰耳明目,生津止渴」。雖有補肝益腎,滋陰補血,生津潤腸之功,卻因性寒,不宜多吃,孕婦慎食,量多會影響腸胃,煲湯時用10 克屬安全分量。
  • 補肝第一丸:烏雞白鳳丸!
    春天,是肝血升發的季節。氣血在春天,跟樹木一樣,是從內往外走的,樹木會調動全部的能量到枝椏上來,發芽、長葉、開花。氣血本來在內臟存得好好的,春天一來,它開始往外走,肝血就不足了,睡覺的時候,因為凌晨1-3點肝經旺盛,如果肝陰不足,肝經有熱,就把陽氣頂回來了,人就醒了。肝是藏血之髒。
  • 補肺阿膠粥
    秋季五行中屬金,是收穫的季節,五臟應肺。秋季也是由夏向冬的過渡階段,人體的多數生理指標在這個時候都有一定的波動,最明顯的就是免疫力下降,抵抗力下降,易生病。其中,尤其以呼吸系統的疾病最為多見。東阿阿膠,既是藥之聖品又是養生之寶,《本草綱目》認為,阿膠入肺、肝、腎三經,有「和血滋陰,除風潤燥,化痰清肺」的作用,是不折不扣的滋補上品。它所有功能的核心所在便在於「補血與液」四個字。通俗來說,阿膠不僅能補「血」,還能補「液」。中醫認為「津血同源」。津液和血,同屬人體的陰液。二者互相轉化,互相作用,參與周身體液調節。
  • 冬天喝這壺,補脾土,降濁氣,讓人眼明心亮氣順暢
    小青柑,在中醫裡歸為青皮,入肝膽經,治胸膈氣逆,脅痛,小腹疝氣,消乳腫,疏肝膽。事實上,在唐以前是不分陳皮青皮,統稱為橘皮,《神農本草經》描述:「橘皮味辛,溫。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氣。」辛溫可以解表,發散表邪。所以不小心淋雨、受涼感冒,症狀比較輕,可以泡顆小青柑喝茶,以解表散寒。
  • 【吃出健康】秋季滋補養生吃豆腐, 補氣血吃「三寶」
    其性甘平,氣陰兩補,補氣而不壅滯上火,補陰而不助溼滋膩,為培補中氣最平和之品,歷來就被眾醫家廣為讚譽,《本草綱目》云:益腎氣、健脾胃、止洩痢、化痰涎、潤皮毛。《景嶽全書》云:山藥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藥品化義》云:山藥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調肺之功,治肺虛久嗽,何其穩當。
  • 冬季切忌峻補壅補,應該補瀉結合
    前面我們提到非虛證病人不宜濫用補藥,溼熱體質和痰溼體質就是屬於非虛證的病人,這類人群冬季切忌峻補壅補,應該補瀉結合。瀉方面,多食用一些祛痰化溼的食物。日常可以喝陳皮普洱茶,普洱對於消食化痰和降血脂都有很好的作用,而陳皮可以健脾胃,理氣化痰,這兩者相配合是非常適合痰溼體質、溼熱體質的人飲用的。
  • 土偏方:補陽神器:補肝益脾的中成藥,補肝脾加強體質
    秋季養身最重要的就是補肝脾,秋季燥熱,容易肝陽上亢,肝氣失調。因為秋季天氣轉變較快脾胃容易受風寒溼邪的入侵,引起腹瀉。關於補肝益脾的中成藥主要是溫補藥材,不僅可以補肝脾,還能補氣血,讓皮膚紅潤有光澤,增強抵抗力。補肝益脾的中成藥1、杞菊地黃膠囊
  • 大寒過後必吃它,比羊肉便宜,比豬肉鮮美…補五臟護血管,還不上火
    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剛過,大寒的意思為天氣寒冷到極點,大寒節氣後的15天,是一年中最危險、最容易生病的時段,同時也是年前最後的進補好時機
  • 貼心貼肝的鹿茸,生精補髓之佳品
    如果您勞累後出現了腰酸膝軟、渾身乏力、血虛眩暈等症狀,喝鹿茸湯是不由分說的首選。鹿屬于震,因此鹿肉、鹿筋、鹿鞭、鹿茸、鹿角等都具有震之氣,但其中上品,還得是鹿茸。鹿茸指雄鹿未骨化而帶有茸毛的幼角,是一種非常名貴的滋補中藥。鹿茸有什麼功效呢?
  • 中醫:它是黃芪的「鐵搭檔」,堅持泡水喝一周,「肝」會感激你
    說起黃芪,相信很多人對它都不陌生,尤其是近年來,黃芪是很多人喜愛的一種養生首選,早在我國古代,黃芪就享有「常喝黃芪水,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中醫認為:黃芪具有很好的補中益氣的作用,經常用黃芪泡水喝,不僅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還可以很好的修復受損肝細胞,促進肝臟再生,而且對於很多中老年人來說,經常用黃芪泡水喝,還能夠讓我們的身體越來越好,幫助我們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